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重要兵书之一,其主要内容大约形成于战国初期。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汉代对《司马法》评价很高。武帝时,“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位秩比博士”①。据《...  相似文献   

2.
管理活动中的有序与无序肖廷芝事物的序有序和无序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普遍的矛盾现象。序属于事物量的范畴,指构成事物的要素以一定排列、组合方式联结起来,形成事物特有的结构。这种关于事物的特有的结构即为它的序。在事物发展中,事物的量和质都在变化,事物的序也在变...  相似文献   

3.
实行耗散结构型的开放经济系统,首先要打破封闭经济经济系统是一个具有“多元层次”结构的系统。它有大有小,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是一个大系统,相应的劳动者个人、企业、部门、地区以及单项的经济活动就成了层次和规模不同的子系统,而国民经济系统又是整个世界经济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所谓经济系统就是指由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要素综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体。我们用熵代表经济系统无序(混乱性、无规则性)的程度,信息量代表经济系统有序(秩序性、有规则性)的程度,信息量的增殖自然就是负熵。要消除系统中混乱无序的状况,使之走向有序化,必须变封闭经济系统为耗散结构型的开放经济系统。  相似文献   

4.
伏俊琏 《阅江学刊》2010,(3):128-134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一部文化史、学术史,其中《集部》则是一部叙录体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而其大小序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提纲。《集部总序》讲《四库全书》集部分为五类的原因,认为集部的别出,是汉代文词自觉的结果,文词的自觉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楚辞类序》对《楚辞》别出一类的原因从传统和形式上作了分析,但未能像《隋志》那样从思想内容上阐述其独特的风格和别列的原因。《总集序》讲总集的源头和分类,它提出的《诗经》是集部之祖的观点,是对经学传统观的挑战。《诗文评序》把诗文评著作分成五类,并对各类的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对“诗文评”在目录学中的地位嬗变作了说明,大体理清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5.
陈奎宁在1986年8月28日《人民日报》撰文介绍了现代科学方法论——“新三论”。“新三论”是指在“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提出之后,1969年由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论、1977年由哈肯建立的协同论和1972年由托姆提出的突变论。耗散结构论研究的是一个系统从混沌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他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个特定临界值时,通过涨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就有可能从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状态。协同论是一门研究完全不同的学科中存在的共同本质特征的横断学科。它认为,各种系统千差万别,性质可能完全不同,但他们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机制却是类似的,甚  相似文献   

6.
层次思维方法是科学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值得人们去关注和研究。该方法内涵的层次概念与我们平时所谈的结构概念有着本质区别,不能混同。该方法有着简化和分化、级化和强化、目标性和对应性等五大特征;还有整体化、模型化、程序化、递序性等基本原则。该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有着突破思维定势,不断推进人们对物质特性层次认识等功能。  相似文献   

7.
凌鹏 《社会》2019,39(6):62-86
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概念是中国社会学中的经典概念。近年来,围绕“差序格局”学界有更加深入的探讨,揭示了其内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不过,这些研究并没有探讨“差序格局”的另一面,即如何能从亲属关系推展到天下范围。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本文对京剧《四进士》剧本进行了细致分析,从中发现“异乡人”和“好人”两个重要概念,通过探索其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来理解“差序格局”中“推”的真正含义。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亲属关系”与“异乡人关系”之间的复杂关联,并重新理解“伦理精神”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区域差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现象,而诸多研究则把目光聚焦在以三大经济地带、三大经济圈及省际系统为地域单元的区域层次差异上。文章通过视角转换,从中国三大半岛比较研究来探讨中国区域发展的差序格局,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做战略基点选析,以推动中国区域经济的"有序性协调发展",并论证了以雷州半岛为轴的北部湾开发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意义,以及其对广东及北部湾中国段各省区经济腾飞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陈志良  杨耕 《求是学刊》2000,2(4):23-31
20世纪思维发展的巨大变化,就是知性思维向辩证思维“复归”,科学思维本身包含着“悖论”,变成一种新的辩证思维方式;从主体与客体、连续与间断、全面与方面的关系看,矛盾是思维的本质,“悖论”实质上是世界的无限性与认识的有限性、事物的多样性与逻辑手段的直线性矛盾的体现;与形式化和非形式化、完全性和非完全性相联系的是系统和非系统。现代思维的发展还表现为,当系统论扬弃机械论之后,它又自觉地意识到了非系统的存在;应从主体活动的三个层次来理解现代思维的发展,或者说,现代思维是在主体对象性活动、自我意识和反思的层次、完备的主体性和完备的客体性这三个层次中运动着的思维。  相似文献   

10.
《东西南北》2012,(8):42-43
孙膑,原名孙伯灵,约公元前379年阴历三月初三生,山东鄄城人,战国时期山东齐国的军事家。他少年时代刻苦学习兵法,练就了超群的军事才能。然而,被同学庞涓陷害,在山西的魏国遭受剁去双脚的刑罚。后来,他装疯逃出险境,受到齐国重用,担任军师之职,直接指挥齐国军队打胜了一系列战役。功成名就后,辞官归隐,有《孙膑兵法》存世。 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裔。流传至今的《孙氏族谱》,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记载了从孙武的父亲一辈开始,直到今天遍布华夏的分支子孙。  相似文献   

11.
1 《金瓶梅》的抄本在1596年 即已问世,它的问世,立即引起了 读者的强烈反响。到1617年,刻本《金瓶梅》得以面世。许多作家、评论家对它进行了评论,其中较著名的是对《金瓶梅》进行“专文”论述的六个序、跋。按时间先后顺序,它们分别是: (1)谢肇 的《金瓶梅·跋》 (2)欣欣子的《金瓶梅·序》 (3)廿公的《金瓶梅·跋》 (4)东吴弄珠客的《金瓶梅·序》 (5)谢颐的《金瓶梅·序》 (6)《满文译本金瓶梅·序》 对《金瓶梅》进行艺术评价,是这些《序》、《跋》的共同主题。 欣欣子《序》,对《金瓶梅》给予很高的评价。首先,它认为此书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周易》的价值并不在于其卦爻辞本身,而在于其背后隐含之质,即寓于其时其地的人的经验、思维、价值观和行为中的特定素质以及由此凝聚的特定人格。从经验上看,就《周易》描述观其经验之性质,可见三点:事件简单、概念模糊、意义神秘。从思维上看,《周易》印载着的古人的思维特征,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比附性;这种比附的结果,使思维没有走上逻辑化的道路,而循着经验感受法的道路前进。从价值观上看,价值对象多是“往”、“涉大川”和“见大人”等;而就价值自我而言,对人生最渴求的似乎就是“无咎”。从行为上看,通过《周易》卦辞看古人行为,有一个鲜明的双重现象,即对自身的苛求无情,可用“克”字来统;对身外对象(天象与人事)之顺从忍耐,可用“敬”字概括。因此,《周易》是标示古人之特质早期生成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13.
30多年来,中国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推动着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取得了五大成就,开启了理论创新的时代。“十二五”时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将步入系统创新的新阶段,将从个别观点、个别结论的创新转换到基础理论、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创新;从单一学科、单一视野的创新转换到综合创新、交叉创新和新学科群的崛起;从无序竞争转换到有序推进。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建设与自然科学同为“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同样重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规划应当强化“国家意识”、建立“国家目标”、设立“国家工程”。系统创新、全面发展、走向世界,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的自组织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献松 《唐都学刊》2006,22(5):86-89
自组织理论主要包括协同学和耗散结构理论,是研究系统如何自动地从无组织到有组织、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进化机制问题的系统理论。在自组织理论的新颖视角和框架下,分析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再到普及教育的发展路径,可得出一系列具有说服力的深刻结论。目前的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进程必然的路径选择,仍存在较大非均衡性,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预警功能”、制度创新、多样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5.
在系统的结构描述中,相、熵、序是不同的工具。“相”用于刻划具有平衡结构的系统状态,熵和序针对的则是非平衡系统。但两者的着眼点又是不同的。对非平衡结构,从“相”理论发展起来的是非平衡相变,即耗散结构理论。熵作为一种热动转化的量度,可以表明一个系统中能量的耗散程度,它以能量的概念为基础,起因于对不可逆过程的精确描述和探索。但序是什么,它的概念迄今为止并不明确,人们往往从各种角度近乎随心所欲地按自己的观念来使用它。有从本体论意义定义的序,有从认识论角度描述的序,而它们的内涵往往又自相矛盾,缺乏严格统一的界定,致使这一概念的含义因学科而异,因人而异,甚至因场合而异,造成了许多概念上的混乱与岐义。本文拟对序的有关概念进行总结与分析,提出自己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将序与熵进行比较。最后,探讨了经济系统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序──交换序概念,以便把交换系统宏观状态的刻划统一起来,说明“协同形成有序”的原理。  相似文献   

16.
一1.从本世纪初到70年代末,草创的“现代写作学”无力对写作教学的内容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写作教学内容在“无序”中徘徊,又试图从“创作”上寻找突破口,最后选择了“引进”之路,终于形成了“知识体系”的雏形。然而,它始终没有找到自我。写作教学内容长期处于“无序”、“无层次”状态的客观原因有三:科举及八股文教学的影响;文言文与语体文的纠缠;政治运动的干扰。其内在的原因便是现代写作学在草创的几十年中无力为写作教学提供理论力量。与写作教学内容相关的是文章分类,写作教学只有依据写作学对文章分类的研究才能确定不同教育层次教学的主要内容——文体。但是众说纷云的文章分类主张很自然地忽略了“教育层次”这一衡量标准,使大学写作与中学作文的教学内容混杂不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政治参与的非均衡性及其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必然要求政治参与的均衡性,因为政治参与的非均衡性必然催生政治参与的无序性,比如政治冷漠、动员型政治参与以及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当前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和均衡性必须在政治发展上寻求突破.为此,我们要进行观念创新,使政府的治理思维得以现代化;要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正式制度对社会政治参与的容载能力;要积极开展公民文化教育,培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8.
由刘奎林、杨春鼎编著的《思维科学导论》(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一书,对思维的形成、发展,及其在社会各阶段的特点、规律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该书采各家之长,成一家之言,见解新颖,颇多启迪。本书的问世,将会把思维科学的研究引向一个新的境界。 《思维科学导论》全书16章,分别从“意识与思维”、“思维的神经基础”、“语言与思维”、“符号思维”、“社会思维”、“形象思维”、“各种思维形式之间的关系”、“思维发生的基本规律”、“思维模式”和“思维科学与大脑潜智能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对思维与社会生活中有关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用系统观点研究历史发展的有序与无序过程,揭示 历史活动的矢量与变量“方程”,是我们透过时空间 隔,从思维的深层次转换视角,对历史反求构筑的最新 课题。本文便是以系统观点对中国近代史进行分类考察 的初步尝试。 一同构系统及其分类 根据系统观点,近代中国就是由“一个有规律的、 交互作用并交互依存的成组事物形成的统一体”①。这 个具有层次结构特征的社会统一体就是一个社会大系统 一(I系统)。在该系统内,同一或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 具有同一经济基础、阶级构成及其文化意向,并代表同 一政治发展趋向的历史过程,我们称之为同构系统…  相似文献   

20.
谱牒之学,由来已久。《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序》:“序其历谱牒》,司马迁据《帝系》而为《世表》。《周礼·春官》:“小吏奠系世,序昭穆”。郑玄注:“系世谓帝系本之居,小吏主次序先王之世,昭穆之系,述其德行。”贾公彦疏:“天子谓之帝系,诸侯卿大夫谓之世本”。所以梁朝的刘杳认为谱牒始于周代,大体还是可信的。《国语·鲁语上》有“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胄之亲疏也。故工史书世,宗祝书昭穆,恐其踰也。三闾大夫屈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伟大诗人,而他就是掌管五族屈,景、昭三姓,叙其谱属的长官。周代的谱牒,已不得其详,今天我们只能看到《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和后人所辑的《世本》以及见于著录的《春秋公子血脉谱》而已。恩格斯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