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体意象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文本具有恒常的伴随性,为叙事提供动力性支持。凭借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锐,杜拉斯实践了身体意象在叙事进程中从物质要素向结构核心的还原。在审视身体叙事的阐释学意义时不难发现,作家的身体书写不仅暗合“阴性书写”理论,成功构建了女性的主体性地位,使女性得以走出"他者"的阴影,同时也释放了历史话语的哀悼声音,是书写社会历史隐喻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通过考察变态心理在女性创作中的表现,发现无论弑父、自恋还是同性恋都表现了女性对男性的失望和抗拒。由于女性作家历史上就没有自由书写的权利,当她们用文学来反观自身时,更容易通过变态心理的揭示,对压抑女性的男性中心话语方式予以反抗,因而,女性创作中充斥着大量恋父—弑父情结、自恋—同性之恋等深层心理经验,形成独特的潜意识的书写模式,这为研究者观察女性文本、触摸女性思维提供了独特视觉。  相似文献   

3.
李红梅 《东岳论丛》2012,(2):115-119
从18世纪开始,女性作家的创作便日渐成长为英国文学中的一支重要的创作力量。几个世纪以来,英国女性文学一直有意无意地将性别问题与帝国政治问题相联系,她们有关帝国形象的叙事书写深刻地展示了宗主国白人女性对殖民问题的认识发展过程,同时也形象地揭示了性别问题与种族、阶级等其他社会政治问题紧密交缠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隐形书写与女性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林白、陈染、徐坤、海男等为代表的女性主义作家异军突起.她们一方面着力于女性自身经验的开掘,带有自传意义的女性书写构成了对传统规范文化的有力冲击和颠覆.另一方面,女性写作挣脱了主流话语强大的吸咐力,进行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书写,体现现实和历史中女性被湮没已久的真实生存状态浮出历史地表.她们关注自身成长经验和性别体验,以女性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表述功能尝试对世界的深度开掘,在创作上进行有力度的女性隐形书写.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8,(1):106-113
底层人物的生存和精神状态是现代作家关注的焦点,方方也多次推出其关注底层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方方在底层叙事的策略中,多以女性为焦点,通过对女主人公坎坷、跌宕的爱情和家庭生活的描写,书写出生活在社会底层女性的生存和精神困境,探讨其悲剧人生的成因,反映出对女性生存困境和人性的思考,对底层女性寄寓了关爱,并对她们走出困境和自我救赎之路进行了叩问,体现了现实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6.
蛹与蝶--解析中国当代女性儿童小说作家笔下少女的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起,儿童文学领域内的女性作家群崛起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书写风貌。她们笔下化蛹为蝶的少女,在自我与他人的磨合交锋中走向成长。这些文本既有成年女性作家的生命体验与童年情结,又有对当下少女成长的关注,透露出童年梦想及诗人梦想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7.
胡春毅 《江汉论坛》2014,(3):131-134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对此的文学书写的时间跨度很大,作品众多。相较于男作家,华文女作家此类题材的创作少得多,也晚近得多。齐邦媛、严歌苓以别致的形式接续了已往的家国叙事模式,须兰、盛可以、赵锐则通过呢喃叙事呈现女性主义。女作家的讲述和重构填补了女性作家对于本民族这一重大灾难和创伤书写的空白,也不同程度地开拓出女性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8.
庐隐是在"五四"时期觉醒起来的女作家.其文学创作鲜明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特色,也表现出女性作家对于妇女解放、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探索.其文本是一代女性作家觉醒的歌唱,表现了她们觉醒后的矛盾心态,可谓梦醒了无路可走,于是以游戏人间的态度面对社会.  相似文献   

9.
藏族作家次仁罗布小说流露出鲜明的灵魂书写气质,通过心灵的肉身化表达展现出丰富的灵魂叙事主题意蕴,主要表现在情欲的身体化建构、灵魂的肉身化安置和心灵的苦难超脱等三个方面,凸显出个体生命的心灵挣扎与灵魂超越.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我国一些女作家经受了双重启蒙,获得了个人意识与女性意识的双重觉醒.她们比当时的男作家更深切地感受到女性觉醒的痛苦历程.这突出地反映在女作家创作的知识女性的流浪叙事作品中.冯沅君、庐隐和丁玲三位女作家,从女性的形体、心灵和精神三个层面,对女性的自我追寻进行了观熙和审视,丰富了我国女性文学在现代性发生期的文学形态和人物形象,大大拓展现代文学女性叙事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国内学界对美国十七世纪的女性文学关注不够。本文简要介绍了十七世纪美国女性文学的主要作家,她们的代表作品和创作体裁,揭示了她们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并肯定了其对美国文学特别是美国女性文学所做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郭力 《北方论丛》2004,(3):40-44
女性本文的历史叙述表现为对时间性的独特思考,她们借助有关时间性的隐喻修辞手段,把历史引向此在,从而在时间绵延的网络中,女性生命体验存在化.女性写作对历史理解的时间性,凸现出女性"历史在场"的主体作用,反诘并质疑以"空间化"的形式记载着的历史大事记,抗拒以历史理性面目出现并遮蔽的权力(男权)书写的暴力性.  相似文献   

13.
刘俐莉 《江淮论坛》2005,(3):162-166
"十七年"女作家和男作家一样都曾经从战火硝烟中走过,但与充满激情的男性创作相比,她们的创作出现了表层和内质的分离,表层的阳刚和乐观遮掩不了内质上的女性气质,呈现出独特的女性审美风格她们往往回避对战争本体的描写,以革命战争历史为背景,回到女性的内心,带着深深的忧伤对革命历史进行温情的书写.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与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多丽斯·莱辛都以个人生命体验为前提,以同作品人物相似的感受为情感诉求,执着于女性的生存处境、精神残损和所承受的压力这一中心问题的思考,她们的作品书写了所处时代女性命运的多种形态和生命欲望,对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进行了深刻自省,体现了中西方女性主义作家的批判立场,两位作家对女性寻求两性关系的出路,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为沦陷区女性文学营造了特殊的政治氛围,恶劣的社会环境导致了女性作家特殊创作心态的形成,"言"与"不言"之间的尴尬徘徊以及对人生"安稳"的向往与追求让她们重新发现了日常生活的"诗意".于是她们的书写游离于主流的宏大叙事之外,只是涉笔于相对狭窄的女性问题、遥远的人性问题、细微的日常生活问题.然而,女性作家还是将这些主题写出一派泼辣景象--对"日常""人性"的流连填补了男权传统话语中女性日常生活经验的空白,又通过剖析女性自身从更深层面控诉了封建文化对她们的压迫和奴役,在与社会主流背道而驰的同时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40年代女性文学也因为有沦陷区这一翼而更显丰富与多元.  相似文献   

16.
陈桃霞 《江汉论坛》2012,(3):110-113
中国现代作家如徐志摩、许地山、老舍、郁达夫等都曾置身南洋这个文化场域,并书写了不少相关的南洋文本。这种南洋书写并没有深入到南洋社会内部,未能真实反映出南洋的社会历史现状,相对于从西洋、东洋寻求文化知识或革命真理这些启蒙现代性或革命现代性目标而言,中国现代作家的南洋叙事别具一格,其中亦折射出现代作家面对南洋时的文化优越心态。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华文文学的版图上,澳洲华文文学的崛起和形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关注。澳华女性作家们不甘示弱,以缤纷多彩的文本展示自身的景观,呈现出女性的精神空间和价值关怀。澳华女性作家的阵容庶几占据澳华文学的半壁江山。抗凝的实存真像与心造镜像的建构,萧蔚的人类意识与自我本色的书写,张典姊作为海外女学人营设的心灵憩园,从多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海外女性作家徜徉于跨文化语境中的边缘书写。  相似文献   

18.
萧红的小说文本表现了两性关系/性别意识与民族国家文化历史的双重主题.在民族国家文学之外,女性文本的多元特质在她的文本书写中进一步得到延续,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遗产开拓出富有符号性意义的女体空间和女性乡土想象书写.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萧红大量地书写了女体空间所可能载的各种符号形态,特别是有关跳大神的仪式化女体现象.萧红笔下女性所构成的女体符号空间,其根基建立在民间文化的基础之上.与乡土想象有密切的关系.事实上,萧红对女体的想象书写和乡土的文化空间建构是双线并行的,缺一不可.此种女体/乡土叙述突显出历史文化交织的符号空间,乡土的象征功能是女性作家藉以窥探女性内宇及社会文化系和人生命运不可或缺的书写策略.在萧红的<生死场>中,女体的符号化和乡土的女体化,让萧红笔下的农乡女性归属于此以富有女性意识的土地,也让乡土同样归属于这些生活其上的女性团体.此种乡土经验有别于传统父权/男性视下的乡土经验.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中国文学以近乎拜物教的虔诚对“大团圆”模式做着极致的修缮与张扬。然而,在上海女性作家笔下,“大团圆”模式轰然坍塌,灰飞烟灭,这其实是她们无法在异质中融合的结果,也是她们本身被忽视、遭受压迫的结果。遗憾的是,纵使如此,她们仍未走进朝思暮想的理想“殿堂”。  相似文献   

20.
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是西方后学语境下的必然结果.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作家通过文学文本的创作表达了觉醒的女性自我主体意识和少数族裔意识.以及在当代美国社会更多的对文化身份的寻求.她们以其娴熟的技巧与丰富的想象力发出了曾经被主流文化所压制的声音.正是当代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产生才使新近的美国文学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