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元夏庭芝《青楼集志》载“披秉”杂剧,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易为“披袍秉笏”,注曰“君臣杂剧”,朱权以文本为据不如夏庭芝内行,“君臣杂剧”说不足信。考“披袍秉笏”装扮源流,唐参军戏、宋金杂戏之“绿衣秉简”为元杂剧“襕衫秉笏”的直接来源,“披袍”则另有所出。脉钞本杂剧穿关中,“秉笏”者多为文官,“披袍”者多为武将。元刊杂剧之“披秉”似笼统强调装扮高官,明代以“秉笏”、“披袍”区分文武的特点更明显。故“披袍秉笏”杂剧与其说是君臣杂剧,不如说是以文臣谋略、武将征战为主的戏。   相似文献   

2.
论徐渭《四声猿》及明杂剧之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谈起元杂剧不得不首论关汉卿,研究明杂剧,也不能不提徐渭。前者“初为杂剧之始”(朱权《太和正音谱》),对北杂剧有创体之功;后者《四声猿》则“代表了明代杂剧的转变”(赵景深《戏曲笔谈》)。明代杂剧,固然不如明代传奇那样光彩夺目,成绩斐然,但其精炼、其明快、其活泼,却也足以悦人耳目,彪炳后世。据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记录,共有作家109人,作品523  相似文献   

3.
召彼故老,讯之占梦,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 《正月》第五章:“谓山盖卑,为冈为陵。民之讹言,宁莫之惩。召彼故老讯之占梦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召彼故老,讯之占梦”的主语是什么?后两句应如何理解,怎样标点? 郑玄笺:“君臣在朝,侮慢元老,召之不问政事,但问占梦,不尚道德而信征祥之甚。”“时君臣贤愚适同,如乌雌雄相似,谁能别异之乎?”郑氏把“君臣”当作“召彼故老”的主语,把这两句话理解为君臣召故老来问占梦之事。其说甚误。第一,“君臣”是硬栽上去的,原诗没有这个主语。第二,君臣召集故老问占梦之事,是无端插进去的两句话,与前后文都无联系。  相似文献   

4.
杂剧《斩貂蝉》,北五折。全名为《关大王月下斩貂蝉》。明人赵琦美《胍望馆钞校古今杂剧》收录三国故事杂剧二十一种,其中就包括《斩貂蝉》一剧。明人晁(王栗)《宝文堂书目》卷中《乐府类》也有著录。明末人钱谦益重编《义勇武安王集·正俗考》云:“今内府《斩貉蝉》杂剧,谓(吕)布死后,貉蝉归于侯(关羽),巧言(此口)布。侯怒且杀之。则初无此事。”这其中的“则初无此事”之句,显然系指元代杂剧或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所著小说  相似文献   

5.
<正> 《周礼·太师》云:“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毛诗序》亦曰:“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里所谓的“赋”,究为何意?历来学者的认识很不一致。或以为指作诗方法,即铺采摛文,直言其事;或以为是用诗方式,即使于四方,歌诗显志;或以为乃赋体之原始,即六义附庸,蔚为大国,亦即班固所谓:“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前两说,虽略不相类,但古今学者,多有附和,几无异词;而后一说,虽亦有赞同者,然持异议者却不乏其人。例如范文澜先生在其《文心雕龙·诠赋》校注中说:“赋、比、兴三义并列,若荀屈之赋,自六义之赋流衍而成,则不得赋中杂出比、兴。今观荀屈之赋,比、兴实繁,即士(?)所作,有狐裘龙茸语,三句之中,兴居其一,谓赋之原始,即取六义之赋推演而成,或未必然。”李伯敬和褚斌杰同志也都继承其说,并从几个不同方面作了发挥论证,否定第三种意见①。  相似文献   

6.
“王顾左右而言他”出于《孟子·梁惠王下》。此句中的“他”字是代词,作动词“言”的宾语,当“别的”讲。为什么“他”字在古代是旁指代词,而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在什么时期才变为第三人称代词,?今天“他”字还有什么用场……本文分九个小题进行研讨,先看——一、语场析义见旁指①“王顾左右而言他”出现的语场(语言环境或所在的前后文句)是: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冶,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相似文献   

7.
<正> 《公孙龙子》的《通变论》,素称难读。关于“二无一”、“变非不变”、“与马以鸡宁马”、“与其碧宁黄”以及“黄其正矣”、“木贼金者碧”、“君臣争而两明”等等,几乎是通篇内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就上述诸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管见。一、关于“二无一”对于“二无一”、“二无右”、“二无左”的解释,几乎是人与人异。如果舍其小异而观其大同,可别为三。(一)无,训为没有;释“二无一”为“二”没有它的组成部分,即不可划分(陈澧:《公孙龙子注》;《杜国庠文集》,第110页;庞朴:《公孙龙子译注》)。这种解释,孤立地去看,可能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看一看《通变论》紧接着的下文及后文,问题就暴露了。下文云:“曰:右可谓二乎?曰:不可。曰:左可谓二乎?曰:不可。曰:左与右可谓二乎?曰:可。”后文云:“羊不二,牛不二,而羊  相似文献   

8.
《诗》曰:“周王于迈,六师及之”。(《棫朴》) 又云:“整我六师”(《常武》) 读史者据此,每视“六师”为“天子六军”之代称,而以六师或六军称天子之军,如“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白居易《长恨歌》)。黄以周《礼书通故》释此曰: “天子国制 六军,其出征, 只用六师,不尽 发正卒;不足, 则徵诸诸侯。故 《诗》述天子六 军,皆曰六师。 《常武》为宣王 亲征,亦惟曰‘整 我六师’。六师 万有五千人,其  相似文献   

9.
陈澄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22(3):107-107,112
南戏 ,亦称戏文 ,是我国古代最早成熟的戏曲音乐艺术 ,被人们誉为“戏剧之祖”。明祝允明《猥谈》云 :“南戏出于宣和之后 ,南渡之际 ,谓之‘温州杂剧’”。它是用南方语音、民歌小曲合成的一种民间戏曲 ,自北宋末年至元末明初 ,在浙江省的永嘉一带极为流行 ,故又称之为“永嘉杂剧”。徐渭《南词叙录》亦有记载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 ,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另曰‘永嘉杂剧’”。南戏的产生早于北方杂剧 ,最初只是一种以村坊里巷歌谣小曲为基础的歌舞小戏 ,在发展过程中 ,大量汲取了宋词、元曲以及诸宫调养分 ,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0.
释“士”     
《邶风·匏有苦叶》:“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卫风·氓》:“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郑风·溱洧》:“士与女。” 诗中“士”都指男人,非公卿大夫士之士。 《说文》:“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这是古人无事生事做的文章,与“士”造字之源不相干。  相似文献   

11.
<正> “之”字是一个使用频率高而且用法十分复杂的文言虚词。用作代词、动词(实词)等的“之”,诸家的认识基本一致,但在谈到:其冀若垂天之云。(《庄子·养生主》)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中的“之”(下面“·”)时,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本”)说是介词,郭锡  相似文献   

12.
论“哭”     
“哭”见于“三礼”,近二百条。礼之用何?《礼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绝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札不成;教非礼不备;分争辩颂,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有五,吉、凶、军、宾、嘉是也。“凶礼”亦有五,《周礼》:“一曰丧礼,哀死亡;二日荒礼,哀凶札荒、人物有害之也;三曰吊礼,哀灾祸,遭水火也;四日桧礼,哀围败,同盟会则货,以史其所丧也;.h曰恤礼,哀寇乱,邻国相忧也。“凶”事致哀,各国皆然。唯我国古代,即哀哭亦当依制,不当哭而哭、哭而失度、哭而不在也哭之所、当无声而有…  相似文献   

13.
《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章:“为长者折枝”中的“折枝”历来众说纷纭,纵观古今,以下三解较有代表性:①按摩肢体,使之舒适(以下简称“按摩”说);②屈折腰肢,如今之鞠躬(以下简称“折腰”说);③攀折草木之枝(以下简称“折枝”说)。考其源流,“按摩”说出自后汉赵岐《孟子》注,赵注曰:“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罢通疲)枝也。少者耻是役,故不为耳,非不能也。”(《十三经注疏》)这是至今我们所能看到的对“折枝”的最早注释,宋孙奭《孟子注疏》首从其说,孙疏曰:“如为长者按摩手节而语人曰:‘我不能为长者按摩手节,是耻见役使,但不为之耳,非不能  相似文献   

14.
论南宋戏文发展缓慢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靖康之唯,宋朝君臣南渡,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加上江南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带来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新的文学样式——戏文的发展。虽然今天人们对于戏文发生的具体年代还有争议,但不管它是“宣和间已滥觞”也好,“始于宋光宋朝”也好(《南词叙录》)总之,它比金末元初产生的北杂剧要早一段时间。然而,当元代前期,杂剧在北方迅速发  相似文献   

15.
杂剧曲本的末尾,一般都有一个或两个对句,叫做“题目、正名”.“题目、正名”不是曲本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剧本名称.对句一般为六言、七言、八言,亦有多至九言、十言、十一言者.如《黑旋风》杂剧作:及时雨单责状,黑旋风双献功(《元曲选》本);《汉宫秋》作:沉黑江明妃青塚恨,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元曲选》本),或作:毛延寿叛国开边衅,汉元帝一身不自由,沉黑江明妃青塚恨,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古名家杂剧》本);《小尉迟》作:老尉迟鞭对鞭当场赌胜,小尉迟将斗将认父归朝(元曲选》本).  相似文献   

16.
在浩富的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清初戏剧理论家和剧作家李渔的剧论及其剧作,是一份值得珍视的遗产。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剧论——《李笠翁曲话》比较重视,肯定者居多,但对他的剧作——《十种曲》则褒贬不一。其实,自《十种曲》问世以后,在清代的文人中就有不同的评论:极力推崇者,誉其为“桃源啸傲,别存天地”(高奕:《新传奇品》),“情文俱妙,允称当行”(黄周星:《制曲枝语》,“如景星庆云,先睹为快”(李调元:《雨村诗话》);不屑一顾者,则抓住他剧作中一些情趣不高之处结合他的品行而毁其为“其行甚秽,真士林之不齿也”(袁于令:《娜如山房说尤》);也有在艺术上对其剧作既褒又贬者:“《笠翁十种曲》,鄙俚无文,直拙可笑。意在通俗,故命意遣辞,力求浅显。流布梨园者此,贻笑大雅者亦在此。究之:位置、脚色之工,开合、排场之妙,科白、打诨之宛转入神,不独时贤罕与颉颃,即元、明人亦所不及,宜其享重名也”(杨恩寿:《词余丛话》)。事至今日,仍说法纷纭,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论中庸     
中庸一词为孔子所首创,《论语·雍也》篇讲:“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何晏《<论语>集解》曰:“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见《十三经注疏》),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中即训正”。程颐解:“不偏之谓之,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集注》中概括为:“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综上各家所注,对中庸概括三句话解释,即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执两用  相似文献   

18.
晚唐司空图论诗名著《诗品》,“深解诗理,凡分二十四品:曰雄浑,曰冲淡,曰纤秾……各以韵语十二句体貌之”,其摹神取象,用以表现诗之不同风格境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别树一帜,被视为“词林之玉尺,艺苑之金针”(无名氏《皋兰课业诗品解序》),对后世诗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影响。曾有顾翰作《补诗品》,曾纪泽作《演司空表圣诗品二十四首》,二者皆模拟司空图《诗品》之风格论,亦步亦趋,价值不大。足与《诗品》相颉颃者乃清代乾嘉年间诗论大家袁枚(1716—1797)之《续诗品》。其名曰“续”,不过是采取其四言十二句之形式,而内容则独出心裁。《续诗品》序曰:“余爱司空  相似文献   

19.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我们这个汉字是怎么记录汉语的呢?古人“分文析字”,总结为六书,《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之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即指事)、假借、谐声(即形声)也。”象形、会意、处事三书是用图形来记录汉语的,是表意字。据统计:《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象形三百四十七字,会意八百三十字,处事一百十九字,合计一千二百九十六字,占《说文》百分之十四。待记录的语言还很  相似文献   

20.
今开封禹王台,古称吹台,故又名古吹台。五代梁高祖常阅武于此,将吹台改为讲武台;其后因繁(音婆)氏居其侧,里人俗称繁台;明人在吹台之上建禹王庙,又将吹台改为禹王台。关于吹台之肇建,前人记载大体有三说:一曰师旷筑;二曰梁惠王筑;三曰梁孝王筑。吹台究竟建于何时?由何人所筑?笔者寻检有关史料略作辨析,以求教于方家。 关于师旷与吹台的关系,汉人圈称《陈留风俗传》曰:“浚仪(即今开封市)有师旷苍颉城,城上有列仙吹台”。把吹台与苍颉、师旷相联系。《续汉书·郡国志》则提出吹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