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是人学”,文学的本体存在与人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文学活动从本体论角度看是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一种实现方式,是主体精神本质的自我实现和确证,主体由此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自由感。文学活动既是个体精神的活动,同时又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关联,由此决定着文学的多重本质和多种关系。如文学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审美本质和社会本质、主体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感,反映与表现以及文学活动的主观精神特性与客观实践品格等。此外,由于文学本体存在与人的本体存在一致。文学观也必与人生观相通。与“独善”和“兼济”两种主要人生取向相对应,在文学观念上也通常有“为艺术而艺术”和“为社会人生而艺术”两种主要指向。  相似文献   

2.
陈志良  杨耕 《求是学刊》2000,2(4):23-31
20世纪思维发展的巨大变化,就是知性思维向辩证思维“复归”,科学思维本身包含着“悖论”,变成一种新的辩证思维方式;从主体与客体、连续与间断、全面与方面的关系看,矛盾是思维的本质,“悖论”实质上是世界的无限性与认识的有限性、事物的多样性与逻辑手段的直线性矛盾的体现;与形式化和非形式化、完全性和非完全性相联系的是系统和非系统。现代思维的发展还表现为,当系统论扬弃机械论之后,它又自觉地意识到了非系统的存在;应从主体活动的三个层次来理解现代思维的发展,或者说,现代思维是在主体对象性活动、自我意识和反思的层次、完备的主体性和完备的客体性这三个层次中运动着的思维。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人类本体的审美延伸,是人对自身本真生存的歌唱;文学审美是人的本体生存价值的定向实现,是人的生存之美的自由创造。作家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实则是人类与文学的关系的具体化,文学的本质是历史的现实的人的本质的审美化,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感性显现。从人的本体论方面看,审美心理结构是作家的本体内容和他的艺术生命构成;从创作过程的主客体关系上看,又可以看作是作家用之于创作、成立于作品的主体体结构,文学作品便是这种结构的对象化、语符化。  相似文献   

4.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矛盾的科学,它揭示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无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在人们的头脑中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这种矛盾着的对立面的不断斗争、转化,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从而使事物不断向前发展。早在马克思恩格斯所著的《共产党宣言》中就已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而这种对立在各个不同的时代是各不相同的”,而阶级的对立必然反映为代表阶级的人的思想对立。政党的建立,表现为阶级利益的代表。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的是先进的工人阶级的利益,尽管加入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是严格的,但在阶级社会  相似文献   

5.
徐宗华 《社科纵横》2007,(10):18-19
近年来,现代化概念的研究领域,个性化的研究风格渐露端倪。从不同的研究理路探究出发展形态,哲学维度的本真意蕴则是现代化概念的创新研究的核心。现代化概念的本质研究,首先明确要定义的主体及状态,是体系的基础条件,概括体系在变化过程的本质特点;其次要表明体系所达到的状态特点,最重要的是要界定变化的时间阈;以此为据,现代化是以近代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进步为动力,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及社会制度等各个领域和层面的表现,并引起社会内部结构和历史主体的深刻变化。发展意义上的现代化,指的是最终要实现人本质回归和解放,人、自然、社会全面、自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冒建华 《社科纵横》2004,19(6):130-131
“五四”时代是个矛盾的时代 ,不仅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表现出矛盾对立面 ,而且 ,波及到了文学领域里也呈现出迷茫徘徊的层面。胡适在文学思想领域里奏起的二重奏则充分说明此意。他既极力推崇历史进化的文学观 ,又与旧文学始终交织在一起 ;既倡导人的文学观 ,又走到了人化宗教观的极致 ;既强调写实主义文学现 ,又暗自走浪漫的写作之路 ;既积极推行文学形式的革新 ,又延续了传统的文学内容。总之 ,胡适在文学思想领域里表现出双重性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胀作为现代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副产品已经使货币政策效力越来越不确定,这样对货币问题的研究就变得日益重要。货币从商品中独立出来,并发展了自己的派生形式,也为货币的宏观调控创造了相对独立的空间。由于商品和货币变成对立的两极,联系二者之间的价格也就有了双重涵义:价格的上升既可以是商品的升值也可以是货币的贬值。这种生产与流通共有的因素交织在价格决定中,使货币当局决策的外部环境极为复杂,表现为市场上均衡价格与非均衡价格的交替运动,及与之相联系的货币现象与本质的矛盾。一、均衡价格与非均衡价格的交替运动1.均…  相似文献   

8.
呼博 《社科纵横》2006,21(7):120-122
本文通过对中西古典艺术都呈现为和谐统一这一共同特征入手,说明中西艺术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这一艺术规律的表现:继而又论述了中西艺术的主客观统一过程中又各有其侧重和差异,中国古典艺术是从主观一面入手实现主客观统一的,而西方古典艺术则是从注重客体的方向达此目的的;最后又对中西近现代艺术从嬗变到今天对各自古典和谐艺术已实现解构的现实进行分析,说明现代艺术的由重矛盾对立而实现的艺术中的主客观分裂是相对的,中西现代艺术本质上仍遵循主观与客观“和谐”统一这一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9.
虽然在白嘉轩身上浸透着儒家文化精神,但他毕竟是一个农民,农民的本性多于或显于儒学的理性,二者既非同一事物,又非完全对立,而是在统一中偶尔表现出矛盾来.他对白鹿的向往,他深沉的土地情结与农本意识以及他对劳动的崇拜、家庭(族)意识等等,都是农民本性的最真实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与人性发展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做为十分复杂的社会存在物,从事经济活动是其最本质的活动。然而,人的经济活动又受制于社会的经济结构,人与自然的矛盾决定了人性中自然本性与精神因素之必然发生许多冲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为每个人的自然需要的满足提供同等条件和机会,在这一过程中人性为满足需求而积极进取的一面被激发出来,虽系人性中低层次的初级要求,但个人为满足它们所激发出来的主动性、竞争性、奋发拼搏等,无疑是人性的重大进步表现,这不仅符合人性的价值目标,而且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王涛 《唐都学刊》2000,16(4):93-97
本文立足于人文主义立场,针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研究方法存在的教条历史主义倾向和文本形式/内容概念的偏颇,指出在文学研究中以历史意识取代历史主义,强调艺术形式的人文主体性。认为在建构文学这一人文学科的客观性时,不应以实体化和本质主义的形而上学态度剥夺主体的决定性地位,提倡在文学活动中以接受理论为指引集中关注接受活动本身,在多种文化要素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中,实现文学的人文特性。  相似文献   

12.
文学的基本内容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个性化的审美观照和把握 ,与此直接对应的表现形式是文学的整体艺术形象。文学艺术形象又是由具体的文学语言组织建构起来的 ,因此 ,文学语言是文学的艺术形式的形式 ,是文学的二度形式 ,而文学文本、文学作品则是一个由思想内容、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三者相互关联构成的双重的二元对立结构。认识文学文本形式与内容的双重二元对立结构 ,对于进一步理解文学现象、文学创作、文学解读过程的本质、规律和方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面对劳资关系紧张和劳资矛盾上升的状况,在中国自上而下兴起了通过强化工会职能、推进工会维权实践的运动和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运动,这两种运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能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而企业社会责任的缘起、核心内容和行为标准是维护劳工的基本权益,两者的实施主体一为工会,一为企业,实施主体虽然不同,但在维护职工权益的基本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给工会维权角色回归带来契机;而工会维权角色回归也会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因此,有必要构建一种把工会与企业社会责任联系起来的互动机制,以便更好地维护职工权益.这种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合作性互动、冲突性互动、制约性互动和沟通性互动四种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使劳动者的权益不断得到维护和实现.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的主要矛盾表现为生产方式的二重性,它的两个组成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统一(相适应)的范围内处于经常发生又随之得以解决的不相适应的状态中。因此这一矛盾成为社会义制度下生产方式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它辩证地制约着生产方式的自身运动。与生产方式自身发展的主要源泉同时存在的还有生产方式两个方面各自内部的矛盾、对立和差异;在生产力中表现为劳动资料、劳动工具的发展与工作者、生产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趋势的某些论述,后来逐渐被归结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最终被形式化,成为数十年不变地被写进教科书的一个既定命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说"所依据的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趋势的推演存在逻辑漏洞.这一命题在方法论层面上忽视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矛盾运动中的中介作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消亡并非源于所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说",而是源于这种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与人类生存环境内在对立的,而这种对立也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和不可持续性,它必然消亡.  相似文献   

16.
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最新一轮争论的焦点是生产方式范畴之辨,虽然彼此观点迥异,但争论各方存在的共同问题是,论者对生产方式范畴的认识在视野上仅局限于政治经济学层面,在方法论上则未能摆脱斯大林式二元对立的线性因果决定论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因此未能准确把握生产方式范畴的本质规定性.从马克思思想体系所固有的整体性特质出发,遵循马克思一以贯之的辩证思维方法,通过整体观照、领会和把握,得出:生产方式范畴乃作为唯物史观整体框架的逻辑结构第一层次上的一个中介性范畴,其本质规定性在于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现实转化提供一个中介或平台;生产方式范畴本身的含义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组织形式;生产组织形式的基本内容则是分工、协作和协调,其本质在于为实现某种形式的分工、协作和协调而提供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17.
<正> 任何一种文学现象,都生长、发展在一定的时空范围之内,脱离时空的文学是不存在的.而出现在一定时空范围之内的文学作品,又总是反映着这一时间和空间之内的人的生活情况,揭示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各种形式表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文学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点,总是同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联系在  相似文献   

18.
论历史进步     
万斌  王学川 《浙江学刊》2008,2(1):104-109
历史进步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为历史进步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事实与价值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相对与绝对的统一.历史进步的基本形式,只有对抗和非对抗两种.它们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真梳理了历史进步观念的演进轨迹,他们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来理解历史进步,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历史进步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居聚落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特别是进入城市化发展时期,表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聚落城市化发展是被动地受工业化进程牵制而逐渐形成的,其路径的独特性取决于推动聚落城市化的基本矛盾的独特性。中国的聚落城市化是建立在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变的交叉点上,这是大量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巨大的人口压力不仅挑战着城市的容纳力并压迫着城市系统内的资源水平,因此中国的聚落城市化中的根本矛盾,从根本上说,是既要实现工业化又要实现生态化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在聚落主体的心理层面则表现为城市人的反城市情结与农村人的望城心态的矛盾。特别是庞大的农业人口,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涌入城市,也带来如人口、交通、生态等诸多现实问题,更加剧了中国聚落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20.
新批评派的理论观念与实践范式对于其后相继出现的诸种西方文论形成了持久的冲击与深远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新批评派与新历史主义文论在文学本质、文本观念与批评策略等层面呈现出沟通与互动等复杂的学术联系.首先,就文学本质观而言,两派对于文学与历史、社会以及文化的关系等问题的把握体现出各种契合与差异之处.其次,基于文本观念来看,两派在对于文本概念之内涵的理解、对于文本功能的定位等方面表现出诸多相似与不同.再者,从批评观念来说,两派在文学批评的专业化与理论化、批评实践中主体的参与程度与策略选择等方面具有诸种关联性.总之,新历史主义的文学观念与批评实践在多重层面体现出对于新批评派的承继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