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定义、理据和工作机制三个方面对语法隐喻和语法符号隐喻作了较为详尽的对比分析,同时也注意到,语法隐喻与语法符号隐喻作为解释语言现象的手段,无论从概念表述上还是功能上都有相似之处,具有一定的共性。把握好两者的区别,对于完善隐喻体系、全面科学地解释语法现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从象征性、概括性和认知性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语言的基本特征。Langacker把人的语言能力跟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紧密联系起来,从认知角度上对语言结构作出了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科学的而不是随意的解释,这正是“认知语法”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帮助学生习得目标语语法是外语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法教学的争论使外语教学的目标和手段变得不明朗,准确把握外语教学需要重新审视各种教学法对语法性质的认定,对现有主要教学法背后语法认知的分析表明:语法观对教学法起着决定作用,浮现主义语法观指导下的联想-认知教学法具有全面性。  相似文献   

4.
在认知语法中,语境概念主要存在于侧面/基体、射体/陆标、背景和认知域等概念之中。认知语法的观点是,任何通常意义上的语境因素都必须通过人的心智、作为说话人的体验才能参与到概念形成过程中,才能对语言意义产生作用。上述这些概念就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Langacker所说的情景语境、系统语境和组合语境都体现在这些概念之中。  相似文献   

5.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和Fillmore等人的构式语法都是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的句法研究理论。这两种理论都把形式和意义的对子(称为“象征单位”或“构式”)看作是语言结构的基本单位,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这两种理论,在对它们简略评介的基础上,本文对它们进行了比较,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6.
传统语法研究更多地关注语言形式、结构和内部关系的描写或解释.从认知角度对语法进行研究的方法,强调了认知主体的作用,将主观与客观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全面地解释语法.语法的认知方法直接关注的是语言系统,象征性命题对于语法的认知是最重要的,认知方法采用的两种假设是象征性命题和基于用法命题.语法的认知往往通过具体的语法模型才能实现它的目标.语法的认知模型包括概念结构系统模式、认知语法、语法构式方法和语法化的认知理论.  相似文献   

7.
传统理论把语法看成语言结构的一个独立层面,其描述可置意义于不顾;而认知语法所处理的则是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结合体.意义被视为概念化过程,通过认知过程来解释.语言结构及其使用也以经验为基础,并与认知心理发生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生成语法与认知语法语言习得理论的价值及存在的问题,并论述了它们对英语教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法中的时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知语法对英语动词时态的论述涉及背景设置和界限设置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都与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的心理过程有关.时态作为背景设置成分,使言语行为的参与者(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够建立起与话语所表示的行为过程的心理联系.说话人根据自己对所表达的行为过程的识解,用一定的语言手段把这个过程表示为是有界的或者是无界的.这种心理上的界限设置对时态的使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构式语法是伴随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是在对传统的转换生成语法反思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个比较新的语法体系,为我们提供了语言研究的崭新视角。构式语法认为语言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语言研究应该将形式和意义紧密结合起来。构式语法研究特点使得构式语法对过去无法解释的一些语言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这也正是构式语法研究的价值所在,但是构式语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前人对will一词的研究,主要从语法标记、情态动词及意义溯源三方面展开。然而,在语法化理论的框架下关注长久以来备受争议的will一词,更能对其作为情态动词与作为将来时语法标记作出区分,同时理清will从实词到虚词的过程:名词will(意愿、遗嘱)〉动词will(意志、意愿)〉情态动词will(意愿、意图)〉将来时标记win(将要),从而在研究和习得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人类的一般认知模式和非语言因素对语言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从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的认知过程,分析了其产生原因、特点、以及文化意义。认为隐喻不只是语言现象,它还涉及人的思维和行为现象,语法隐喻则是用一个语义结构表达另一个语义结构所能表达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13.
意义渗透到语法结构中是一种普遍现象,语法隐喻体现了语义和语法关系之间的转化。依Halliday的语法隐喻观,对一致式和隐喻式作了简要对比分析,并从认知角度阐释了语法隐喻在教学中的认知力,从而提出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语法隐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法的符号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以具体言语行为为例,对认知语法的基本假设进行分析,指出语言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系统,并论述音位和语义之间的符号图式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语法化与范畴化:语法化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研究者现已不再仅从形式结构方面来研究语法化,而是从语义、语用和认知等方面,从一种综合的角度对语法化进行考察.但是这类研究中对语法化的认知过程及运作机制触及得十分有限,也不成系统.语法化和范畴化密不可分,从认知本质上讲就是一种重新范畴化的过程,是对词汇项等进行的重新范畴化.这种重新范畴化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触发条件,再经过突显、隐喻、概念整合等过程.在重新范畴化结束后,词汇项本身的意义经自动化形成了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语法隐喻理论为现代隐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根据语法隐喻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隐喻理论,探讨了概念语法隐喻对认知理解的影响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从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探讨英语语法明示教学的传统内容,不仅有助于承载传统语法的丰富内容,更重要的是,新的理论视角强调语义内涵,能统一解释二元范畴化理论无法解决的一些边缘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以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取得了巨大进展,其研究对象已扩展到句法、语篇、语义、体验性、图式、思维等方面.王寅教授近著《认知语法概论》,对Lannacker等学者的认知语法的有关研究作了全面介绍和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将认知语法研究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时是表示时间区别的动词形式,但在许多情况下一般过去时并不是表示过去时间,而是表示非真实性或执行委婉礼貌的功能,这是因为体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本源,是用空间概念表征时间概念的认知基础,过去时的本质特征是距离性,用过去时表示非真实性和委婉礼貌是通过英语语言的语法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作为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的结合点,语法化现象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门问题之一。从隐喻等认知因素和经济原则等语用因素入手,对语法化的动因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