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评美国对外政策的“新干涉主义”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美国对外政策的“新干涉主义”思潮王宏周冷战格局结束之际,恰逢克林顿入主白宫,美国新一届政府开始登上“主宰”冷战后时代的国际政治舞台。一年多来的事实证明,克林顿在就职前后为美国确定的外交方针,即“一个目标”──要在全世界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领导地位──和...  相似文献   

2.
美国小布什总统上台以来,特别是"911"事件之后,新保守主义成了美国对外政策决策的指导思想.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以及相应的军控政策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美国军控政策开始从以前的着力推动多边主义制度建设向单边主义先发制人演变.美国单边主义的军控政策和事件给国际军控体系和进程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未来美国军控政策的演变只有回归多边主义的轨道才是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由美国核心文化WASP和"公民宗教"所塑造的美国国家特质中的宗教性,尤其是强烈的宗教认同感和宗教信仰在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宗教的影响力相比别国而言更容易渗透到美国外交政策中。宗教价值观念是"美国例外论"和"天命观"的主要根源,在外交政策上表现为"威尔逊主义"外交理念,进而对美国外交决策者的外交思维和外交行为造成影响,并形成对外输出民主价值观念的政策偏好。国内宗教团体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本,通过民主的渠道,将自身的政策主张上升到外交决策中并影响美国对外关系的议事日程。传教士利用自身对对象国的了解,为外交决策者提供情报,并有可能受邀参与决策过程从而影响外交决策。  相似文献   

4.
后冷战时代,打着"变革"旗帜上台的奥巴马政府,在处理国际事务时,能否超越意识形态的蕃蓠,更加务实,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现实问题.通过对二战后美国外交的历史考察可见,追求美国式的民主、自由、人权、价值观及美国式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一直是美国外交的关注重点,无论冷战时的遏制政策、冷战后的克林顿主义、布什主义都无不如此.通过对奥巴马执政时期美国外交超越意识形态的一些障碍性因素的剖析,期望后冷战时代美国外交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着眼于国家利益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只能是一种理想而非现实.  相似文献   

5.
"新帝国主义"或"新帝国"论被视为一种应对冷战后新的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政治思潮,是全球化加快推进、世界格局剧烈变动的产物,是帝国主义演变的新形式和新阶段。它将当今世界各国划分为不同类型,并把"失败国家"看做最大的威胁;宣扬美国的强势地位,主张美国有责任发挥领导作用;认为传统的手段难以阻止新的威胁,主张采用"新帝国主义"手段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秩序;主张采取"双重标准",实施"先发制人"、"单边主义"战略。"霸权稳定论"和"民主和平论"是其两个理论基点。"新帝国主义"不仅适应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需要,而且为冷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继续控制和盘剥广大第三世界、攻击和颠覆社会主义提供了一套理论和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冲 《太平洋学报》2010,18(3):51-59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为了打开美国外交的新局面,修正了小布什政府的新保守主义外交路线,推出了具有自由国际主义特色的巧实力外交战略。本文评析了美国"阿富巴战略",指出它正是依循巧实力理念而制定的,旨在实现美国反恐重心的转移和彻底铲除各种暴力极端势力。阿富汗大选是对这一新战略的考验,也折射出新战略所面临的困境。受制于诸多因素,新战略的走向和阿富汗战争的前景都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7.
杨卫东 《求是学刊》2008,35(3):129-135
在西方文化观中,美国文化具有鲜明的宗教性.宗教文化对美国外交的影响体现在三大方面:源于宗教的使命感强化了美国外交中的孤立主义与干涉主义:美利坚民族信奉的宗教自由理念在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大背景下促使美国政府出台国际宗教自由法,由此加剧了国际社会在人权问题上的冲突:20世纪后期宗教保守主义的复兴强化了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宗教神学色彩.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以"自由、民主、法治"等"普世价值"取代过去的"反共"意识形态大旗,发动颜色革命,输出西方式民主。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脱离"西化民主轨道"不满,对此,俄罗斯不甘示弱,一方面在外交场合积极对话,另一方面提出"主权民主论"以应对西方的"民主普世论",反对输出民主。文章阐述了对"民主"概念的理解、对民主模式的反思、民主与全球化和国际社会的关系以及俄罗斯的民主前景。  相似文献   

9.
"民主和平论"是冷战后西方自由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对世界秩序的一种话语表述,它从民主制与和平的逻辑联结上为我们描述了实现世界和平的进路:民主国家间彼此没有战争,因而普遍的民主能够带来普遍的和平。这一推论的依据是民主制国家更具有制度和道德上的优势,然而面对国际政治的现实,"民主和平论"在理论和逻辑上仍是一个不能完全得到验证的命题。不过,作为对世界和平问题的探索,我们在对这一理论进行质疑和批判的同时,也不应忽略其中所包含的建设性观点。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与冷战关系的角度看,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反映了中国对外政策逐步摆脱冷战时期形成的战略思维框架,以及中国决策层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和丰富起来的外交新理念。建国初期,中国领导人选择的发展战略是追随苏联的模式,对外政策则选择了一边倒与苏联结盟。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动荡与波折,中国领导人终于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选择了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和平外交,这标志着自195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与外交政策终于又一次实现了根本性的协调,其结果就是告别冷战。  相似文献   

11.
从"9·11"事件至今,福山的政治思想发生了持续性的变化,呈现出一种"在退却中守望"的特征。从形式上看,这主要体现为与新保守主义切割、与美式民主制度切割、试图从抽象的民主乌托邦中走出。从内容上看,这主要体现为民主输出途径上的退却、民主树立标杆上的退却、民主政治思想构建上的退却。与此同时,福山仍在各种场合守望着历史终结论的基本观点。但他为美国提出的国际战略却显示出他以维护美国利益为宗旨,以北约军事化为手段,放弃推广民主任务,争霸世界的帝国梦,这实质上又是对历史终结论的自我否定。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与冷战关系的角度看,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反映了中国对外政策逐步摆脱冷战时期形成的战略思维框架,以及中国决策层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和丰富起来的外交新理念。建国初期,中国领导人选择的发展战略是追随苏联的模式,对外政策则选择了“一边倒”与苏联结盟。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动荡与波折,中国领导人终于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选择了“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和平外交”,这标志着自195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与外交政策终于又一次实现了根本性的协调,其结果就是“告别冷战”。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6,(9):143-148
杜威是美国进步主义学说的代表人物,也是美国民主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教育与民主政治的结合,在他看来,既是必然趋势,也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方法。本文拟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观与进步教育思想入手,分析其民主主义教育原则论,教育无目的论和教育即生长论,旨在阐明作为"美国天才的最伟大最完全的体现者"的杜威民主教育思想在美国教育思想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永贵 《学术交流》2004,1(12):28-31
全球化态势下西方敌对势力表面上放松了对社会主义的渗透,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军事上企图进一步遏制和扼杀社会主义的图谋并未改变,只不过他们变换了手段,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其“反共主义”色彩的对外战略主要表现在:极力推行西方“自由民主”;肆无忌惮地搞“新干涉主义”;实施双重标准的“人权外交”。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大战略:地区主义还是双边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的大战略:地区主义还是双边主义?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曹云华在整个冷战时期,日美联盟一直是日本对外政策的支柱。冷战结束后,全球的战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以1990~1991年发生的海湾危机为契机,日本国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日本未来的外交战略的争论。争论...  相似文献   

16.
进攻性自由主义以民主和平论为思想基础,提倡采取诸如武力等强硬手段改变非民主国家的制度,或者强制其走西方民主化道路。进攻性自由主义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具有简约性、严密性和适用性特征。就美国对外安全战略的实践而言,进攻性自由主义在验证的深度、价值取向、解释力及潜在的实施后果等方面仍存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新干涉主义与中国安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战后霸权主义的最新表现就是“新干涉主义”,它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从长期来看 ,对付新干涉主义和加强国家安全的根本出路是保持国内社会系统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私人基金会在美国文化外交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20世纪20年代起,基金会由早期从事国内的"拯救慈善"、"科技慈善"活动,转变为国际性"教育、文化慈善"项目.二战期间配合政府抵御法西斯的"文化攻势",到全面卷入冷战期间的"文化冷战",基金会一方面是政府文化外交项目的分包者和外交决策幕后智囊,另一方面尽量不成为纯粹的工具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外交是中国实施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中国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重视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在文化外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三角和平论”是冷战结束后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综合性言论 ,认为民主、经济相互依存及国际组织是实现现今国家间和平的“三驾马车”。其论证过程与理念具有明显庸俗国际关系理论的痕迹 ,然其价值不在于结论 ,而是其论证过程 ,反映了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综合性趋势 ,带动了方法论的辩论 ,是考察国际关系理论困境的很好个案。反全球化时代的发展 ,呼唤建立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评述“三角和平论”的目的正在于揭示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趋势及其阶级实质。  相似文献   

20.
美国"爱国主义"与宗教信仰密切结合在一起,强调忠于美国的政治价值观,相信美国是承担着上帝赋予使命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自从建国起,美国就一直根据外部某个"邪恶堕落"的对手界定自已的"使命",凝聚国内的"爱国主义".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使美国的"爱国主义"一度失去了明确的目标,多元文化主义抬头,美国国家认同面临挑战,"爱国主义"的基础随之发生动摇."9·11"事件激发了美国人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命感、"例外论"和非白即黑的宗教善恶观为美国反恐战争中的单边主义外交提供了国内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