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民族政治发展的基本组成概念,民族主要指称与民族国家紧密相关的近现代民族,是通过诉诸政治的方式来协调族内及族际利益关系的政治性表述单位;民族政治是指以民族为主体而展开的一切政治形态,以及政治生活的民族属性;而政治发展,从动态过程看,是政治体系为适应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而进行的调整,从发展目标看,是政治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由传统到现代的变迁.由此,可以把民族政治发展定义为,民族政治由低级到高级的正向变迁过程,主要表现为民族政治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以及民族政治生活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民族政治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作为政治发展主体的民族共同体提供持久而深切的政治关怀.  相似文献   

2.
来仪 《青海社会科学》2004,(4):90-95,100
清朝是中国封建时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鼎盛时期 ,当时的民族关系不但承上启下地演绎着过去民族交往中存在的各种现象 ,而且还继承、延续了中国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流向并使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间在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关系、中华民族这几个不同的层面上呈现出了既趋同又分化、相伴相生的“多元一体化”现象 ,为近代以后中国各民族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在此过程中清朝政府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对于促进各民族的接近 ,最大程度地实现各民族政治与文化的一致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各民族在政治与文化上趋于一致性又为各民族的“多元一体”化构筑了基本的框架  相似文献   

3.
论宗教与民族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民族和宗教问题的考察,发现这两者在民族社会政治领域中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作者提出在民族政治学研究中,应对宗教的民族政治性、宗教的民族政治目的及其分类、宗教的民族政治形态以及宗教的民族政治作用方式等予以阐述,这将有助于了解宗教对民族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实现政治稳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通过对湖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使用情况的调查,指出当前湖北民族地区高素质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提高民族干部整体素质、改善人才政策环境、创新干部培养机制等方面加强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5.
和少英 《学术探索》2008,(4):137-139
《民族地区家族政治研究》一书,以民族地区家庭势力的政治影响作为研究选题,以民族地区的村落家庭为主要分析对象、基于对民族地区村落文化转型和民族政治发展的关注,探索了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与当下的家庭政治行为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人口较少民族政治发展问题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于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的研究始于世纪之交,主要围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来展开,而政治发展问题却一直没有专文论及.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是包括政治发展在内的全面发展,政治发展对于人口较少民族而言,其意义并不亚于其他方面.人口较少民族政治发展问题研究的重点应包括内涵研究、目标模式研究及战略选择研究等方面,目前,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这些困难也构成了人口较少民族政治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7.
民族信仰是一个民族在其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以民族利益为基础,以民族认同为前提,把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作为其生活的最高目标和最高价值,对本民族始终不渝的信赖、信奉。单就非殖民主义体系的国家而言,民族信仰的政治价值主要表现为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两种基本的、对立的形态,它们立足于民族与政治的关系,推动着国家、国际秩序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民族具有族群性和国民性.在现代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其族群性和国民性相互交织.在不同群体被权益所驱使而建构成诸多民族的同时,以民族为主体构建现代国家的模式也在不断蔓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相互抵牾又相互促进,并最终在国家政治层面得到统一,即形成国家民族认同.现代国家理论虽有诸多的不同,但各种理论均对国家及其内部成员的民族性给予了极大关注.现代国家建立的现实基础依然是民族或族群,以民族为代表的群体权力的彰显就是民族政治与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9.
论民族地区政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地方行政区域,民族地区政治发展是促进民族地区政治体系合理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直接动力,是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政治前提。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主要包括在民族地区发展政治民主、维护政治稳定、巩固政治体系权威、增强政治决策能力、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提升政治清廉度以及政治文化的世俗化等等。当前,应该通过改革民族地区党组织的执政方式并提高其执政能力、扩大民族地区政治参与、加强民族地区法治建设、加大民族地区反腐力度等等,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利益与民族具有天然的联系,利益在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利益是民族形成的驱动力,没有利益的因素,民族作为一种集团不可能产生;其次,利益推动着民族生活,无论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还是文化生活,都含有利益的内容.民族一旦形成,就具有某种反作用.民族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益实现的工具;利益的实现是民族认同的物质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民族政治精英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英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其中政治精英掌握着重大决策权,其政治态度、政治行为、政治决策对政治发展方向和前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决定着政治活动的性质.在民族社会中,以民族领袖和政治家为代表的政治精英深谙民族文化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民族政治体系的运作,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方向.通过探讨民族精英的内涵以及民族政治精英的形成、特征、类型及其功能,可以清晰地了解和把握民族政治生活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2.
王丹 《理论界》2007,(2):34-35
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入手,全面展开论述,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赵永春  李玉君 《文史哲》2020,(1):114-122+167
民族应该划分为狭义民族和广义民族两种,狭义民族是指具备斯大林所说的民族四大特征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民族六大特征的具体的某一个民族共同体,如汉族、匈奴族、蒙古族等等;广义民族则指具有或某种程度具有民族特征的包括两个狭义民族以上的多个狭义民族的人们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游牧民族、中华民族(即国族)等等。目前一些学者所引用的西方和日本学者有关民族"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民族定义,不过是广义的"国族"定义而已,既不包括狭义民族,也不包括其余的广义民族,不能颠覆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概念。从西方传入的"族群"概念涵义模糊,如果说"族群"是处于"政治共同体"的"民族"下位的话,那么,"族群"就具有发展成为"政治共同体"的"民族"并建立自己民族国家的必然前景,是十分有害的;如果说"族群"是指斯大林所说的具有四特征的"民族"下位的话,不见得比斯大林所说的"部族"高明多少;如果说"族群"是指斯大林四特征的民族的话,更没有必要用"族群"颠覆"民族"。我国学者已经在吸取、改造斯大林民族理论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民族理论体系,没有必要以西方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的民族理论为圭臬,并按照他们的理论用"国族...  相似文献   

14.
民族—国家及其民族—国家主义是现代世界之中极其复杂而又关系重大的现象,而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现实更是这类现象的盘根错节的典型。但是,当代主流的民族—国家理论不仅以西方的社会和历史为模板,而且也缺乏有效的方法和共同的基础,从而导致它们的内在矛盾,并且只具有区域性的意义。事实上,任何民族—国家都是通过共同的政治核心因素和基本结构的构建并且同时以特定的族类属性得以普遍化而形成的。这种政治核心因素和基本结构为分析和判断中国传统的中央集权—郡县制国家的传统民族—国家的性质提供了衡量的标准,而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其实就是这个传统的民族—国家的沉重转型,而非构成。  相似文献   

15.
再论民族关系含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别介绍了近几年来一些民族研究者对民族关系含义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 ,提出与以往一些学者不同的观点 ,认为民族关系就是指民族内部、民族之间、多民族及跨国 (跨地区 )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和平、战争或和平与矛盾并存的民族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民族和民族凝聚力的再认识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曾经因为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等因素所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组织态的稳定共同体。民族凝聚力不等于文化的吸引力,它是自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综合因素凝聚作用的结果。中华民族凝聚力也就是中华民族所拥有的使自己聚集、团结在一起的种种吸引力、向心力和亲和力。这种认识要求我们维护民族文化安全,建设当代中华先进文化,要三个文明一起抓,构建和谐社会,以确保民族生存,培育出当代民族强大凝聚力。  相似文献   

17.
徐峰 《殷都学刊》2010,31(2):149-152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基本内容,以凝聚民族力量、推动民族前进为主要特征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形成了吃苦耐劳、矢志不渝、自强不息、温柔敦厚、择善而从的民族性格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伦理观念。这种精神和思想理念,成为凝聚炎黄子孙永恒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强大的精神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的作用,并在此过程中竭力克服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的矛盾和困境,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一项切实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论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认同是民族的自觉行为,表现为一种归属感.跨界民族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认同方面具有多重性,即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历史表明,在国际关系中,政治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作用最为敏感,要处理好跨界民族问题.必须解决好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19.
胡延新 《学术论坛》2012,35(1):62-65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发生的巨变涉及到了国家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社会关系和精神生活中。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和地区都需要国家认可统一的民族管理体制和民族政策。其任务在于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的统一,保证不同民族人们的利益的协调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统一俄罗斯的各民族发展和民族间合作。  相似文献   

20.
论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勇 《学术探索》2008,(4):84-87
民族认同是民族的自觉行为,表现为一种归属感。跨界民族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认同方面具有多重性,即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历史表明,在国际关系中,政治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作用最为敏感。因此,要处理好跨界民族问题,必须解决好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