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蒙学西化教育模式构想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蒙学西化教育模式源于鸦片战争前来华传教士的构想,但国内学术界对其有关中国蒙学教育改革思路的探索至今未进行过研究.本文以来华传教士创办的英文期刊<中国丛报>为中心就此课题进行论述,分析这一时期传教士对中国传统蒙学教育的观点与由此开始的改革之路探索及其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蒙学十三经》的隆重出版,使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直不太受重视的蒙学部分大放光彩.这是教育界的幸事,更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说蒙学“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不太受重视”,并非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3.
蒙学读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的启蒙教育开展得很早,蒙学读物历史悠久。日本自平安时代后期开始也出现了本土的蒙学读物。由于它们是在不断引进和借鉴中国蒙学读物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中日两国的传统蒙学读物具有一定的相似点。但是,由于两国的社会结构、民族传统等都有所不同,它们又体现出极大的差异,这些都反映出中日两国在近代之前教育文化的不同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4.
童蒙时期是生命发展的初始阶段,童蒙时期的生命伦理教育是否可能,如何促进个体道德生命的成长构成了儒家教育传统的核心议题。传统蒙学作为儒家生命伦理展开的具体场域为我们提供了跨文化研究的历史素材,从先秦时期围绕“性”“情”“礼”关系的探讨初步形成具有信仰特征的蒙学教育,再到宋儒建构蒙学教育体系,并在“情礼关系”的致思中产生具有理学气质的蒙学体系,乃至明清时期蒙学官私并举的多元发展,蒙学始终围绕着儿童这一特殊的生命形态展开。探究历史演进中蒙学形态发展、演化规律,对破除传统蒙学中的生命困境以及促进当下儿童哲学的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中后期,商业出版空前繁荣,蒙学教育亦特别发达,蒙学读物因此成为很多书坊的主打品种.明中后期蒙学读物的出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故事类蒙学读物因更能激发读者阅读和学习的兴趣而替代“三百千”成为这类图书的主流;在体例上,故事类蒙学读物将传统经史读物中的人物、典故以叙事的形式呈现给受众,更具可读性;在内容上,对既有的文本重新编辑加工,加以注音和注释,使之更加通俗易懂;在形式上,加入大量的插图,使之更加生动活泼;在读者定位上,由于商业社会中的民众仅靠经验的累积是无法应付纷繁复杂的商业活动和人际关系的,因此除了孩童,很大一部分成人也需要接受蒙学教育,成为这类读物的受众.此外,为满足成年人的需要,这类读物中往往会有些类似百科知识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清末学制转轨中的蒙学教育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随民族危机加剧、国民观念的引入,普及教育、义务教育成为教育要旨。“蒙学”教育随即由传统的“父兄谋之”转向由国家操持,传统蒙学课业及训蒙方式亦受到否定。随外来学制的引入,清朝试图调节既有学制与新式学制对接,在对传统蒙学的处理上,游移于中西之间,态度数次更易,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1823年在巴达维亚出版的<三字经>是新教传教士麦都思撰写的第一种布道手册.作者虽然在创作形式上套用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的文体结构,但并不是简单地将欲要传达的基督教教义构建在一种有韵有序的中文三字结构中,其创作过程内含了一个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的转化过程,是对当时既有的问答体布道手册的一个形式上的突破.同中国传统<三字经>带给华人蒙学教育的影响一样,基督教<三字经>仿照中国传统<三字经>的文体形式并因袭其文本的社会功用,成为一种适合在学校使用的宗教启蒙读物,并给新教在南洋地区所面临的文化竞争提供了有利的一面.麦都思的<三字经>不单在形式上有效缓和了中文口授与识字水平之间的对立,在内容主旨上也充分体现出新教传教士对异文化的一种观察视角,以及在与异文化对话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8.
班高杰 《理论界》2014,(5):184-186
蒙学即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问。蒙学秉承儒家教化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因此,也就决定了蒙学"德育为先"的教育特点。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蒙学表现出重私德不重公德、重德性不重知识、重他律不重自律、重背诵不重理解等基本特征。以现代教育观点观之,蒙学道德教育既有优势又有其缺陷。  相似文献   

9.
传统启蒙教育秉承儒家传统义利观,认为明辨义利是为人之本。在此认知下,传统启蒙教育要求童蒙遵循"先难后获"的行为原则,同时遵守"取与"的基本行为规范,从而培养童蒙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蒙学读物中善心与恶念、仁爱与自私、进取与颓废并存,亦有为数不少与儒家仁爱利他思想相悖的说教,蒙学读物这种背反性的存在既有经济层面原因,也有学理层面原因。  相似文献   

10.
湖南岳簏书社是中国近年新建的小出版社中异军突起的一家,一开始即以出版《走向世界丛书》而引起读书界的重视,近年又印行《传统蒙学丛书》,更是有识见有勇气之举。最近我读到这种丛书中的《幼学琼林》,即足以证明此说之不诬。  相似文献   

11.
郭英德 《学术研究》2008,5(3):123-130
本文以明清蒙学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效果作为主要对象,从三个方面考察明清时期文学教育与戏曲文学生成之间的因缘关系.(一)文学知识与戏曲故事的生成.蒙学读物中的历史人物故事为戏曲创作提供了丰富而便捷的素材,其伦理内涵也为戏曲创作提供了明确的导向,进而培育了文人戏曲家"寓义于事"或"借事明义"的创作理念,促成了独特的戏曲之道. (二)文学思维与戏曲叙述的生成.八股教育所形成的文学思维方式与戏曲叙述的生成有直接关系,八股文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为戏曲的长篇叙事结构所借鉴,而其"代圣人立言"的文体特征造就了戏曲叙述的深层结构. (三)文学表达与戏曲语言的生成.文词派戏曲典雅绮丽的语言风格是"以时文为南曲"的产物,更进一步看,则与戏曲家早年接受的蒙学教育有关,传统蒙学教材大都是整齐、对偶、押韵的诗歌,这种诗歌教育对戏曲语言的生成具有深远影响.总之,明清文人士子经由特定的文学教育所形成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成为戏曲文学生成的催化荆,并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戏曲文学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2.
黄粉保 《云梦学刊》2006,27(1):143-144
郭著章教授编著的《汉英对照蒙学精品》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5月出版发行。这套丛书从数以百计的我国传统蒙学读物中精选出10篇,分别用现代汉语和英语译出,配以较详尽的注释和评介。丛书有以下三大特点:1)内容上精心挑选,富有启迪、教育意义;2)形式上精心安排,读来令人耳目一新;3)质量上精心打造,学术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关注近代越南汉喃“小学”“蒙学”课本的学者还不多,从类别、体例、结构形式入手,考述近代越南汉喃“小学”“蒙学”课本文献来源,可以有效说明其语体性质,特别是其在东亚汉语教育史上的价值.以东亚汉语课本编撰史研究价值、东亚汉语教学史研究价值,以及东亚汉语言文字史研究价值发掘为基本目标,对近代越南汉喃“小学”“蒙学”课本的学术价值进行探讨,就汉语言文字史研究来说,意义重大,比如包括汉语语音史、汉语文字史、汉语词汇史等学术领域的意义.而与朝鲜朝、日本江户明治汉语官话课本进行比较,则凸显了越南汉喃“小学”“蒙学”课本文献在东亚地域汉语史视野内所具有的较高学术地位,并说明研究近代越南汉喃“小学”“蒙学”课本文献语言非常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赵建辉 《阴山学刊》2009,22(5):68-71
1900年后,传教士和著名报人林乐知对当时清末政局和中国革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在教育改革方面,他重视"蒙学"和"女学",并建议对传统士大夫进行"仕学"再教育。在政治立场上,他支持自上而下的政府改良,反对暴力革命手段,尤其对晚清"预备立宪"寄予厚望。随着他对清末新政逐渐失去信心,对革命派的态度有所改善。但他始终认为中国的根本问题是文化问题,根本出路只有教育和基督福音。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齐家作为一种建设性活动在促进社会秩序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际关系的协调和人才的培养是齐家的两个主要方面。宋代的社会结构与以往世代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平民家族的兴起使得家族内部人际关系协调的需求更加突出,而代际流动的加速使得平民家庭人才培养的需求更加突出。齐家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需求,是宋代蒙学教育勃兴的根本推动力,而宋代蒙学教育的勃兴对于满足人们的齐家需求也发挥了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台湾、朝鲜半岛、中国东北是近代日本帝国构建殖民地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伪满洲国是日本殖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日本在中国东北人为制造了一个虚幻的"独立国".1932年由关东军谋划并经日本政府默许下制造出来的所谓"新国家",可以说是自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满洲经营"国策的必然产物,所谓"满洲问题"是近代日本大陆政策的核心问题,是左右日本帝国对外扩张战略走向的关键因素,是日本帝国构建殖民帝国的重要环节."满洲国"的建立是日本在殖民侵略台湾、朝鲜半岛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殖民侵略模式,这种殖民侵略模式后被推广至中国的华北、华南、内蒙古乃至东南亚地区.日本东洋史学配合帝国政治需要实现了"满蒙史地研究"与帝国"满蒙政策"的合流.日本满蒙学研究者配合帝国的国策政治,制造出一个独立的学术空间"满蒙学".就殖民地属性而言,伪满洲国是一个典型的殖民地政府,是一个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是日本帝国殖民统治方式转变的起点,同时也成为日本帝国覆亡的原点.  相似文献   

17.
浅谈《三字经》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 《理论界》2005,(1):152-153
《三字经》是旧时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曾被列为蒙馆(古代一种简陋而原始的民办学校)教学用的课本。《三字经》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就其影响之大、流传之广而言,是没有一部作品可与之相比的,是中国古代传统蒙学教材中流传时间最长、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启蒙教材最优秀的代表,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一个奇迹。历史学家周谷城说:“《三字经》对当时普通人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通过教育而形成的自然观、神道观、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历史观,确实要比在专属文人学士的书中,有着更加充分而鲜明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敦煌杂剧小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俄藏敦煌遗书<蒙学字书>(拟题)中有关资料表明,唐五代的敦煌地区和当时的长安、成都一样,也有杂剧的演出.而对照<教坊记>所载的"杂剧"名目,可以考证出S.2440(7)、P.3128号写卷实为敦煌杂剧演出之剧本.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79-83
唐以前,蒙学读本以识字为主;到了唐代,诗歌被引入到社会诸方面,训蒙诗的创作便成了唐诗与文学、蒙学相结合的重要成果。唐训蒙诗以咏物为主,兼及咏史,《李峤百咏》即为各咏物类训蒙诗之典范。然后世论者对《李峤百咏》多有贬抑,甚至引发了后代对咏物诗不同的价值评判,更有论者认为《李峤百咏》文体陈腐并多夹连篇累牍之隶事用典。其实,作为训蒙诗,《李峤百咏》开创了唐蒙学发展之新领域,开启了格式化诗歌创作的新阶段;作为五律咏物诗,《李峤百咏》实现了对诗词经典的多样认知与阐释。无论就启蒙思想还是诗学价值而论,在唐代文人的诗赋作品中,《李峤百咏》都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蒙书,即我国古代启蒙读物,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些古代读书人几乎人人开蒙必读的读物,长期以来却不曾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六十年代出版了《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一书,对于古代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