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中国现代诗歌作品在发表刊登、结集出版以及重印、再版的动态流布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删削、修改情况,甚至是大范围的改写或重写,其修改时间跨度长,文本修改容量大,呈现出现代新诗版本与校勘研究史上非常特殊的现象。这一修改现象涉及修改动因的复杂性、“跨时代”修改的潜规性、异文类型的多样性、篇目取舍的普遍性、副文本演变的内在关联性等诸多重要而典型的问题。以新诗集为单位,通过考察现代诗歌作品的修改现象及呈现出来的文学与历史关系,可为新诗研究乃至现代文学历史化叙述寻觅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方维保 《东方论坛》2010,(4):70-73,98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文学文本的修改和重写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与文化现象。与传统的文学文本修改和重写相比较,当代文学中的作品修改和重写尽管涉及艺术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当代革命政治意识形态通过文本的修改和重写实现了文学话语的清理和重构。  相似文献   

3.
通常来说,小说情节衍变乃源自作家本人的艺术修改,包括增、删、调、改等等,研究者通过不同版本的文本比较,可以探知小说家在思想情感、创作水平及文学观念诸方面的变化轨迹,这在西方小说或中  相似文献   

4.
20世纪40年代出现在延安"解放区"的叙事诗歌《王贵与李香香》,随着建国前后"新的人民文艺"建设及其文本的"经典化"过程,以及当代中国社会及其意识形态的变迁,作品版本也经由出版者及作者的多次修改而形成了不尽相同的文学版本及其文本形态.本文从文献学及版本资料研究的角度着手,通过对其作品版本的流传及其变迁与文本修改的汇校及分析,探讨不同时期及其时代背景之下"当代文学"的政治印记及意义变化,以及中国当代叙事诗歌的艺术建构及其文学史叙述等.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小说《丈夫》经过前后半个世纪的修改,产生了6种异本。民国时期的版本重在语言艺术的打磨提炼;人文本是20世纪语境下的一次"再创作",是文本艺术性的再提升;文集本是沈从文暮年对各旧版的重订和总结,可称善本;全集本则恢复了民国版本,并进行了语言标准的修订。6个版本的流变,可见沈从文"习题"式创作的心态,也可看出他始终坚守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6.
小说的不同版本伴随着小说的产生也随之出现,尤其在小说以文本的形式广泛流传时,"同一种书,多种版本"的现象更为明显.小说本身所具有的著述背景、制作背景、流传背景及个人时代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版本的出现成为偶然中的必然,由此便引发了我们在文学研究中,对文本内容和不同版本价值的追寻与思考.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今长篇通俗小说的版本比照,原因浅谈、研究方法及局限进行范例式的研究,来探讨小说版本研究在文学研究中的方法和意义,这对文学史的研究将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边城》的主要版本(文本)共有初刊本、初版本、改订本、校正本、重校本和全集本6种。《边城》从初版本到改订本主要是艺术方面的修改和作者创作观念的明显化;从改订本到校正本主要是作者为适应新的语言和道德规范做出的调整,是对其文学观念的再坚持以及艺术方面的修改。版本(文本)变迁中贯穿始终的实际上只有两点:一是“文字试验”,二是作者对其以“生命”为核心的文学观念的坚持。综合看来,全集本可称为《边城》的一个“善本”。  相似文献   

8.
长篇小说《暴风骤雨》随着当代中国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作品的版本经过历次修改形成了不同的文本形态.从版本学的角度入手,通过对作品版本的变迁和文本修改进行对校和分析,发现背后的时代原因,把握其在适应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及其文学规范需要的同时,透视当代文学所留下的时代特征及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9.
茅盾的小说《蚀》三部曲,在版本变迁中主要的一次修改,是在初版本到定本之间。这次修改,作者迎合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学规范,实现了文本的全面刷新,尤其是导致了“革命”与“性”的意义滑变。  相似文献   

10.
<红旗歌>剧作文本,作为解放区文学的红色经典之一,集中体现了鲁煤创作的文学成就及其文学史影响;同时,<红旗歌>的创作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内含红色经典生成过程研究的学术价值.围绕<红旗歌>文本及其相关史料的文学阅读,可以学术地认识周扬文艺政策思想与胡风文艺美学思想互补共建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冯至的《十四行集》先后有四个不同的完整版本和两个不完整的刊本。这些版本在标题、注释、附录以及正文本等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差别。序言、标题、注释等副文本因素的改变体现了不同版本的不同文本本性。特别是正文本的修改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作品的语义系统以及读者的阐释循环。追究诗人的修改动因以及修改前后的艺术得失无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建国十年优秀创作选拔本”丛书,对新中国文学的经典化产生了重要作用。“建国十年优秀创作选拔本”丛书所表现出的对革命历史主题的偏重、篇目的增删、内容的修改和副文本中亲身讲述式的政治认同强化等现象,是“十七年”时期文学经典化的重要生产机制。“建国十年优秀创作选拔本”丛书的出版,奠定了“十七年”时期文学的基本格局,也成为后来“红色经典”的话语源起。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是使作品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一维因素,读者的阅读是文学的再创作。文学的“误读”是文本解读的常态。“误读”现象的产生既受社会与时代因素的影响,又有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个体性差异,其原因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在杨绛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作品的创作风格变化不大,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幽默。杨绛作品中幽默表现形态的类型,主要有三大类:机智型幽默,讽刺型幽默,自嘲型幽默。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 4 0年代的上海是一座处于新旧交替时期、兼容中西文化的东方大都会。这期间 ,杨绛居住在这座城市中 ,创作了她仅有的两则喜剧 (《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上海这座城市本身具有的喜剧性影响了杨绛喜剧的创作风格 ,这座城市不彻底的现代性和“上海人”不彻底的“市民”身份决定了杨绛喜剧在题材、人物和喜剧结构上的特色。在上海城市文化影响了杨绛的喜剧创作的同时 ,杨绛也在她的创作中积极地消弥其中的冲突和裂痕。这种互动的创作使得杨绛的喜剧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风俗喜剧创作中的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16.
女性文学所蕴涵的政治文本与性别文本,分别倾向于政治意识与人本意识,这是文学的基本属性,因为文学的美学价值虽然重要,但文学的意识形态影响也显而易见.因此推导女性文学的双重书写是必然的现象,女性文学的发展有赖于创作主体和批评主体对双重书写的认识,只有在这一理性认识之上,才能促进女性文学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7.
王小波其人、其创作,已成为20世纪末的重要文学现象,也构成了文学研究中"思"的焦点。本文深入王小波文学文本,透析其主体性精神结构,辨识其文学谱系及师承,从而探讨王小波"突围"与"拯救"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之意义和价值。本文以为,王小波文学创作所展示的新景观,为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又一种价值境界。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本细读与社会历史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命运范式”与古希腊悲剧文本之间的契合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在悲剧题材、悲剧成因、悲剧主旨、悲剧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悲剧欣赏的思想基础等方面,“命运范式”都很难与古希腊悲剧文本完全契合。“命运范式”作为一种解释范式,既是远古人类的命运思维定势即神秘因果律的遗存,也是使不可理解现象成为可理解现象的人类主体性表现。古希腊悲剧是宿命思想与人文精神的奇妙结合。克服“影响的焦虑”是文学研究创新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血色黄昏》三个版本的详细比较,文章论述了其创伤记忆书写的意义(自我心理创伤疗救;历史启蒙、“引起疗救的注意”)、创伤记忆书写的方式(十分浓厚的私人化色彩和无拘无束的自由叙述),长期无法出版的原因(意识形态与文学成规)和出版后的巨大轰动(实现了治疗心理创伤的巨大功能)以及小说在忠于记忆(治疗创伤)与忠于历史(历史见证)之间的犹疑。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血色黄昏》的创作与修改是一个矛盾体,其边缘缠绕着文学治疗与历史见证、历史档案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就创伤记忆书写及其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见证文学及其记忆的真实性这些纠缠在一起的复杂问题而言,《血色黄昏》是一个十分难得的研究文本:它不仅使我们看到了一代人对历史创伤的真实记忆,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走出创伤记忆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20.
疾病叙事、身体书写、文学治疗是中国古代医疗文学研究中的三个关键词,构成彼此独立而又相互交融的三维视角。疾病叙事、身体书写已在文学研究领域广泛运用。介入古代文学领域,身体书写逐渐转换为一个与疾病书写紧密联系的关键词。文学治疗是医学与文学的天然融会,以人类学的全新视野拓展了古代文学的研究空间。文学地理学视角可以为医疗文学研究提供一个广阔视域,能够将区域医疗文化、区域创作环境、文学家治疗状况、文学文本与疾病的关联性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研究议题。医疗文学研究需要以精神分析视角将生理与心理结合,目的在于探讨不同的涉医文本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以及承载的文学疗愈功能。文化记忆研究为医疗文学创造重新阐释医疗文学的机遇,疾病记忆是中华文化史的组成部分,由此可以构成一个不断拓展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