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对《切韵》音系的性质问题,笔者曾在二十年前发表过意见,认为《切韵》的重要意义在于审音,所谓审音,其中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对当时的各种反切进行一番整理。六朝反切的作用,应该说,是在当时音韵学家(即韵书的编者)手中才得到充分表现。当时一般注音虽用反切,但一般读反切的人未必都能读得准确;即便制反切的人也不一定都精于音理。有些字反切分明是有分别的,而读的人往往会“清浊难分”;有些字反切本身就有问题,本来就是“不切”,或者是古读不可行于“今”。所以韵书的编者要将各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文海》《同音文海合编》所提供的反切拟音资料为基准,用《番汉合时掌中珠》作为辅助佐证材料,对番文辞书《同音》丁种本、写本韵书《文海宝韵》和《五音切韵》韵图中的799个重唇音字与汉语作了比较和分析,同时利用已有材料对佚失的番语重唇音平、上声字的音值进行构拟。  相似文献   

3.
唐五代科举诗赋用韵大体遵守《切韵》"同用独用例",宋代则出现了专门用于科举的官修韵书,诗赋应试,限韵与定格等以之为权威功令。宋代韵书编纂与前代韵书的不同正在其功用程度有别,官修韵书也是宋代科举在制度建设上的重要举措。宋代先后使用《景德韵略》和《礼部韵略》两部官韵,都对后世韵书的编纂产生了至深且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切韵》残卷中找出真、寒、歌三部的不同时代的反切用字,并从纵向和横向对比,发现大部分反切在分化发生以前到分化以后,其反切下字基本没有变化,开口字切开口字,合口字切合口字,十分整齐。这说明时音已经有区别了,只是《切韵》系统为了综合古音和方音才没有进行分化。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切韵》音系是综合古今南北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反切是我国古代用两个字来拼合出另一字音的注音方法。唐以前称“反”,也写作“翻”,宋以后多称“切”。“反”、“切”是同义词,是拼合的意思。反切的原理和方法,前人均有说解。陈澧《切韵考》:“切语之法,以二字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迭韵;上字定清浊,下字定平上去入。”  相似文献   

6.
《切韵》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在唐代,《切韵》逐渐成为了文化语言和诗文创作的典范,也因此多有补续增益之作。此次整理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书过程中,又有两枚《切韵》残片被发现。本文通过研究该两枚残片中的收字、反切、注释,确认其中之一(LM20-1521-12-11)属于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系统,而另一枚(LM20-1523-01-02)与德藏的五枚残片为同一写本,属于王本系统之外的另一种系统。不同写本系统的《切韵》及其他小学之书的一再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汉文化在边地传播、接受的层次性,同时也是研究周边民族群体知识互动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7.
<正> 《广韵》是宋朝的一部官修韵书,系重修《切韵》和《唐韵》而成.它成书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作为中古时期一部重要的韵书,它大体上代表了唐宋时代的语音系统.但这个语音系统是被隐藏在一个个的反切之中的.将《广韵》的反切进行整理分析的结果,可以归纳出四五十类声母和三百类左右的韵母.如果将平、上、去三声的韵母合起来统计.则有六十一类(三十四个入声韵被配入阳声韵).本文主要就这六十一类韵母中的尤韵的有关问题作一个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唐书释音》成书于北宋年间,其音注真实反映了汉语语音由中古音系向近代音系转变的过渡阶段,是研究宋代语音史的天然语料,与韵书、韵图、宋人叶音以及宋代诗词用韵已有研究成就相比领域,宋人音释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加强对《唐书释音》语音史料的挖掘和整理,不仅有助于汉语语音史的研究,对历史方言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谭海生 《学术研究》2007,(5):121-125
《切韵》音系是一个动态综合音系。《切韵》的反切是一切多音。《切韵》的反切记录的是当时以洛阳话和金陵话为主的多个南北不同方言的实际字音,《切韵》的每一个反切都可以拼读多种当时主要的汉语方言的读音。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在分图列字上有许多巧妙之处,这一点,前修时贤均已论及,此处不再赘述。但由于韵图作者以三十六字母来表现它所反映的韵书的声母系统,而韵书的声母系统又与三十六字母不全相合;加以作者将齿头音和正齿音五母并行排列,而三等韵的齿音字特别多,这样,就使韵图作者在分图上大费周折。虽然他想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并且其中不乏高明巧妙之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胶柱鼓瑟  相似文献   

11.
陆法言     
陆法言,隋音韵学家。名词(一作慈),字法言,以字行于世。河北临漳人。据王国维考定,法言约生于北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出身于世宦家庭,他的祖父陆概之,曾作过北齐霍州刺史,他的父亲陆爽素负才名,曾任北齐中书侍郎。北齐灭后,为北周武帝慕名征召入关,授官宣纳上士。隋文帝杨坚受禅后,爽迁官至太子洗马。 法言学习聪敏,很有家风。开皇初年尚未作官时,曾同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八位著名的学者,根据当时的方言材料(如吴楚、燕赵、秦陇、梁盖等地区的方言)和晋以来的各家韵书(如吕静的《韵集》、夏侯该即夏侯咏的《韵略》、阳休之的《韵略》、李季节的《音谱》、杜台卿的《韵略》等),集体讨论了反切注音问题。他们注意到古今声调系统的不同和当时各处方言语音的差异,同时又看到诸家韵书中韵部分合的分歧错杂,对“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现象,本着“捃选精切,除削疏缓”的原则,搜集精密的反切,删削错舛的注音,进行了精细的  相似文献   

12.
论近代汉语照系声母的音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照系声母(包括照穿床审禅五个声母)在中古时代的《切韵》系统中,按其反切来说,可以分为两类。宋代以来的韵图将这两类字分列于不同的位置,一类列于二等,一般称之为照二(庄)组(包括庄初崇生),一类列于三等,一般称之为照三(章)组(包括章昌船书禅)。也就是说,宋代出现的“三十六字母”中的照穿床审禅等事实上应该分为两类声母。这两组声母在现代普通话中都读为舌尖后音ts ts‘s(一部分庄组声母字变  相似文献   

13.
反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经典释文》用“反”,《广韵》用“切”,都是拼音的意思。后代遂把这种注音方法名之曰“反切”。反切是用两个汉字作标音符号,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定声,下字定韵与调。这种方法在古代是比较科学、比较先进的。正是靠了这些反切,人们才能准确地了解《广韵》所收各字的读法。因此,古人留下的这份丰富的反切遗产,就成为人们探讨古代音韵的宝藏。  相似文献   

14.
洛阳出土晚唐刘干墓志记载了志主的家世生平、科第宦历及其著述等情况。刘干曾于大中年间修订《切韵》12卷及《通纂》、《通例》共10卷,可为研究唐五代《切韵》系韵书演变、补两唐书《经籍》、《艺文》二志之阙提供原始文献线索。其妻太原王氏墓志为当世仅见刘干之著述。  相似文献   

15.
<裴韵>在语言材料的来源、音系也是异质的.反切用字严密有序,归类明确,与<王三>等切韵系韵书的音系结构高度接近,并相对完整,具有自己的时音特点,证明了<裴韵>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华书局印行的大徐本《说文解字》是目前流行范围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个版本(至一九八五年,该书发行量已近四十万册,在纯学术著作中,这种发行量是罕见的)。由于许慎时代采用的是“读若”、“直音”之类的注音方法,因而不能正确地反映《说文》各字的正确读音,所以,宋代徐铉在校勘整理《说文解字》时,依据当时的韵书,给《说文》的每个字加注了反切,这样就使人们在阅读《说文》时,能够根据反切比较准确地切出各字的读音。但由于校勘等方面的原因,大徐本仍存在着一些错误;又由于现在印  相似文献   

17.
韵书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起源阶段,最早的韵书应该是山东任城吕静的《韵集》,现存最早最有影响的韵书《切韵》,颜之推、萧该等山东人对其成书起了关键的作用;2.归并韵部编纂韵略阶段,得风气之先的仍然是山东籍学人;3.等韵学阶段,等韵学导源于经咒对译,创建梵汉对音体系的三人中唯一的中国僧人是山东人义净;4.等韵化韵书阶段,山东人不仅对《韵略易通》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而且编纂出数十种等韵化韵书。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切韵》的性质、撰写目的和立韵原则《切韵》是一部重要的韵书,弄清楚了它的性质、撰写目的和立韵原则,对于了解汉语语音发展的过程会大有裨益;反之,如果弄不清或弄错了,它就会成为汉语语音史研究中的一块大而且重的绊脚石,阻碍我们认清南北朝、隋、唐这个阶段的语音演变。《切韵》里有那么多的韵部,毫无疑问是有根据的。因为,如果那些韵部是杜撰的,就绝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诗人盲目追随而据之以为诗赋。事理当然如此。可是,如果认为《切韵》是一时一地之音,却又于理难通。据学者们的多年研究,上古韵部总共不过三十一,即使把舒声韵部都分为平上去,  相似文献   

19.
宋代史书和传世的宋人笔记、文集、别集等史料中,蕴涵许多关于《礼部韵略》在宋人语言学研究中的功用的记载。通过钩稽排比,选取其中颇具价值者,成此一编,可为深入研究《礼部韵略》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也可为宋代韵书史、音韵学史乃至宋代科举史的研究提供一份切实可信的资料,并以此匡正前人对《礼部韵略》学术价值的偏颇认识。  相似文献   

20.
入声消变问题,在宋代反映比较突出。从《七音略》(1162年)把入声铎、药兼承阳、唐和豪、肴之后,就被看作是入声消变的开始。之后,《四声等于》、《切韵指掌图》、《起数诀》等宋代中晚期韵图,均以入声字兼与阴,阳声韵字相配,表明了此时的入声韵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