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第四回在一张“护官符”上写着: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四句话点出了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可以看作读《红楼梦》的一个提纲。《红楼梦》通过四大家族的内外矛盾,展现了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和激烈的阶级斗争。正确理解《红楼梦》所反映的阶级关系,是正确评价《红楼梦》的一把钥匙。毛主席指出:“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横排本第五八八页)。由于作者阶级立场和生活经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赵姨娘借助巫术几乎致死凤姐、宝玉,《金瓶梅》中潘金莲用驯猫扑肉的方法致死官哥儿。两种写法实际上是“神事”和“人事”因素的比较,很明显,《红楼梦》在这一点上的现实主义程度远不如《金瓶梅》,且《红楼梦》中巫术的写法也不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将语符学理论与《红楼梦》这样的汉语经典文本的描写分析相结合,这是一种勇于探索精神的学术创新.《〈红楼梦>牙牌令语符多义模式研究》所反映出的特点可以用“新、深、奇、细”概括,对此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文本语符充满了多义性,反映了汉语语符结合的基本规律。描写、分析《红楼梦》语符的转换机制,有助于较为深入地探讨汉语语符转换的系统规律。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的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楼梦》的意蕴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第二个层面是《红楼梦》的悲剧性。本文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在于作家曹雪芹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必然要被毁灭的。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他的《红楼梦》就是一部“有情之天下”被吞噬的悲剧,是一部“冷月葬花魂”的悲剧。《红楼梦》的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一种哲理性的感悟和感叹:对人生(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问,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长期以来不被人注意的层面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一个美仑美奂的艺术世界,这里汇聚了众多“天地钟灵毓秀”的青春少女,她们或情或痴,各上演了一段“花开易见落难寻”的人生悲剧。其中的十二官作为曹雪芹笔下的“异样女子”,“平生遭际实堪伤”。  相似文献   

7.
清代旗籍作家文康的《儿女英雄传》历来被研究者认为是一部“反《红楼梦》”性质的作品,本文从小说中文康本人对《红楼梦》的评论、文康的性情观、文康的写作动机等方面反驳了这一观点,认为《儿女英雄传》并不是一部“反《红楼梦》”之作。  相似文献   

8.
陈毅研读《红楼梦》陈毅自幼就爱读中国古典文学书籍,其中一本是《红楼梦》。他刚满10岁时,寄居外婆家,在青海寺学堂师从陈玉堂就读,看过残本《红楼梦》。若干年后,陈毅在成都学校读书时,曾对《雅俗抄》书中所说的“看了《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等书,就会诲淫诲盗”这段文字,写批语道:“余幼时曾读过《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等书,并未学偷盗。看书不能看表面,要看实质”。1928年,陈毅随朱德上井冈山。有次毛泽东与贺子珍谈到《红楼梦》,这启发了陈毅再去找《红楼梦》来读。当时处于十年内战时期,斗争艰苦,条件险…  相似文献   

9.
一、正确对待《红楼梦》中的伏笔问题伏笔,是中国小说文学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研究古典长篇小说中的伏笔艺术,最早见于金圣叹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他认为其中不少写法,“有隔年下种,先时伏着之妙”。以后到了脂砚斋等人评《红楼梦》,认为其中不少写法是“伏线”、“伏笔”、“伏后文”,是“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等等。然而今之研究《红楼梦》者,却很少接触这一课题,原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用古白话写成的。当初活在人民口头的方言俗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的变迁,而今有些已鲜为人知了,尤其是青年读者。这就影响了人们对于《红楼梦》思想内容的理解。本文仅就已经出版的《红楼梦》注本以及专门性的《红楼梦词典》所漏收的词语或虽有注释,但明显有误的;或虽有义项,但无例证的,例释如下: (挤发)读如“起发”。《小说词语汇释》释之为“哄骗”,不妥。其它辞书典籍,未见录释。《红楼梦》中的“挤发”,绝非哄骗之意。试看《红楼梦·第八十回》:“我不怕人笑话!你的老婆治我害我,我倒怕人笑话了!……嫌我不好,谁叫你们瞎了眼,三求四告的跑了我们家作什么去了!这会子人也来了,金的银的也赔了,略有个眼睛鼻子的也霸占去  相似文献   

11.
曹去晶在南京生活和创作《姑妄言》的时代,正是曹寅父子任职江宁织造、由显赫一时走向抄家没落的时期。同为辽阳人的曹去晶与曹寅父子有所交往,当非无稽之谈;而曹雪芹与曹去晶相识,并在南京或北京读过《姑妄言》的手稿或抄本,这也是极有可能的事。《红楼梦》“大旨谈情”,而《姑妄言》“大旨讽世”;但在思想和艺术上二书有诸多异同之处,从中不难窥见《红楼梦》受《姑妄言》的影响,以及《红楼梦》对《姑妄言》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语谓固人,词多彻性”“托言寓意”的手法特点是通过它的故事情节描写特别是它的诗词曲赋表现出来的。如果没有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二百四十余首诗词曲赋,《红楼够》上述这些特点就不会得到充分的表现,《红楼梦》的艺术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红楼梦》也许就不会成其为《红楼梦》了。因此我们说,评论《红楼梦》中诗词赋的好坏优劣,不能脱离开整个《红楼梦》的艺术特点和成就,而孤立的进行评论。红诗是整部《红楼梦》的有机构成部分,在《红楼梦》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是我们探讨评价红诗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否则就难免陷入主观片面盲目的泥潭里去,而不能正确地评价红诗的好坏优劣。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在日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文献记载,《红楼梦》传入日本的时间很早,简直早得出乎人们的意料,那是在宽政五年(1793),即清乾隆五十八年冬,由“南京船”带到长崎来的。当时在长崎广泛经营贸易的村上家保存下来的旧文件《支出帐》,记载着这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王开泰的“南京船”自中国乍浦起航,十二月九日驶达长崎,所载货物包括七十六种图书。其中就有“《红楼梦》九部十八函”的记录。好家伙,距程甲本《红楼梦》的刊行仅两年时间,一次就进口了九部《红楼梦》!据船的起航地域,从部数之多来看,不太可能是印数很少的程本,大致可以认定是乾隆五十七年冬苏州书商据程甲本翻刻的《绣像红楼梦全传》。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成书于满汉文化大融会的乾隆时代。曹雪芹深受满族文化的影响,巨著《红楼梦》带有浓郁的萨满色彩。萨满“三界”、“三魂”说,“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等观念在《红楼梦》文本中得到了艺术渗透和升华。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一部千古奇书。 鲁迅先生指出:“《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读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红楼梦》就象是一方魔镜,不同的人照见不同的东西,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这正是《红楼梦》的奇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借助乾隆年间及稍后的笔记文献等史料,并结合对《红楼梦》程本与现行脂本的比较,分析了“脂本”与程本、乾隆抄本与“脂本”、“甲戌本”与“乙卯本”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乾隆抄本《红楼梦》的内涵,又为处在困境中的《红楼梦》版本研究指出明暗。  相似文献   

17.
放谈《红楼梦》诸公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楼梦》主题思想、宝钗和黛玉、《红楼梦》人物阵营的划分与价值判断、《红楼梦》是否“另有本事”、后四十回是续作还是原作以及《红楼梦》创作方法等论争由来已久,所有这些论争各有道理,给人以启发,又各有其局限性。《红楼梦》研究者应立自己的“论”。  相似文献   

18.
邓美华 《南都学坛》2003,23(2):41-46
《风月鉴》成书于嘉庆二十三至二十五年间,属《红楼梦》早期仿作之一。小说书名出自“风月宝鉴”,继承了《红楼梦》“大旨谈情”的方向,在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塑造上与《红楼梦》相仿。所不同的是,仿作中主人公的遭遇,对情的参透,更多表现的则是一种“常人之家”的气息。《风月鉴》模仿的路数无疑已预示了之后大量狭邪类仿作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谈《红楼梦》,我一肚子的话,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这真是“没办法”的事。今天只能再谈两小时,非常抱歉。 《红楼梦》本来不叫“红楼梦”,这个名字是从第五回“神游太虚境”首次见到的。警幻仙姑招待宝二爷,有许多好东西,“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又把新制的十二支“红楼梦”曲子唱了起来。这时,书里才出现了“红楼梦”这个名目,或题目。曲子共十四支,像是一套,实质是散曲,作为一套散曲,也不循以往旧有宫调、曲牌,曲牌也是新创的。“红楼梦”是这一套曲子的名子。为什么用“梦”?明代伟大戏剧家汤显祖的几个剧本就统称《临川四梦》。“红楼梦”用在这里,曹雪芹的文心笔法细极了:宝玉要歇午觉,被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问世二百余年来,在如何理解和评价这部小说的问题上,一直存着激烈的斗争。新旧“红学”家们居心叵测地制造出种种谬说,极力抹煞和歪曲《红楼梦》的战斗锋芒和社会意义。他们很懂得事情的要害所在,首先在什么是《红楼梦》的总纲这个关键问题上大做文章,散布种种烟幕,妄图把读者引入迷途。他们有的说第一回是“一部之总纲”;有的说第一第二两回“是读全书的关键”,因而把《红楼梦》说成是作者“感叹身世”、“情场忏悔”的作品。有的说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是全书的“大纲领”,《红楼梦十二支曲》是“《红楼梦》之点睛”,因而把《红楼梦》说成“为十二钗作本传的”。可见,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