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素质教育。国学辅助德育教育,为学生的成长给予一种养分,塑造了校园文化。开展国学教育,可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同时,通过国学教育,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国情国史,增强爱国情感。  相似文献   

2.
周建芹 《生存》2020,(1):0099-0099
国学教育是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当前阶段利用语文国学教育,帮助学生培养核心素养,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不断地增强自身对其的认可。此外,经典国学教育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对高中语文国学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国学教育的发展,立德树人,帮助学生传承核心价值观,为祖国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古诗是国学经典的一部分.小学阶段,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习几十首脸灸人口的古诗,其中不乏写景状物、叙事抒怀、咏物寄意之作.毋庸置疑,每一首诗几乎就是一首歌、一幅画.那如何让学生能够心领神会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要创设出诗中的"无穷之味,不尽之意"的意境,铸造心灵,陶冶性情,体会感情,发展能力,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4.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素养并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言行。即: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与同伴、与师长相处的基本礼仪规范,养成乐于助人、团结协作、尊敬父母师长,诚实守信等良好的品行。从当前学校教育来看,过高重视学生智育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现象尤为突出。因此,我们从现在学生突出表现的不良习惯出发,利用国学经典培养学生品德,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感染熏陶学生的性情。达到提高学生优良品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中国“国学”概念的提出并由此引发的讨论,是受到日本思想界同类概念的影响。中国近代学者提倡“国学”,首先是与“民族国家”概念的引入有关,承载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目标。因此,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国家与国家、国家与世界之间关系的重新思考。其次,“国学”观念也体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面对西方学术制度和学术观念的冲击时,反思、理解传统中国知识体系的一种努力。由此,应将“国学”视为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它可使人意识到学术传统的独特性和中国自身价值立场的重要性,但这不意味着拒绝西方的学科体系。同样,国家的认同强调,也不应视为对于人类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的忽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厘清国学的概念入手,分析了针对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并着力探索了在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的新模式:“理论精粹+琴棋书画”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国学教育+社区教育”的新型致用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7.
马丹萍 《生存》2020,(1):0192-0193
随着人们对国学以及传统文化的不断重视,语文的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语文学习之中的人文素养培养也更加重要。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仅仅通过给学生灌输语文知识来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且不符合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教师应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精神。因此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系列策略。  相似文献   

8.
熊龙权 《生存》2020,(4):0034-0034
作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高中作文写作中重视国学经典的渗透,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写作的层次和水平,通过阅读古代文学经典、创新教学课堂的方式,让国学经典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和作文写作中,以此达到提升学生精神气质、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对于学生的作文提高,以至未来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尤为重要,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9.
杜敏  常新 《社科纵横》2009,24(3):157-159
"国学热"这种现象表现了中国国力日强,国民民族自信心的提升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但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改革期内在的文化信仰的缺失。社会在转型,文化信仰缺失的人们迷茫、浮躁、唯利是图。在国学热的契机下,以国学思想的精华来充实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素质,维护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先秦国学是中国国学的基础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它与中国国学一样可分为自然国学和人文国学两大部分.先秦自然国学博大精深,是先秦国学的两大精粹部分之一.先秦各家几乎都以自然为基础,由此演绎出人事、政事;各家学说的核心都是探讨"天地人"的关系,而且不约而同地主张"天人合一";各家著述中都非常重视对自然国学知识的记载,并且所记自然国学知识居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秦代的"焚书坑儒"和汉代的"独尊儒术",严重地摧残了先秦国学特别是先秦自然国学,造成了中国国学史上尤其是中国自然国学史上的大断裂.从此,自然国学从先秦国学中的精粹地位沦为人文国学的附庸.  相似文献   

11.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作为一名经历过数学教学改革的初中数学教师,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再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多元一体”、众志成城的民族统一凝聚力是古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万众一心、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向心力是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是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生命力 ;众志成城、战胜非典、持续发展是中国当代民族精神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3.
朱语涵 《生存》2020,(12):0107-0107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教学也需要创新,没有创新的课堂,是传统、低效、乏味的课堂。在素质教育下,创新是新课改对教育教学提出的要求,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英语教学只有做到创新,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4.
高虹 《学术交流》2001,(1):127-129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达斡尔族文化作为黑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在民族性还是在地域性上,两者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黑土文化蕴涵着达斡尔民族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达斡尔族文化为黑土文化铺垫了浓重的精神底蕴.黑土文化对达斡尔族文化的整合与再造,就是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和风格的基础上,挖掘黑土文化精髓,构建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达斡尔族文化.  相似文献   

15.
王钢 《社科纵横》2013,(6):13-16
本文对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和运用中外先进思想文化理论精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进行了历史考察,分析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体育教学要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遵循现代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全面人才.  相似文献   

17.
王学谦 《求是学刊》2008,35(2):13-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国学热"现象,并不断升温,从知识界逐渐向社会其他领域扩散."国学热,,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浪漫主义倾向,是对业已逝去的古典文化的缅怀,是对情感家园的渴求,是文明古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民族情感的焦虑、价值危机的一种表征.这在情感领域中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情感家园代替不了文化实践.历史实践证明,国学作为封建理性无法为现代化提供合理资源.如果国学越出情感家园的范围介入文化实践则对现代化进程并无益处.  相似文献   

18.
舒明燕 《生存》2020,(8):0138-0138
在国家与社会各界对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下,初中教学应当以实现学生德育素质与人文素养发展为前提,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与措施。初中语文对学生的语文观念具有开拓与引导意义,学生能够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增强民族使命感与民族自豪感,促进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然而,在现阶段人文素养的新要求下,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低效,如何增强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成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分析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进而探究能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高琼  刘茹 《创新》2008,2(5)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精髓,对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深刻的作用。近年来,中国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甚至出现忽视和弱化现象。通过对中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弱化的现象探析,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张辉 《社科纵横》2006,21(6):145-145
民族声乐教学在传承传统的民族民间唱法的同时,适当学习借鉴“贝尔康多(Bel Canto)”学派的精髓,为我所用,从技术、技巧上完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