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七九年版《辞海·敕勒歌》的释文是:“乐府杂歌篇名。北朝民歌。史载北齐高欢为周军所败,曾使敕勒族人斛律金唱此歌以激励士气。歌词系从鲜卑语译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了北方草原苍茫辽阔的景色,气象雄浑。”释文中的有些提法欠妥,现考订如下:  相似文献   

2.
《敕勒歌》,是关于敕勒族人民的颂歌。它描写北朝时期漠南地区广大敕勒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及其游牧生活。诗中描绘出一幅空阔无垠,景色如画的大草原景色。“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极言敕勒川水草畜牧之盛。它不仅是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文学宝  相似文献   

3.
悬棺葬是古代百越民族的一种特殊葬俗。武夷山脉东西两侧的悬棺葬,以其分布密集、内涵丰富、风格独特令学术界刮目。根据福建崇安、江西贵溪悬棺葬的形制,出土文物的品种、造型、质地和同位素测定数据看,它们属于同类葬制中年代最早、历史最悠久这一点在学术界似无疑义,对武夷山山两侧的悬棺族属同属于百越系统的认识也比较一致,可在涉及两省悬棺的具体支属,分歧颇大。目前的看法就有夏代越族祖先无余后裔说,彭祖说,闽越“安家”族说,干越说,于越说,武夷族说乃至苗蛮、畲族说等等。在第一届悬棺葬学术讨论会上,我们曾以《武夷山悬棺葬年代与族属试探》为题,  相似文献   

4.
鲜卑名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卑族的名称,是鲜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鲜卑的含义虽然在范晔《后汉书》等史籍中,已提出一些看法,后诸多学者又有发挥.但时至今日观点仍不统一.现将我的研究所得公诸于学者专家,以求指教. 鲜卑一词最早见于《楚辞·大招》:"小腰秀头,若鲜卑只."注曰:鲜卑,衮带头也.即是一种带钩的名称.学者对此看法不一,干志耿、孙秀仁、孙进己等认为这仅是带钩之名,是否族称值得商榷;范文澜《中国通史》则谓:"《大招》作者赞美鲜卑妇女,似乎  相似文献   

5.
夜郎族属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夜郎国以“自大”而知名于世。但是,它的历史却象一片迷雾,至今,许多问题尚未搞清,夜郎人的族属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夜郎人是彝族先民,有的说是苗族先民,还有的说是百越系统的僚族或濮族。但大抵揣测居多,论证甚少,尚须进一步讨论。笔者是赞同最后一种说法的。  相似文献   

6.
赵文坦 《民族研究》2006,1(1):90-92
上世纪70年代末,学术界在研究蒲松龄作品的同时,对其先世的族属也做了一些考证,直到近年仍有相关论文刊出。这一问题涉及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一个侧面,有其学术价值,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关于蒲松龄先世的族属有四种说法,即回族说、蒙古族说、汉族说、女真族说。“回族说”的代表作是白崇人先生在1993年发表的《蒲松龄为回回人后裔考》。①该文征引史料丰富,论述全面,甚见史学功力,其主要论据及推论为:(1)福建《蒲姓族谱》载:“世秉清真教,天下蒲姓皆一脉。”(2)“蒲”是阿拉伯语Abu的汉译,蒲鲁浑是阿拉伯语Abu Runhul或Abu Raheb…  相似文献   

7.
白桦史话     
在东北兴安岭和长白山的林海里,白桦是阔叶树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树木,约占阔叶树种的一半以上。白桦林所以这样繁茂,《魏书》记载说,鲜卑族的祖先原来居住在乌洛侯族的西北,即今天嫩江以西的大兴安岭一带,他们曾在山上“凿石为祖宗之庙”。后来鲜卑族南下,进入中原,  相似文献   

8.
据贵州省地方志记载,贵州中部的苗族“有族无姓”,或“有名无姓”。(见田雯《黔书》卷三,(康熙)《贵州通志》花苗条)这里所说的“有族”,是指有确切的家族谱系而言;“无姓”是说黔中苗族迟至明朝末年,尚未使用汉族式的姓氏;所谓“有名”是说当时苗族使用一套与汉族完全不同的人名命名系统。如果这一记载属实,而我们又掌握了这种命名的规律,那我们就不仅能正确地区别文献中人名的族属,而且还能为识别文献中的苗族史料找到一个标记,这对于研究苗族将大有好处。为此,我们勾稽史籍,跋涉于黔中各苗寨,逐一查证了该地苗  相似文献   

9.
僰不为僚     
关于僰人族属,有汉族说、氐羌说、傣族说、白族说、彝族说、濮系民族说等。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僰为僚说”否认了以上诸说。对于“僰为僚说”笔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兹提出,向专家和读者请教。一、先说“僚人人蜀”与“蜀本无僚”问题。这是探讨古代川南地区僰僚关系的重要问题,也是“僰为僚说”症结之所在。弄清了这一史实,就不难看出川南的僰人是不是僚人。《华阳国志·李特雄期寿势志》记:“晋康帝建元元年……势骄淫不恤国事,由是中外  相似文献   

10.
鄂伦春族是一个宽泛的部落族群,与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历史关联紧密,其族称体现了这种多样性的特征。比如,与鄂温克、达斡尔两族合称为“索伦部”。“鄂伦春”族称最早见于清朝的历史文献中。崇德五年(1640),《清圣祖实录》中出现了“俄尔吞”一词,此即“鄂伦春”。关于鄂伦春族古老部落的名称主要有“玛涅依尔”“毕拉尔”“满珲”“奇乐尔”“山丹”等。关于鄂伦春人的族源,有“室韦”说、“肃慎”说、“鲜卑”说、“肃慎系靺鞨”说、“通古斯”说、“丁零”说、“综合说”,等等。  相似文献   

11.
罗新 《民族研究》2006,44(4):71-74
南朝史书提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字”时,或称“佛狸”,或称“狸伐”,或称“佛狸伐”,隋代魏澹《魏史》,也说他“字佛釐”。其实这正是拓跋焘的鲜卑本名,这一本名的全称是“佛狸伐”,对应的鲜卑语词应当是bribag,这个结构与魏晋时期鲜卑诸部的称号传统完全一致。bri是古代北族(既有显然属于阿尔泰语系的鲜卑、突厥,也有可能不属于阿尔泰语系的乌孙,还有语言属性尚不明朗的匈奴)常用的称号,如乌孙之拊离,突厥之附离,匈奴之符离,鲜卑之附力。在充分华夏化了的拓跋鲜卑的历史记录上,已经找不到其民族起源传说中狼的因素。凭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鲜卑“本名”佛狸伐,我们可以了解,拓跋集团的核心部族也曾经以狼为官号。由此可知,和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一样,狼在拓跋鲜卑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曾经也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试论鲜卑族的迁徒及其社会进步何天明在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历史中,鲜卑族的地位不容忽视。按照最早驻牧的地区,史学界基本趋向于鲜卑族有两大分支:一是驻牧于大兴安岭南段“鲜卑山”以山名族者;一是源于大兴安岭北段“大鲜卑山”的拓跋鲜卑,其后出现的各支鲜卑势力多...  相似文献   

13.
罗美珍 《民族研究》2006,2(5):94-96
笔者在《民族研究》1981年第6期上发表了《从语言上看傣、泰、壮的族源和迁徙问题》一文。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笔者对此问题有了更清晰的看法。探讨一些民族的发展脉络及文化历史,尤其是无文字记载的史前文化史,除了考古发现外,就是靠语言这种“活化石”的证据了。对于傣泰人的来源,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当地土著说和迁徙说。笔者的看法是:傣泰族(即操侗-泰语族语言的广义“泰人”)的先民属于原始马来人种的一支,即古书记载的我国上古时期东南沿海的“东夷”。古书上说,这支人民好冒险,喜迁移。在那时他们就有一部分人从海路迁徙,经过台湾(…  相似文献   

14.
在嘎仙洞刻石发现后,提出鲜卑史源被发现的问题。史源这个词所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如名称的起源、族属的起源和住地的起源等等。这里以《嘎仙洞刻石与对拓跋鲜卑史源的研究》为题,着重讲与拓跋鲜卑起源地相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关于西瓯、骆越的历史,目前在学术界仍存在种种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的意见主要围绕着族称、来源、分布范围以及先秦时期岭南的社会性质等问题。本文仅就上述诸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妥之处,请识者斧正。一、关于族称及其分布范围最近有人提出骆越不属于古代百越族群的范畴,根据似有不足。“百越”名称最早的记载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扬汉之  相似文献   

16.
王雷同志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二年第五期上的《民族定义与汉民族的形成》一文,除对民族的定义和汉民族的形成问题进行了论证外,还专门论述了什么是部族,对部族的定义也作了论证,并认为夏、商、周三代所形成的“共同体”都是“部族”。对于部族的定义以及夏、商、周三族的性质,我们尚有些不同看法,特提出来与王雪同志商榷,并就教于学术界同好。 (一) 部族问题,是学术界争论已久的老问题了。王雷同志虽然正确地肯定了部族是人们共同  相似文献   

17.
元代忽必烈时期著名的宰相、理财能手桑哥究竟是畏兀儿族还是藏族,学术界看法有较大分歧。本文通过分析有关桑哥族属的藏、汉、波斯文史料,提出了桑哥可能是一藏、畏合壁家庭之后裔的观点,并就其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向西北地区的迁徙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中古史上,鲜卑族的迁徒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很复杂的问题。特别是魏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迁徙的规模之大,路途之遥,影响之巨,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很引人注目的。这种迁徒的主流,是居于今蒙古草原、东北地区的鲜卑一批一批向南、向西南迁入内地;东起山东,西至新疆,南到淮河、长江,到处都有他们活动的踪迹。由于鲜卑族大量的内迁,在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先后在北方建立了代、前燕、西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吐谷  相似文献   

19.
“巴”义新解——兼释“板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学术界对“巴”之涵义存有诸多歧解和误解,为了正本清源,本文不揣浅陋,对巴义诸说进行辨伪,并对与巴有密切关联的“板楯”进行考释,以求教于学者大家。 一、辨“诸说” 学术界对“巴”之本义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主要的观点有: 阆、白二水说。此说认为“巴”为阆、白二水曲折之状,巴居二水,故以之为族称。最初源出三国谯周《三巴记》:“(巴),《禹  相似文献   

20.
古代越族,即是今南方各少数民族的先民,他们居住地在古楚国。在先秦文学中,楚地民歌是拥有一席之地的,西汉末年大文学家刘向所著的《说苑·善说篇》曾记载着有一首楚地越族民歌,这便是后世广为流传的《榜枻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何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