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性假设与制度伦理的正义价值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红 《河北学刊》2004,24(4):79-83
中国传统的集团文化形态是以人性本善的“礼”为核心 ,派生出了“以善抑恶”的善正义制度伦理 ,它内含着德治精神的设定身份、分别等级、增进和谐的“亲和”性正义价值取向。而西方的经济文化形态则是以人性本恶的“法”为核心 ,演绎出了“以恶抑恶”、“以恶增善”的法正义制度伦理 ,它内含着契约和法治精神的设定主体、分别物权、公平转让和各得其所的“分构”性正义价值取向。从历史的进程看 ,一个社会中集团文化和经济文化只有平衡协调发展 ,使集团原则和经济原则处于均衡状态 ,把对个人利益动力的驱使放在尊重集团原则维持秩序的基础之上 ,才会使社会秩序文化真正繁荣起来。所以 ,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伦理的正义价值取向和基本理论 ,在弘扬本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汲取西方崇恶制度伦理的法正义诉求的合理内核 ,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行政伦理的基础价值观:公正和正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行政伦理是公共行政的灵魂。针对我国行政伦理的理论与实践 ,行政伦理要回答整个行政系统的合理性、正义性问题 ,必须强调公正和正义的基础价值观、正义的基本主题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目的正义和手段正义、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等关系  相似文献   

3.
执政制度伦理的实质就是通过揭示执政制度的伦理属性和功能,对执政制度进行伦理分析.这种伦理分析必定关涉制度安排中的正义问题,因此,制度正义问题也就成为其研究的主旨.公平正义和权利正义代表着当代在社会正义问题上的两种不同观点,其分歧的背后隐含着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冲突,而和谐正义的提出有助于缓和、化解二者的矛盾,体现了制度正义在当下的走向.和谐正义不仅影响社会正义的诸形式,而且还统摄着执政制度伦理的基本论题.  相似文献   

4.
试论教育制度伦理公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段治乾 《中州学刊》2004,(2):148-150
教育制度伦理公正是通过对教育制度伦理的价值论证,为教育制度伦理确立起一种可能的实践伦理基础和普遍性的伦理基础规范,进而构成社会(制度)伦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教育发展确立起以公正为基本走向的价值定位.它有三个判断标准:一、增加全社会的教育总量和每个人的受教育量;二、不减少一人受教育量而增加全社会的教育总量;三、增加一人的受教育量而不减少别人的受教育量.  相似文献   

5.
刘宏明 《理论界》2007,(11):168-169
刺度的公正与社会公正是息息相关的,当前社会不公的存在,其根源在于社会制度的不公。要消除社会不公。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加强以制度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追求的制度伦理建设是一条根本性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来说,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基础,一个社会中如果教育公正没有得到保证,那么社会公正也就无从谈起。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公正是由政府负责提供与保障的,而政府提供与保障的重  相似文献   

7.
法治正义与伦理价值选择的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所体现的正义和单纯的司法正义不同,它既有程序正义的一面,也有实体正义的一面.法治所体现的实体正义使法治国家本身并没有超越伦理价值的选择,但是,法治体现的实体正义作为一种具有时代性的国家伦理价值来说,是宏观与高层次的框架性伦理,它将其他具体层面的伦理价值选择按层次交给不同的主体,从而形成法治国家在伦理价值选择上统一与多元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张传文 《晋阳学刊》2013,(3):123-12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体依据是社会主义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必然性要求的理论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当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仁政正义是中国古代政治伦理的精髓,是当代政府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底线伦理,是检验真假社会主义的试金石.仁政正义的现代路径是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或者说,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制度正义之逻辑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展渊 《学术论坛》2005,2(3):56-58
制度正义是制度的正义性与制度化的正义的统一,因此制度正义不是制度原理与正义理论的直接结合,而是从制度特性—制度伦理—正义原则以及内在关系的融合上进行逻辑建构的。  相似文献   

10.
徐积平 《学术界》2007,2(3):209-213
本文指出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正义与社会公正再也不会像在小农经济条件下那样具有结果的相容性,而表现为内在的不相容性。正是这种不相容性使得当代社会的不公正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经济正义问题成为实现社会正义、公正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1.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即他所谓的正义即相互性,在原则上与正义即公道并无太大差别,但是在考虑人们的行为动机时,它的要求相对较低,也更为可行。这样,它所维系的社会也就更为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的确向我们指出了一条思考正义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平等与公平、正义、公正之比较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洋龙 《文史哲》2004,1(4):145-151
平等是不同社会主体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交往过程中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在社会各领域享有同等权益,履行同等义务的理念、原则和制度。平等与公平、正义、公正等范畴比较,既相近似,又有不同。这正是千百年来思想界对之论说不休的原因所在。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大调整的变革时代,厘清平等与公平、正义、公正之间的关系,富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义、公正、公平辨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义、公正、公平等范畴既存在着相同,也存在着不同,因此,不能把复杂的正义问题简单地归结为公正或公平问题。对于正义问题应从理念、制度以及日常生活等三个层面进行考察。相应地,对正义、公正、公平等范畴的辨析也需要从这三个层面来展开。正义包含着一切美好的事物和信念,体现着真、善、美的全部内涵,更具有理念色彩;公正是一种社会普遍认同的并与一定的制度性因素相联系的正义;公平主要关乎的是人们日常生活操作层面的事情,它只需遵循同一标准规则的相同对待。  相似文献   

14.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向我们提出了代际正义的问题,西方基于个体主义试图解决代际正义的进路存在很多的难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非同一性问题.儒家家庭本位思想基于一种非个体主义的立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挖掘家庭本位思想所具有的美德伦理框架,家庭本位的伦理思想可以把代际正义引出的非同一性问题消解掉.  相似文献   

15.
社会公正:现代政治文明的首要价值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资源的相对稀缺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冲突的背景,也使得社会公正成为社会生活的必需品。社会差别与不平等是每一个社会不可避免的事实,社会公正的目的不是要消灭社会差别,而是通过良好的制度安排合理地调节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保障社会公正是政治结构的首要责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的,在于建构一个较之以往更加公正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公平、公正、正义和平等的意义相近,它们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和相通性,在特定的境况下,甚至可以互换或者交替使用。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它们之间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领域中,其适用对象和含义又是有区别的,或者说是各有所侧重。在很多情况下,它们之间更是一个相互缠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维护社会公平与公共政策的伦理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构建和谐社会、把社会公平放到突出位置来维护的进程中,公共政策偏离公共利益亦即公共政策的伦理问题,应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公共政策理念层面突出伦理精神,公共政策主体层面以公共利益为本位,公共政策目标层面善于体现对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公共政策的执行层面注重社会公平,公共政策的评估层面强调社会公平标准。  相似文献   

18.
程序公正是WTO争端解决制度的重要价值目标之一 ,WTO争端解决制度符合程序公正的最低标准对于赢得各缔约方的信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WTO争端解决制度程序公正的最低标准有以下六个原则 :争端解决者中立原则、当事方平等原则、程序参与原则、制约与监督原则、程序公开与程序保密相结合原则、程序维持原则。  相似文献   

19.
讲诚信、守信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也是历代中国人崇高的价值追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精华之一,儒家的诚信伦理包括诚实不欺、言行一致和诚信合一等丰富内涵,它在儒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作为求真务实价值意蕴的"常道"、"常理"深刻地烙印于民族心灵之中,成为人们的立身之方、交友之道和为政之纲。诚信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而传统儒家诚信伦理为培育和践行诚信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必须对儒家诚信道德作创造性转换,以便更好地发挥它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赵星  赵国玲 《河北学刊》2008,28(1):167-171
恢复性司法作为一种在当今社会日益受到重视的司法改革选择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制度框架下引入恢复性司法既有理念上的契机,也有强大的来自传统伦理和既有制度的制约与障碍,恢复性司法的引进应当既积极探索,也要小心谨慎,稳步推进,避免法律体系的动荡,维护现有法律体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