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洪涛 《社科纵横》2014,(1):111-115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期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2.
王渭清 《社科纵横》2005,20(4):160-161
苏轼一生与《庄子》有着极深的渊源,具体表现在:一、在文本形式方面,苏轼把《庄子》中的寓言、典故、语句纳入自己的文学创作,并学习《庄子》的句法,暗引庄子的格言,使作品显得活泛而妙趣横生;二、在行文、构思方面,苏轼深受《庄子》创作风格的影响,形成了幻化多变、奇诡恣肆、化虚为实、虚实相生的创作风格;三、在艺术境界方面,苏轼追求《庄子》式的拙朴、雄浑的诗境。  相似文献   

3.
在个性凸显的晚明时期,《庄子》篇章的真伪性问题成为众多庄学研究者不可回避的一大问题.当他们面对相同篇章的《庄子》时,得出了不同结论:沈一贯、徐晓、陶崇道、陆西星等极力推崇苏轼的伪作论;孙矿、罗勉道、焦竑、王夫之等在苏轼的基础上又扩充了对其他外、杂篇的质疑;张四维对苏轼之论有所“损益”;李贽、顾起元等把外、杂篇全然判定为伪作;朱得之对内、外、杂篇皆有质疑;而叶秉敬、谭元春、潘基庆、陈治安等则对晚明的“疑庄之风”提出了批判.无疑,这些界定背后实际上蕴含了学者们不同的观念体系、意图与思考方式等.  相似文献   

4.
《庄子.天运》提到焚烧刍狗的苏者,其称谓包含显隐两重涵义,其显性意义是取草做饭的樵夫,隐性意义是参与祭祀的巫师。苏者称谓的隐性含义,源于他在祭祀中扮演的角色。这种表述上的歧义性,使《庄子》文章呈现出特有的朦胧韵味。《庄子》文章的这一朦胧特色,是道家理念在文章风格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边春丽 《社科纵横》2014,(3):150-152
庄子所追求的与道合一、无为逍遥的自由境界,是由主体生命生发而来、超越了自然和社会的束缚、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精神境界,庄子的生存精神,与文学所要表现和达到的艺术境界有诸多相通之处。因此,《庄子》不仅具有深邃的思想内容,而且从表现形式上还具有明显的、和儒家经典及诸子文章风格迥异的文学特质。本文着重从寓真于诞,寓实于玄的叙事、化抽象为形象的描述、诗意的语言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魏义霞 《求是学刊》2008,35(3):47-52
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首次对梦予以形上关注.之后,<列子>继承并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庄子以梦隐喻人生虚幻不实的做法,致使其思想与庄子呈现出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详细的考察将发现,庄子与<列子>所讲的梦实际上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分别表现在梦与醒觉、与现实、与道等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7.
动物意象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经历了从图腾符号向一般符号的衍变,各种文化形式中,都能觅得动物意象的踪迹。在《庄子》中,动物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象是当时生态文化、生存文化、文化自身之发展及《庄子》自身文本创作方法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其存在的具体价值而言,动物意象在《庄子》中承担了说理的工具、情感的媒介、象征的载体等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
邵之茜 《唐都学刊》2002,18(1):35-38
汉赋无论从其内容还是文体特征来看 ,都表现迥然有异于其他文学的独特风貌。其文化源头决不是单一的 ,是在先秦文学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庄子》艺术精神对汉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铺陈的手法和语言风格三方面  相似文献   

9.
试论"卮言"在《庄子》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其中"卮言"即铺陈曼衍,即兴式地言论,是"三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卮言",我们不能只作为一种语言风格来欣赏,而应该从其在<庄子>一书中的运用来分析它的意义."卮言"是诗性时代思维方式的反映,"卮言"的不为言而言,不为文而文的艺术构成及其运用,体现了<庄子>的语言理想."卮言"的意义,在于它在先秦思想史中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与"寓言"的文学性意义、"重言"的历史性意义不同,它更具有哲学认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庄子故里问题,历代皆有学者考证,此一公案绵延至今。截至目前,就庄子故里归属有四说:其一为楚地说,其二为山东东明说,其三为河南商丘说,其四为安徽蒙城说。庄子故里楚地说有一定的合理性及依据,论证逻辑有三:一是考察楚国沿革,由吴起变法到公族消杀北迁;二是对庄子职业和身份的进一步认定;三是屈庄合证,南北文化心理的差异。通过对庄子故里考释获得其在荆楚大地获取的思想渊源、精神底色和价值关怀,以探求庄子、道家、荆楚大地之间的关系及其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1.
陈百川 《东西南北》2012,(14):36-37
庄子,名周,字子休,男,汉族,公元前369年农历二月初九生,属相猪,星座摩羯座,安徽蒙城人,一生倦于从政,只担任过战国时期宋国负责园艺、种植、农耕的"漆园吏"官职。  相似文献   

12.
刘生良 《唐都学刊》2010,26(3):102-108
关于《庄子》的浪漫文学,前人多冠以"消极"二字,笔者摒弃"消极",申论浪漫。《庄子》浪漫文学的精神实质,是超越现实,追求理想;在艺术上具有宏阔奇妙、超凡入化的艺术境界,虚幻荒诞、光怪陆离的文学形象,奇特大胆、精彩绝伦的夸张手法,笔端含情、深挚浓厚的抒情色彩等特征,因而成为我国浪漫文学名副其实的最早"范本",并且成为我国浪漫文学的开源、奠基之作,是中国浪漫文学创作之祖。《庄子》在浪漫文学方面有如此高卓的成就和贡献,首先取决于作者的浪漫精神和超人的想象力、表现力;其次,又是特定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现实促成的;再次,也得力他对神话传说的利用、改造和对神话思维的继承、运用。《庄子》作为中国浪漫文学创作之祖,不仅在创作宗旨、思维方式、表现手法、基本特征诸方面形成其独具特色的质的规定性,而且对后世浪漫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日本平安时代文人将庄子思想理解为相对论与命运观,乐于接受其影响,从而使文学中酿出—种超然物外的情绪。吸收了宋代哲学新知识的日本中世初期禅僧接受庄子思想后,虎关师炼认为,庄子以“自然”为德,以德为道,从而在日本的庄子接受史上拓出了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14.
魏耕原 《唐都学刊》2006,22(6):133-136
在中国煌煌的经史子集及后来勃兴的戏曲、小说中,明清之际的金圣叹,经过方兴未艾的通俗叙事文学的洗礼,以卓识巨眼勘定:《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并言:“圣叹本有才子书六部,《西厢记》乃是其一。然其实六部书,圣叹只是用一副手眼读得。如读《西厢记》,实是用读《庄子》、《史记》手眼读得。便读《庄子》、《史记》,亦只用读《西厢记》手眼读得。”(《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这虽然带有批评八股文的评点家底气,但却道破了今人每言的打通文史哲关节的大道理———要用文学批评的眼光去打量《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经典文本的阐释具有密切的关系,解释者往往以经典阐释的方式展开哲学体系的建构。向秀、郭象之阐释《庄子》,打破了视域融合的平衡,突破了文本客观性的限度,肆意地发挥其主观思想,建构了一套新的玄学体系,是“过度诠释”“强制阐释”的典范。郭象之诠释的基本目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即把庄子的方外之道转化为玄学的“外内相冥之道”,圣人养心养神即治国平天下。这是以养心养神为主而以治天下为辅的统一,即以道家思想为主而以儒家思想为辅的统一。郭象运用“寄言以出意”的解释方法,一是以庄文为寄言,非真非信;二是夸大寄言与出意之间的重大间距性,从而忘言以得意。这一方面有利于郭象摆脱庄文的限制,而较为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主观思想,以填补意义间距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郭象消解庄文之义与他所阐释“庄子之意”之间的矛盾冲突,以确证其解释的有效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张晶  王成功 《求是学刊》2016,(1):120-126
《庄子》汪洋恣肆的世界里,大美是其最为重要的美学思想。庄子极其喜用大字,故以大字作为进入这位先哲的引线探索他的美学思想,是契合实际的。在大到大美的逻辑推演过程中,显现出大美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分析的必要性。《庄子》大美的具体内涵是以阳刚雄伟与自然逍遥作为大美的逻辑起点,以阳刚雄伟为直接外观,以自然逍遥为追求理想,最终回归到圣洁高尚的道德之大美。  相似文献   

17.
《庄子·让王》篇并非如前人所说的那样是伪作 ,也非抄袭《吕氏春秋》而成 ,而是表明庄子后学思想发展轨迹的重要篇章。《让王》篇杂纂例证 ,宣扬禅让思想 ,这表明其撰著时代应当在公元前 318年燕国发生因禅让而引起的内乱动荡之前。其撰著时间应当与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篇相近  相似文献   

18.
所谓"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是<庄子>中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其中"重言"即引用和反复,是对中国"记言"传统的承传和创新,是庄子时代理性思维的产物,是"三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言"的创作不仅意境深闳,而且发想无端.庄子为了表达他不肯强立是非的超然态度,采取的是一种以文为戏的、不从正面立论的立言方式.  相似文献   

19.
侯洪澜 《社科纵横》2009,24(4):130-131
具有形而上本体性的“道”,在《庄子》的文本中不仅是思辨性的哲学理念,也是在有限的意象中包蕴无限内涵的审美形象。《庄子》将抽象的理念内附于感性的形象之中,使“有无”、“虚实”的抽象对立转化为“有无”、“虚实”的形象统一,从而跨越了哲学与文学之阀的界限,使对“道”的把握从理性的认知走向了感性的体验,使哲学的概念化生为美学的境界。将这种理念落实到人生的实践,鄹刨构了“与道合一”的人生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金庸《射雕英雄传》的英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起标志性事件。其中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和文化传播中有相当的作用和意义。翻译这部作品的缘起、翻译目的和策略、译者的角色、跨越中西文化差异等诸多话题都值得关注。翻译过程中"信达雅"的翻译要求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标准,不仅需要译者对两种文化的差异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译者对作品本身有重新的理解,在语法和文化层面做出选择、调适和补充,而不是简单的传声筒;同时也要求译者根据翻译目的和读者可接受性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对话呈现了武侠小说翻译过程的立体图像,为未来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