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块坪地之中,五彩神柱之下,一头水牯环绕突奔,一群握着梭镖的男子迅猛地向那水牯刺杀。牛牯倒地,叔伯同舅辈亲便瓜分牛肉,数百乡民跳鼓对歌通宵达旦。这就是苗族的椎牛祭,苗语谓之“弄业”(即吃牛)或“吃牯脏”。雍正七年“改土归流”之前,祭时长达十四个昼夜。迄今,全堂法事仍有二十余堂,“镖牛”只是其中的一堂。其目的是迎接祖神,请他们回到苗寨与子孙团聚,禳灾赐福。其仪式程序大体如下:1、开酒布(出公告);2、开天门(敬雷神);3、老斗牛(杀黄牛祭饲养黄牛的祖先);4、吃猪(祭蚩尤);5、戏相(祭主家祖先);6、九刀业(给祭牛烧纸并祭祀);7、…  相似文献   

2.
<正> 湘西苗族称“椎牛”为“弄业”(即吃牛),贵州称之为“吃牯脏”,其他苗区亦有别的称谓。顾名思义,它是以椎牛为手段,来祭祀苗族祖先的一种仪式。它产生于父系社会初期,此后千古流传,史不绝书。这种崇祖盛典,在雍正七年“改土归流”之前,祭时长达十四个昼夜,祭神祭仪多达七十二堂,起码要祭三十六堂苗神苗鬼。它具有丰富的巫文化内涵,是荆楚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块坪地之中,五彩神柱之下,一头水牯环绕突奔,一群手持梭镖的杀手迅速地朝牛肩夹划有太极图的白石灰圈内刺去,直至祭牛倒地,人们瓜分牛肉,各  相似文献   

3.
武吉海 《民族论坛》2014,(12):58-59
湘西苗族椎牛祭亦称“跳鼓脏”,苗语叫“拢尼”,即“吃牛”之意,是湘西苗族最大的原始宗教祭祀习俗。据文献记载和民间口碑资料证实,它产生于苗族远古的渔猎文化时期,并迅速地在本民族中传扬开来。  相似文献   

4.
<正> “鼓社祭”俗称“吃牯脏”,是黔东南苗族社会的一种祭祖大典,内容是:杀公水牛击鼓祭祖。这种杀牛祭祖的习俗在苗族社会中普遍盛行,湘西苗族称为“椎牛祭”,贵阳高坡苗族则称为“敲巴朗”。它是苗族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对苗族社会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苗族“鼓社”文化源远流长苗族“鼓社祭”产生的时间早,流传时间长。关于它的起源以源于兄妹结婚的始祖传说较有代表性。传说:古时候,老妈妈生下十二个蛋,孵出十二个兄妹,洪水淹没后,只剩下哥哥“姑昂”和妹妹“卖”。  相似文献   

5.
楚祭与苗祭——射牛与椎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笔者在《剜羊(封羊)与还傩愿》、《击豕与击猪》(即《击猪祭祝融及其苗文化形态》)中,论述了楚王室的“封羊”(又曰剜羊)和“击豕”同苗族的剜羊还傩愿与击猪祭祖二者形式的同一,其内容是祭祀楚、苗的始祖伏羲女娲和先祖祝融。本文要阐述的,是楚王室的“射牛”祭祖与苗族的“椎牛”祭祖二者是否同一及其相关的人文涵义。  相似文献   

6.
一块评地之中,五彩神柱之下,一头水牯环绕突奔,一群握着梭镖的男子迅猛地向那水牯刺杀.牛牯倒地,叔伯同()挚亲便瓜分牛肉,数百乡民跳鼓对歌通宵达旦.这就是苗族的椎牛祭,苗语谓之"弄业"(即吃牛)或"吃牯脏".雍正七年"改土归流"之前,祭时长达十四个昼夜.迄今,全堂法事仍有二十余堂,"镖牛"只是其中的一堂.其目的是迎接祖神,请他们回到苗寨与子孙团聚,禳灾赐福.  相似文献   

7.
<正> (一) 苗族是一个酷爱自由的民族。苗族婚俗,处处闪耀着婚姻自由自主的光彩。“跳月”是苗族最古老的一种传统的社交活动,起源于母系社会。《续文献通考》载。“苗人仲春刻木为马,祭以牛酒,老人并马箕踞;未婚男女吹芦笙以和歌词,谓之跳月”。《黔南职方纪略》亦载:“蚩尤代炎帝为政。尚利好杀不耻淫奔。民间化之,于是跳月”之风起矣”。蚩尤即苗族先祖,可见,兴起于上古时代的“跳月”活动,从诞生之日起就闪耀着自由的光彩。苗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如“三月三”、“四月八”、“赶秋”、“芦笙歌会”等、许多都成了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盛大节目。《荆南茁俗记》对“三月三”有较详尽的记载,亦可见一斑:“未婚者悉盛妆往野外,环山距坐,男女各成行,更番歌。截竹以筒,吹以和,音动山谷,女先唱以诱马郎。‘马郎’苗未婚号也。歌毕,  相似文献   

8.
苗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七省(区);此外,有一部分已移居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及欧美诸国。苗族的这种分布状况,是自古以来不断迁徙的结果。迁徙,是苗族历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 各地苗族世代相传,蚩尤是自己的远祖英雄。这说明,苗族先民是包括在蚩尤部落集团之内的。据汉文献记载,蚩尤部落集团生活于我国东部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之间的平原地  相似文献   

9.
<正> 城步苗族自古以来就能歌善舞,创造了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由巫祝举行祭祝仪式的傩歌傩舞广泛流传,尤其是苗族“庆鼓党”(苗语叫“打古堕”,又称鼓社祭、苗年大节、苗族丰收节等)活动规模最大,特色最浓,流传最广。据有关史料记载和老艺人记述:苗族“庆鼓堂”这一民间宗教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悠久,自元代起开始盛行,清代同治《城步县志》追记乾隆年间“庆鼓堂”活动:“……苗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溯与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中国苗族社会中"蚩尤热"兴起的过程及背景,对蚩尤与苗族的渊源关系的历史形成过程进行了若干回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苗族知识分子为中心推动的"苗学研究"和苗族民族认同意识重构之间的关系.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苗族社会中兴起的"蚩尤崇拜",事实上是从"他者"叙事到"自我"内化的一种转变,是凝聚苗族民族认同意识最为核心的"受难者记忆"进行重构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中越边境上传来了沉闷的地雷声。“老边防”被地雷炸伤了!顷刻间,一群群身穿百褶裙的苗族老阿妈,系着花围腰的壮族姑娘,戴着银项圈的瑶家娃子,裹着包头布的彝族大爹,有的拄着拐杖,有的摘下最好的香蕉,有的捧着米酒,从四面八方涌向马关驻军医院。人们焦急不安地询问他的伤情,恳求医生一定要尽快治好他的伤。“老边防”是谁?为什么这般牵动着边疆兄弟民族群众的心?一位苗族老阿爹指着老君山上高大挺拔的木棉树,含着热泪说:“木棉树最爱边疆的泥土,我们最爱木棉树。我们的好‘咪多’(苗语:儿  相似文献   

12.
盘瓠不是虚构人物符号,而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于公元前2391年夏历五月初五,出生于今河南商丘.他从小就是个弃儿,是帝喾高辛氏将他抱养成人.盘瓠长大后与苗族和其他民族加入蚩尤领导的九黎集团,他们活动的区域是豫东鲁西.公元前2376年,黄炎集团与蚩尤发生“涿鹿之战”,盘瓠15岁,脱离蚩尤集团,投入黄炎集团,参加了战争,并在战斗中斩杀畎夷之将,得到帝喾高辛氏的封赏,授爵赐婚.“涿鹿之战”是瑶族历史上民族分化迁徙的第一个波次,战后瑶族摆脱了东夷九黎族的控制,从这个集团中分离出来,独自寻找民族发展之路,瑶族雏形形成了.  相似文献   

13.
桥梁具有将不同的两岸、两极或两端联系起来的功能。以此种实际功能为依据,人们对桥赋予了许多重要的象征意义。占我国苗族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的苗族生活在黔东南,在黔东南苗族地区,桥梁往往被认为具有某种特异的生殖能力,当地有许多桥俗活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是苗族敬桥节,由于伴随种种祭祀行为,故亦叫做“祭桥节”。敬桥节在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既普及又重要。苗族村赛的祭桥习俗与原始宗教遗风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理解苗族社会的一个关键环节。一、二月初二家桥的过程及其来历祭桥的前提是架桥。苗家架桥前,主人先…  相似文献   

14.
<正> 女性,在远古时代普遍受到尊崇,被人们奉为神圣而顶礼膜拜。苗族至今还把领袖人物尊为“仡奶”。自从男性登上统治的宝座之后,便剥夺了她们的权利,特别是受教育的权利。儒家鼓吹“女子无才便是德”,公开反对妇女受教育。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受害尤为严重。解放前,湘西苗族妇女受到初等教育,粗知文化的万不及一。建国初期,提倡男女平等,广泛发动妇女入学,积极培养妇女干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可惜,这一趋势没有继续发展下去,特别是在近些年来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苗族妇女受教育面越来越小,成为苗族和苗族地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苗族妇女正在愚昧无知中悄悄沉论,这不能不令人忧虑和沉思。下面是我仅就一个县调查所得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唐方科 《民族论坛》2004,(11):30-30
鼓舞是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的一种独特舞蹈艺术,也是湘西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盛行于湘西自治州吉首、凤凰、花垣、保靖、古丈县境内,多在庆年或请神时表演。庆年时表演的鼓舞俗称年鼓,一般从正月初四至正月十五时间内表演;请神时表演的鼓舞俗称神鼓,大多于秋冬时节椎牛、椎猪隆重举行祭祀活动时表演。苗族鼓舞表演奇特,风格独具,在国内外具有很大影响。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商周时期,其文化就已发展到相当程度。据《战国策·魏策》记载,“延敷文德,舞于羽于两阶”。据传该时期就已产生了苗族鼓舞,并有了传…  相似文献   

16.
右派分子费孝通在他的“兄弟民族在贵州”一书中,大量散布了反党,反人民的反动论点。在这本书的第三十页上,费孝通这样写着:苗族“因为普遍劳动,有土地的人,不出租自已也可以耕种,所以常有因照顾无地亲友而出租土地的情况。黄平县东坡乡吴姓地主,十三个佃户中就有六个亲戚。”在这段话里,他告诉人们,苗族地主都是“劳动”的,他们出租土地是出于一种“好意”,是为了“照顾”亲友,本来他们“不出租自已也可以耕种”的。看,这是多么“善良”的地主啊,如果农民还要求什么改革,真是“昧良心”!很显然,费孝通是企图以赞扬苗族人民爱劳动的美德作幌子来模糊阶级斗争;是站在维护地主资产阶极利益的立场上来拼命掩盖地主阶级的剥削行为。怀着同样的目的,费孝通还歪曲事实的说:“苗族内部的租佃关系和汉苗之间的租佃关系在剥削程度上也有区剧。”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来看看1951年6月11日新黔日报上的一个典型事实:贵州丹寨县排呆村苗族贫农杨廷忠说,在一个饥荒年成,他向地主杨老赖(苗族)借来三个  相似文献   

17.
苗族“吃猪”(苗语叫“农吧”)属于包括椎牛、接龙在内的楚王室三大祭祀仪式之一。古代苗民认为家人患病或出现恶梦恶兆,是猪神派其下属捉弄自家,须供猪还愿。湘西现存两种还猪神愿仪式:一是将一头公猪系在坪中立起的木柱边,让人一棒一棒打死,称“吃棒棒猪”或“椎猪”;一是将一头生了三胎以上猪崽的老母猪捆住侧躺,用四根木桩钉在户主堂屋内,亦用木棒打死,叫“吃老母猪”,因其禁忌最多,故又称“吃忌猪”。后者具备了戏剧的基本要素,有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和一定模式的时空架构,为研究中国戏曲的起源提供了鲜活的佐证。本文从戏剧发生学的角…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我们广西百色地区的苗族人民和毗邻的云南、贵州两省的苗族群众中,至今还普遍流传着“砍牛送葬”的习俗。苗族人自成家以后,只要不是非正常死亡,不分男女,办丧事时都要举行“砍牛送葬”的仪式。死者的兄弟、儿女、亲戚,每家都要拿一头牛来宰杀,办一次丧事,少者宰杀三、五头,多者则十多二十头,尔后大办筵席,直至出殡为止。这种习俗对民族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是一种消极因素。首先,它传播了封建迷信思想,阻碍着现代科学文化向民族地区的传播,势必影响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其次,助长了  相似文献   

19.
显圣物是神圣空间神圣性的自我表征和核心来源,湘西苗族祭“滚年”仪式中的三个神圣空间,其神圣属性源自不同的显圣物.仪式中神圣空间的生成及其神圣属性的强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万物有灵”观念、禁忌观念、巫术观念、祖灵观念等原始宗教观念的投射,其中,以祖灵观念的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祭“滚年”是湘西苗族自然崇拜的典型形态,也是湘西苗族祖先崇拜的隐蔽形式.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翻阅明清时期记载岭南和贵州,尤其是广西的一些地方志和笔记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记述有关“伶人”的文字。此一“伶人”,非指我国史上以唱戏为职业的艺人,而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伶读何音,清乾隆《皇清职贡图》说:“伶者另也”。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卷七也说:“伶犹诗所谓卢令令也”。另、令同音,读为liη~4 宋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四中说:“辰、沅、靖州(今湖南省沅陵、芷江、靖县) 蛮有仡伶,有仡僚,有仡榄,有仡偻,有山瑶;俗亦土著。外愚内黠,皆焚山而耕,所种粟豆而已。”这里所说的仡僚,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