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唐代百姓通婚取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生 《河北学刊》2001,21(4):79-83
唐代百姓通婚中存在着两种明显倾向,即等级观念和择婿、选妇各有标准。唐代社会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阶层——贱民阶层、百姓阶层和官员阶层基本都以阶层内婚为主;唐代百姓择婿重才和重未来发展,娶妇则重德、重财。唐代百姓的通婚对唐代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唐代后期的贫女难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山东旧族高门的身份特征,加速了旧士族的消亡;贫女难嫁的观念还对宋代社会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唐代咏颂杨玉环形象和故事的诗文作了一个综论,主要分析了盛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文人对待这个问题的不同观念和意旨,以及各时期对杨玉环事迹重要问题的看法,认为杨玉环是一个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话题,从而推断了后世以李隆基杨玉环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必然的基本倾向,和历史题材文学的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3.
论盛唐时期的商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以来,许多学者都曾对盛唐时期的社会经济进行过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农业方面,涉及手工业的较少,谈到商业的更少。本文拟就盛唐时期的商业谈点个人的看法。一、盛唐时期的商业环境商业是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是联结农业和手工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的纽带。但是,商业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必须具备有利于商业发展的环境。历史经验表明,一个时代的商业能否发展,与统治者的政策,与当时的城市、交通和社会状况均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盛唐时期的商业环境如何?我们不妨就从这几个方面加以…  相似文献   

4.
田峰 《学术月刊》2015,(2):120-127
边塞诗是唐人对"异域"世界感知的重要载体。初盛唐时期,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大,边塞诗人对新开拓的西北边疆有了全新的地理感知,这种感知使该时期的边塞诗显得恢宏豪迈、雄浑壮阔;中晚唐时期,西北疆界被不断压缩,诗人对边塞的地理感知随之与盛唐有异,在诗歌中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气象。可见,唐代疆域变迁对边塞诗的创作有重大影响,从唐代边塞诗人对西北边疆的地理感知入手,可分析疆域变迁与边塞诗创作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风俗巡使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间歌谣盛行的时期,当时的统治者非常注重民间歌谣的舆论作用,经常派遣皇帝身边的近侍作为风俗使者分巡天下,收辑歌谣。同时还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力,可以根据民间歌谣风议对地方官进行监督甚至黜置。这种使者由于大多负有巡行风俗、采察歌谣的使命,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风俗使者。风俗巡使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6.
在上古文献中经常见到车马之"左骖"运用于各种场合的记载。那么,两周时期贵族交往中为什么要以马为媒介?又为什么偏偏重"左骖"?由考察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可知,它与先秦时期的交往习俗和价值观念有关,比如尊左的观念、以马为币的观念等等。正是由于贵族生活中常常出现"解左骖而赠之"的事情,才出现了独辀马车时代的一马驾车、三马驾车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唐代小说与唐诗是同时共生的文体,有着共同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因而必然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如初盛唐时期的小说就借鉴着诗歌的精神,在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内容、融诗入小说等文体与艺术表现特征、诗人组成小说创作群体等方面,都与唐代诗歌发生了密切关系,与诗歌共同掀起了初盛唐的文学革新运动,为唐代小说的发展和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唐代,旅游已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盛唐气象的缩影。旅游者不仅有皇室贵族、官僚、文人,更多的是宗教信徒、城乡平民,社会基础广泛。唐代旅游者或往来于离宫、禁苑,或穿梭于园林、寺观,或游走于名山胜境、城区闹市,旅游方式多种多样。他们出游的目的,或为修身、疗养,或为消遣、娱乐,或为观光、求知。  相似文献   

9.
李白、杜甫一向被称为盛唐诗人,是盛唐气象的代表,其实他们与盛唐诗人不同,他们的诗反映的不是盛世而是乱世。他们的成长正在唐代盛衰转折时期,也正是在这急剧的社会的变动中他们成熟为伟大诗人。裴斐在《文学遗产》1982年第3期上  相似文献   

10.
民族风俗政策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征以前,党主要是从理论上、在纲领中对民族风俗政策进行相关论述.长征时期,在与广大少数民族的接触中,党高度重视民族风俗政策在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中的重要性,并展开了大量积极的工作.正是在这一时期,党的民族风俗政策开始形成并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姚皓华 《东岳论丛》2005,26(4):83-89
边塞诗派是唐代著名的诗歌流派。盛唐过后,唐代宗大历时期的著名诗歌流派“大历十才子”诗派也创作了不少边塞诗,他们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派的边塞诗有同有异:其同在于两者均有边塞景色的描写及胸臆愁懑之情的抒发。其异之一在于盛唐时期蓬勃的时代精神造就了盛唐边塞诗中瑰丽雄奇的西域风景画,“大历十才子”边塞诗中的边地风物则少了盛唐逸气多了感伤色彩;之二在于盛唐边塞诗中的离愁别绪表现得愁而不惨、悲而不凄,而“大历十才子”笔下的乡思之情则凄惨愁郁、幽怨绝望。  相似文献   

12.
一中唐时期是踵武盛唐的又一文学高峰。诗歌方面,如元白、韩孟、刘柳,或二李张王,①无不另辟蹊径,各有开拓;散文方面,韩柳倡导唐代的古文运动,自树伟帜,雄视百代;小说领域,不仅唐人传奇蔚为大观,而且古文体小说也在开创之中,当时韩愈柳宗元挥洒如椽巨笔,成为转变小说观念的开风气  相似文献   

13.
一 唐代是我国诗歌取得最大成就的历史时期,李白和杜甫如日月丽天,照耀着盛唐诗坛,形成第一次高潮。安史乱后,唐代由盛而衰,进入了中唐时期,张籍、王建、元稹、自居易、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诗人则如群星灿烂,形成了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冲融浑浩,雄丽高华的盛唐之音消失了。诗人们无论从个人遭际,抒发不平之  相似文献   

14.
“泼胡乞寒”是形成于古代中亚的一种风俗 ,在北朝后期随着中亚胡人的入华传入中原。由于统治阶级的好尚 ,在唐代的武后、中宗时期曾经盛极一时。由于它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之间的巨大差异 ,以及这一风俗传入中原后主要在入华胡人中流行 ,限制了中国文化对它的改造 ,因此这一风俗在玄宗即位后即遭禁断 ,在此后也不再有出现。这一现象充分说明 ,在历史上中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 ,中国传统文化对传入中原的异域文化并不是全盘接受 ,而是采取了扬弃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形成源于转型时期制度变革带来的成本转嫁,涉及收入分配、利益表达、法律保护和风俗观念等一系列问题.他们不仅无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并且难以通过个人努力摆脱困境,其弱势地位体现为物质资料的匮乏和弱势心态的蔓延.为了避免由于弱势群体心态失衡而带来的社会风险,应当构建弱势群体的社会权利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武帝时期是汉代进行礼乐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将“政治与美”加以联系并进行明确理论表述的开端.在“大汉继周”观念的统驭下,士人阶层积极复兴周代礼乐.尽管这种复兴带有“想象性”成分,但客观上却为文化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为“美政”理论的成熟提供了现实土壤.董仲舒是“美政”观念的主要建构者,在其理论体系中,天地秩序、道德良善、感官愉悦成了风俗美、政治美的应有之义.同时,以“同类相动”为思维指导,天地、道德、感官构成了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使“美政”观念具备了理论的周延性.  相似文献   

17.
唐代贵族妇女婚姻家庭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时期,唐代贵族妇女的地位相对提高。她们敢想敢 做,旷达不羁,向儒家礼教进行了大胆地冲击,昂扬地追求个性解放,婚姻家庭观念变得清新、率真而自然,其放达 程度在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8.
论唐代隐逸与山水田园诗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美学意蕴,一直是治唐诗者关心的课题。本文将唐人的山林隐逸之风与盛唐山水田园诗联系起来考察,从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六朝山水诗人在时代环境、隐逸目的、创作特点上之比较入手,深入剖析盛唐山水田园诗之清淡静态的美学意境,与盛唐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和唐人奋发向上的时代性格之间内在的密切关系,以及其中反映出的时代美学观念的变化。全文着重探讨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与那一代诗歌美学创造者的时代精神、时代性格、时代美学观念的内在联系,从中揭示出盛唐山水田园诗在诗歌意象和美学意蕴上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沈佺期、宋之问二人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共同的承启性:在题材以及诗歌技巧上沿袭齐梁,广泛吸收齐梁诸诗人的创作风格;而盛唐及唐代以后的诗人在创作时也有选择性地借鉴了他们的诗歌。处在承前启后时期的沈宋诗歌,其实在唐代诗坛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绝句产生于六朝,完备于盛唐。此后千余年,它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力最强的一种形式,古代诗人几乎没有不在这一诗体上呕心沥血的。它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长河中蜿蜒曲折地奔流,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唐代绝句之作,初唐以五绝为主。由盛唐至中晚唐,七绝数量猛增,它不但成为绝句的主要形式,而且与五律、七律成为唐代数量最多的三种诗体。据施子愉先生统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