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法治作为一种与人治相对的治国方略,是指在治理国家中,法律居于统治地位,任何人都要服从公正的法律.法制强调的是法律制度本身,任何阶级社会都会有"法制",但不一定有"法治".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其法律思想经历了从"法制"向"法治"的演变.他前期主张"法制",强调用法律来巩固和维护执政党的地位与利益;后期主张"法治",强调法律主治.  相似文献   

2.
翻唱纠纷在一定程度上归结于著作权私权利与公众资源获得权的冲突.现有法律规定的合理使用制度和法定许可制度难以均衡著作权人、表演者和公众利益.著作权法应该在保留原录音制品法定许可的基础上删除但书规定,扩张表演者的法定许可使用权,以达到著作权人、公众、表演者等主体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在依法治教成为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区别性标志的当今 ,高等教育的法制化也是世界的潮流与必然趋势。目前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法制表现为如下特征 :成文教育法占主体地位 ,立法体系完备 ,执法、监督和司法制度完善。而这些完善的法律制度无论是制定还是实施 ,无不是平等、大学自治 (学术自由 )、权利救济、民主等诸基本原则的体现与反映  相似文献   

4.
利益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初动力、基本态势和政治经济系统的深层结构.产权即权利问题,社会权利结构与利益结构具有同构性质,社会制度变迁即社会权利结构的转型.市场和企业同是权利交易的场所,权力和权利的争斗属于权利者之间的交易,权力交易是权利交易的变异形态.制度是权利运行模式,决定制度背后的因素是权利行为能力.企业和国家制度演进性质即为权利结构变动,非对等权利行为能力是其演进的内在逻辑动力.权利制度决定经济绩效,权利均衡决定于资源禀赋结构的平衡,任何组织的分散而均衡性权利结构变动的目的在于获得更高的适应性效率.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的法制现代化仅仅依靠移植现代化的法律制度是无法实现的,因此,除了建构法制现代化的制度基础之外,还需要塑造公民的守法精神以实现主体法律意识的现代化,使其成为法制现代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价值基础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6.
理性和人道主张人的主体性和中心地位,强调人的本质、价值和权利.刑事审判法制的丰富内容以及历史演进和现实状况都明确昭示了理性和人道精神的张扬.作为刑事审判法制的应然之则,理性和人道具体体现在刑事审判法制的过程、主体、程序、制度和司法实践等方面,它正是人类文明对刑事审判法制的伦理观照与审视.  相似文献   

7.
寻租理论是一种利用租金投入对资源配置进行再分配的经济分析模型,运用这一分析模型可以对法律资源中的私权与公权之间的合理配置进行有效的经济解释.私权与公权的均衡状态需要两者不断地利用现存的非均衡的制度状况进行寻租活动以求获得利益,使资源配置向有利自身的方向倾斜,最终结果是权利资源和权力资源在相互转化中得到重新配置.在我国,由于法律制度资源配置不合理,公权强势于私权,从而导致大量的制度性租金产生.因此,只有确立私权利的优先位置,才能使过剩的公共权利资源向私权利转化.  相似文献   

8.
法制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必须把共性的市场经济对法律的客观需求与我国的现实国情两个基本方面相结合,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而更新观念、摒弃“人治”思想是搞好法制教育、法制服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法制现代化是一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其目标就是"法治"的实现.传统法律资源是前近代以前的古代法律.传统法律资源在法制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一、现代企业制度呼唤法制建设没有法律的同步建设和法律的保障,现代企业制度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这是因为:第一,现代企业制度是主体多元化的分权决策型经济,需要法制建设.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较为单一,除了公有制经济外,其它经济成分所占的比重较少;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大多以出资人身份出现,除公有制经济外,其它经济成分也以出资人的身份迅速增多起来.这些不同经济成分的经济主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经济关系和交换关系,存在着在公司制权利、责任和利益分配之间的关系.只有对这些复杂的经济关系用法律加以协调,使各自的权利、责任、利益明晰化,才能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供必要的前提.第二,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产生、发展、灭亡都要求法律去加以规范和约束.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不是凭空产生的,首先必须有出资入投资,之后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履行手续企业才能成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形成,农民必然对合作金融制度产生强烈的需求,迫切要求打破原有均衡状态的利益机制而寻求新的制度突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的核心是产权制度创新,改革现行的不合理的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取决于法律制度的保障.文章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存在的法律问题入手,通过分析法律保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的法律保障对策.  相似文献   

12.
大气环境是人类共同资源,保护共同资源应体现不同历史责任,体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航空碳关税政策具有正义性,有利于实施全球性的行业减排,有助于人们调整生产和消费方式.但是,全球性的共同问题由区域法律规范调整不公平也难以实施.航空碳关税政策隐藏着利益博弈,国家之间的利益调整应通过制定国际法规则,在尊重平等权的基础上,坚持生存权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13.
隐私权是重要的人格权,必须立法保护。在我国《民法典》编纂前,已经初步形成以部门法为核心的隐私权保障体系。《民法典》沿用《民法总则》的保护模式,将隐私权从名誉权中脱离出来,与个人信息权并列为独立一节。民法对隐私权保护的转变直接影响到刑法的隐私权保护。在刑法中,隐私权的独立法益地位尚未呈现,涉及隐私权法益的保护采取依托于名誉权、个人信息权等法益的间接保护,可能导致隐私权法益保护的不周延和错位。鉴于民法承认隐私权的独立地位和刑法隐私权间接保护的困境,隐私权的刑法保护应着眼于风险控制。刑法需要探寻隐私权直接保护的新路径,以便构建我国隐私权全面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人体器官捐赠行为的法律性质进行了概述,分析了人体器官捐赠行为生效的要件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意思表示自愿和真实、不得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并试图进一步明确人体器官捐赠行为的法律效力:捐赠人的权利包括自主自愿权、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获取补偿的权利,捐赠人有如实告知自己健康状况的义务;受赠人的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受赠人有支付医疗费和对供体补偿的义务。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对于中国海洋权益的法律保障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从研究现状来看,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海洋权益的法律定义、我国管辖范围内海洋权益法律保障机制、我国和周边国家海域划界及岛屿归属相关法律问题等领域。但是从总体上讲,过于偏重于我国的既有权益和有争议权益,对于海洋事务新兴领域关注不够,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极地法律问题研究。在这些领域,很多理论问题有待明晰,各国相关权益均属待定状态,中国在法律及其他海洋事务上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今后以极地问题为代表的国家管辖范围外海洋权益的界定与拓展应当成为我国海洋战略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实践中,农村集体成员的合法权益极易受到侵害,对此,应当构建合理的法律保护制度。《物权法》中规定的农民集体成员撤销权赋予了农民集体成员司法救济权,为实现其基本权利奠定了基础。但现阶段我国的集体成员撤销权在资格认定、客体范围、行使期限、法律效果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应予以完善:成员资格的认定可采用主体、补充和兜底三重标准进行认定;为规制村民小组,应将其同样列为被告;行使期限应当区分无效和可撤销两种类型分别加以规定;应当引入《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强化对农民集体成员的司法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7.
法律均衡主要是指法律资源供求的均衡、社会主体的法律行为均衡、法律收益均衡以及法律结构与功能的均衡。法律均衡在法律发展过程中只是相对的、暂时的状态,但又是法律发展的必要的一个环节。它既具有积极意义效应又具有消极意义效应。要实现积极意义上的法律均衡,必须建立良好的法律机制,即立法者要积极回应社会的立法需求,注意司法者、执法者本身的合理利益,尊重守法者的净收益等。  相似文献   

18.
算法决策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场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信用信息客观公正性与信用主体权益面临更大挑战。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算法解释权能满足规制算法决策、保障信用主体权益的双重需求。然而,适用标准不明确、阶段与界限模糊成为阻碍算法解释权行使的主要因素。因此,应为算法解释权提供法治保障,明确其法律定位及适用标准,完善算法决策事前与事后解释的具体设计,同时建立对算法解释权主体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失地农民的数量逐渐增多,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当前,应围绕失地农民的生存权、就业权、社会保障权等方面,克服现有法律规定的缺陷,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转型期弱势群体具有实用主义的法律价值观,偏重于从个人利益出发认同法律的功能价值,法律意识水平尚处于朦胧的、自发的意识阶段,权利意识不明确,法律权利价值观处于较低水平,通过法律实现其正义、获得正义的观念意识较弱。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个人正义的法律价值观,对法律的社会正义持一定的非支持态度;对法律的公正性认同感不高,对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的公正性理解也较为客观、实际。在建立社会支持和帮助网络时,要落实宪法精神,在体制内使弱势群体有正规的、合法的利益表达机制和需求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