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关于"美"与"丑"的文艺理论中,"以丑为美"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苏轼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审丑"理论。苏轼的"审丑"理论形成于求奇尚怪的宋代,建立在他个人人生际遇、哲学观、文艺观的基础之上。苏轼的"审丑"理论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对"丑"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并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波德莱尔提出的审美现代性,在本质上是审丑。乔伊斯的流亡美学所包含的审美特性,就是《恶之花》意义上的审美现代性。乔伊斯流亡美学的主体,不但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在作品中,也呈现出分裂的特征,这一点,在《尤利西斯》中的布卢姆身上,得到了全面的体现。乔伊斯对流亡美学中丑的成分的揭示,不亚于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乔伊斯把庸俗的人和低俗的生活,均作为审视的对象带入了作品。他对丑的表现强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了前人,而这种"过度"本身,就是丑的美学。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从整体上通过历史、人性与自然这三个角度来把握、理解、阐释作家贾平凹的创作谱系及其流变。从其具体的小说文本出发,如《商州》《山地笔记》《废都》《定西笔记》《高老庄》《秦腔》《老生》《山本》等,来感受、考量自1980年代以来,在中国文化深层价值取向及其变革的语境下,贾平凹是如何尝试为中国文学建立新的话语范式,来拓展或改变传统现实主义相对单一的创作方法,形成新的审美定势的强烈愿望。更为重要的是,思考贾平凹在创作中如何始终植根于"秦岭商洛"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并再现出近一个世纪以来这块土地上所独有的"神性",并提出贾平凹的"世纪写作"的概念。贾平凹正是在融合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强劲气息的同时,通过自己的创作命意和叙事美学,使"中国经验"在小说文本中不断焕发生机,民族的精神、心理的流变也在现实、存在的铺陈中获得伸张。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丑从各个方面渗透到人们的文化、生活领域,从而打破了一直以来丑在审美领域处于"他者"的尴尬文化身份,丑以其最本真的状态由边缘走向中心.本文拟从"审美"到"审丑"的视界转变,来探讨审丑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丑的美学意义之所在,从而揭示丑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所代表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创作中 ,贾平凹是一个不断探索且有个性的作家。《高老庄》比其以往作品更平实而厚重。《高老庄》是贾平凹关注现实品格的又一体现。其中精神关怀是最为迫切的关怀。作者通过对高老庄鲜活现实的原生态描写 ,表达出对历史与现实、乡土意识与现代文明的思考 ,传达出深沉的忧患意识 ,并赋予这种忧患以普遍的意义。同时 ,他又热切地表达了对生活的理想 ,给泥淖中的人们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审丑是对审美的解构,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瑞森可以称得上是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丑"艺术家。她最早发表的两部作品——《最蓝的眼睛》(1969)和《秀拉》(1973),深刻地反映了美国黑人处在当时时代夹缝中的"丑态"。莫瑞森在这两部作品中通过对外表之丑、语言之丑、意象之丑和自然之丑的描写揭示人物的人性之丑和人生之丑,并最终把矛头指向历史之丑。审丑是一种艺术手段,其目的是在认识丑的基础上,呼吁人们去颠覆和解构"丑"的社会秩序和伦理价值,重建新的社会秩序和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为喜剧审美客体的“丑”从来都是喜剧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西方美学以及中国传统美学将“丑”定位于“美”的反面的同时也将喜剧中的“丑角”定位于“否定性形象”。这一承袭了几千年的观念在中国当代喜剧美学界受到了质疑:“丑”不是“恶”,“丑角”也不只是“否定性形象”,还可以是“肯定性形象”。无疑这是对“审丑”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我们研究美学中的“丑”或者叫做“丑”的美学,一个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文学创作,考察文学艺术中的审丑现象,丰富和扩大美学范畴,使之不发生倾斜。新时期以来,随着这一研究的深入,重视“丑”,正视“丑”、审“丑”,越来越进入了作家、艺术家们的视野,对“丑”发生了兴趣。新时期十年的文学成绩是显赫的,其中歌颂真善美,创造美的文学是主要的。但也不可否认,作家、艺术家们自觉地运用审丑意识,注重审丑表现也是取得这一成就的贡献之一。这一贡献表现为:作家们的审丑表现,不仅是刻划了几个丑的典型,写了几件丑事、丑行,暴露了社会中的某些阴暗面,  相似文献   

9.
张连义 《南都学坛》2004,24(3):62-64
贾平凹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充满了忧患意识,其中,《浮躁》、《废都》、《高老庄》、《怀念狼》是其创作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鲜明地表现出其忧患意识逐渐发展的过程。《浮躁》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忧患;《废都》通过庄之蝶等文人的自恋与彷徨对作为道义承担者———知识分子的沉沦表现出担忧;而《高老庄》、《怀念狼》则把关注的目光对准了人类自身以及人的生存环境。总之,随着作家创作视角的开阔,其忧患意识愈来愈显现,关注的焦点也越来越接近"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老庄》以自然、平实的风格揭示了现代文明与乡村文化传统的冲突 ,同时也表现了知识分子与故乡的复杂感情关系 ,小说充满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和矛盾 ,语言平白略显琐碎 ,作品基调低沉并带有贾平凹一贯追求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