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鲜卑迁徙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时期,其中鲜卑族迁徙的规模之大,路途之遥,影响之巨,是很引人注目的。鲜卑人居住于蒙古草原东北部,他们一批批地向南、向西南迁到黄河流域上下。在东起山东、西至新疆、南到江淮的大片土地上,到处都留下他们的足迹。“五胡”之中,鲜卑族是建立政权最多的一个民族。十六国时期,他们先后建立了代、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和吐谷浑八个政权。正是由于鲜卑族大量内迁和建立政权,他们与其他民族的融合也就最为迅速和彻底。到隋唐之后,鲜卑族已经基本  相似文献   

2.
试论鲜卑族的迁徒及其社会进步何天明在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历史中,鲜卑族的地位不容忽视。按照最早驻牧的地区,史学界基本趋向于鲜卑族有两大分支:一是驻牧于大兴安岭南段“鲜卑山”以山名族者;一是源于大兴安岭北段“大鲜卑山”的拓跋鲜卑,其后出现的各支鲜卑势力多...  相似文献   

3.
室韦的来源目前仍是北方民族史研究的难点问题。本文首先结合文献记载对室韦来源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评述,认为各说多有与史料相悖处,缺乏说服力;其次从拓跋鲜卑的迁徒和室韦的见载于史,室韦与鲜卑的译名根据相同,室韦与早期拓跋鲜卑地域相同,室韦的语言与鲜卑相通,室韦有特征性的风俗与拓跋鲜卑相同,文献记载把室韦看作是鲜卑后裔等层面论证室韦应属东胡系部族,是拓跋鲜卑后裔的一支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峰。西北地域周边的匈奴、羌、氐、西域诸族及秃发鲜卑等内迁诸族,因长期与汉族错居杂处,形成共同经济体制,民族间的差异逐渐减少,最后与汉族在互动中融合。  相似文献   

5.
汉魏时期氐族的分布、迁徒及其社会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氐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它来源于商周时期西北的寺洼文化居民,形成于战国。汉魏之际,氐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已发展到相对成熟、稳定的阶段,《魏略·西戎传》对氐族有一段专门的记载,就是一个标志。此期间,氐族十分活跃,迁徒频繁。十六国时,氐族先后建立过前秦、后凉、仇池等政权,对当时的历史有重大的影响。南北朝以后,他逐渐与汉、羌等民族融合,已不独立存在。  相似文献   

6.
僬侥考     
据史籍记载,自帝尧至春秋时期,我国西南地区曾存在一个由形体矮小的僬侥人组成的僬侥国,其始居地在今河南陕县,后为神农之裔占居其地,僬侥人被迫向西南及南亚一带迁徒。本文对僬侥人及其原居住地、迁徒、分布及其习俗等史实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7.
西宁土人     
土族在元朝时称作西宁州土人。她的族源比较复杂,并非单一土著部族的发展而形成,最早可追溯到吐谷浑人。在互助和民和三川聚居的土族中就有祖先是霍尔人的传说。“霍尔”一词是藏族对黄河以北部分游牧民族的泛称,包括吐谷浑人,到后来则系确指吐谷浑了。 吐谷浑原为徒河(今辽宁义县一带)鲜卑族慕容氏的一支,公元4世纪初在首领吐谷浑带领下西迁,又度陇到甘青地区,以后建吐谷浑国,历三百余年。663年为吐蕃并灭,国  相似文献   

8.
鲜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曾在历史上建立起多个国家,对中华各个民族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鲜卑族发源于鲜卑山,是鲜卑族政权发展的起点,对其历史进行探索时,鲜卑族的过去一直是众多学者所关注的重点。本文结合相关的考古研究实例和历史记载对鲜卑族过去的发展方向、种群结构以及流向和现在的鲜卑族的现状等进行论述,说明鲜卑族对中国民族发展方向的影响,以供广大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罗新 《民族研究》2006,44(4):71-74
南朝史书提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字”时,或称“佛狸”,或称“狸伐”,或称“佛狸伐”,隋代魏澹《魏史》,也说他“字佛釐”。其实这正是拓跋焘的鲜卑本名,这一本名的全称是“佛狸伐”,对应的鲜卑语词应当是bribag,这个结构与魏晋时期鲜卑诸部的称号传统完全一致。bri是古代北族(既有显然属于阿尔泰语系的鲜卑、突厥,也有可能不属于阿尔泰语系的乌孙,还有语言属性尚不明朗的匈奴)常用的称号,如乌孙之拊离,突厥之附离,匈奴之符离,鲜卑之附力。在充分华夏化了的拓跋鲜卑的历史记录上,已经找不到其民族起源传说中狼的因素。凭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鲜卑“本名”佛狸伐,我们可以了解,拓跋集团的核心部族也曾经以狼为官号。由此可知,和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一样,狼在拓跋鲜卑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曾经也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白桦史话     
在东北兴安岭和长白山的林海里,白桦是阔叶树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树木,约占阔叶树种的一半以上。白桦林所以这样繁茂,《魏书》记载说,鲜卑族的祖先原来居住在乌洛侯族的西北,即今天嫩江以西的大兴安岭一带,他们曾在山上“凿石为祖宗之庙”。后来鲜卑族南下,进入中原,  相似文献   

11.
鲜卑名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卑族的名称,是鲜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鲜卑的含义虽然在范晔《后汉书》等史籍中,已提出一些看法,后诸多学者又有发挥.但时至今日观点仍不统一.现将我的研究所得公诸于学者专家,以求指教. 鲜卑一词最早见于《楚辞·大招》:"小腰秀头,若鲜卑只."注曰:鲜卑,衮带头也.即是一种带钩的名称.学者对此看法不一,干志耿、孙秀仁、孙进己等认为这仅是带钩之名,是否族称值得商榷;范文澜《中国通史》则谓:"《大招》作者赞美鲜卑妇女,似乎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上十六国时期 ,由鲜卑秃发部建立了南凉国 ,其中心在今青海东部农业地区。本文将南凉国在其整个立国期间的文化作了探讨分析 ,充分肯定了秃发部大力吸收先进的汉文化来发展自己文化 ,并在青海历史上留下深刻影响的功绩。同时说明鲜卑秃发部逐渐融合于中华民族过程中 ,写下生动篇章的史实  相似文献   

13.
西晋十六国时期,除匈奴、鲜卑、氐、羌、羯等“五胡”外,这时在西北地区(今陕、甘、宁、青)还生活着其他一些少数族类,他们散见于史籍零星的记载中。这些少数族虽没有形成一定的势力,更没有力量称雄一方,但他们在这一时期的西北地区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刀舞是朝鲜族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民族的迁徒,作为人体文化的民族舞蹈也被带入中国,迁入这片土地之后,不仅传承了本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而且根据中国的社会生活、文艺方针发展了民族舞蹈,使朝鲜族舞蹈文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扬光大。其中朝鲜族舞蹈"刀舞",以快速敏捷、穿刺有力、细腻中有粗犷,其刚柔并济的舞式、洒脱的风格,使刀舞具有表现朝鲜族民族英勇气概的典型性,也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瑰宝。本文以朝鲜族刀舞为研究对象。对朝鲜族刀舞的由来,历史演变过程、风格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论北魏之民族关系者,几乎无不提及崔浩之诛,认为它是北魏国家中民族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认为崔浩主张五等封建制、主张分明姓族、一次荐举汉族士人数十、各起家郡守,其目的是为了抬高汉人大族地位、压抑鲜卑贵族,因此引起太武帝拓跋焘和鲜卑贵族的不满,最后以崔浩著史直书犯忌把他杀掉;历来认为,崔浩之诛“可以表现士族与鲜卑贵族的关  相似文献   

16.
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出现了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入主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先后建立了政权。后赵便是羯族石勒部族建立的政权之一。然而,建立后赵政权的羯族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昙花一现,此后便消失的无影无踪了。由于史籍记载羯族俱有“深目高鼻多须”的容貌特征,所以后来学者便有推测羯族种属是印欧人种的倾向。至于羯族种属究竟为那般,各学者看法各异,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因此,本文仅就中国学者有关羯族种属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一回顾和反思,期望能对羯族种属问题的解决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17.
刀舞是朝鲜族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民族的迁徒,作为人体文化的民族舞蹈也被带入中国,迁入这片土地之后,不仅传承了本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而且根据中国的社会生活、文艺方针发展了 民族舞蹈,使朝鲜族舞蹈文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扬光大.其中朝鲜族舞蹈"刀舞",以快速敏捷、穿刺有力、细腻中有粗犷,其刚柔并济的舞式、洒脱的风格,使刀舞具有表现朝鲜族民族英勇气概的典型性,也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瑰宝.本文以朝鲜族刀舞为研究对象.对朝鲜族刀舞的由来,历史演变过程、风格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秦汉以来,由于政治、经济、特别是战争等原因,蒙古草原上匈奴等游牧民族的一些氏族部落,在其酋长和渠帅的率领下,不断地向漠南和塞内迁徙。其中最重要的有西汉后期和东汉前期匈奴人的内迁,东汉末年鲜卑拓跋部的内迁,以及西晋初年北狄十九种的内迁,等等。降及十六国末年和北朝初年,由于拓跋代(魏)国的奴隶主(后转化为封建主)阶级不断对漠北高车部进行以掠夺人口为主要目的的战争和  相似文献   

19.
关于鲜卑早期历史及其考古遗存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鲜卑学发展至今,已有进一步引伸和求索之必要。我国古代文献,诸如《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魏书》、《宋书》、《南齐书》、《北齐书》以及《北史》等有关鲜卑史的记载,仍然是我们今天研究鲜卑学的基础。古代史学家在一些关键问题,如鲜卑族称、拓跋名号的考证上,十分精当,至今仍使后学者信服。至于近代鲜卑学的形成与发展,至目  相似文献   

20.
十七世纪中叶达斡尔族内徒前人口考略孙宏达斡尔族人是原居住在黑龙江上中游、结雅河流域的土著民族。十七世纪中叶由于沙皇俄国侵略者的入侵,大量达斡尔人被迫纷纷内迁,来到嫩江流域等地。内徙前达斡尔人即已有了较高的发展水平,人口数量较大,但是究竟有多少人口,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