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小说《围城》的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更为深入,但鲜有学者从读者视觉对作品进行认知理解。本文从读者视角出发,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小说人物活动空间到小说宏观框架及局部文本的心理空间构建,研究读者对《围城》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在对茅盾小说的众多研究中,对于《腐蚀》的研究相对较少。《腐蚀》是茅盾唯一的一部日记体长篇小说,它的成功主要来自于小说形式上的因素。作家以主人公自叙的日记体形式,巧妙地使读者置身于一种精心设置的真实的阅读氛围中,读者“投身”于作品,和作品一道完成了作家预定的主题。本文用叙事学的方法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对卡夫卡《城堡》的种种诠释正在系统地遗忘它作为小说艺术的本来面目。读者反应理论把阅读看作是对文本召唤结构的响应和参与,而作品的意义就在于文本与读者之间互动的事件本身。在对《城堡》的阅读中,读者的阅读行为将与K的寻求乃至人生中的等待构成一种相互阐释的呼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搜神记》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志怪小说,《晋书》收录了干宝本人为《搜神记》所作的序言,指出该部著作的写作目的是“发明神道之不诬”。当后代读者参考这句话来阅读这部小说时,对于这部小说的阅读视野往往会出现偏差,因为除了描写神仙鬼怪的作品外,《搜神记》当中实际上还保存了很多现实题材故事,这些现实题材故事主要有传奇历史故事、传奇人物故事等。  相似文献   

5.
王蒙的非虚构小说《女神》以小说的叙述方式纪实,故《女神》既没有小说的虚构感,也没有报告文学的报章气,而是充满了趣味性.合理性的想象拓展了读者于纪实之外的阅读空间,双重空间造就了亦真亦幻的文本世界;处处设置的悬念牵引着读者的好奇心,突破了纪实作品平铺直叙的写作风格;而多重视角与自由联想相结合形成的随意赋形的世界使文本更轻盈、灵动.《女神》因多样写作技巧的综合运用而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虽是写实性作品 ,但却大量存在着隐喻艺术符号 ,充溢着浓重的神秘文化色彩。这种隐喻艺术符号表现在作品中就是种种先兆预测 :梦兆、卦兆、符谶等。这些先兆预测的运用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从而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7.
李建军博士在他的《小说修辞研究》中认为 ,小说修辞的目的在于说服读者接受作品 ,从而使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一种精神交流关系。创作主体在小说修辞中具有主导作用 ,主体积极的修辞态度对于小说的可理解性有决定性的影响。“现代小说”的修辞方式把写作本身当作写作目的 ,把可写性置于可读性之上 ,造成了读者阅读和理解的困难 ,妨碍了精神交流的进行。《小说修辞研究》的出版 ,对建立中国的修辞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刊组织了 5篇笔谈文章 ,对该书进行评述 ,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清初拟话本小说《五色石》中插入的诗词韵语数量非常多,堪比早期的"三言"。分析其在小说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可以概括为:刻画人物、描绘场景、引导读者阅读、推动情节发展和增强作品娱乐性。通过对比《五色石》与"三言"中的诗词韵语的这五种作用,能发现《五色石》的作者更注重对拟话本小说的娱乐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阅微草堂笔记》中所涉小说批评资料极多,初步统计共百余条,是纪昀小说批评和小说理论的重要载体。其批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引用作品""借人所言""专题条论"三种形式,内容涉及小说理论的诸多方面,大致可以概括为小说文体论、艺术论、接受论和目的论四大类。《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小说批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全面认识纪昀小说理论的重要窗口,是构建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体系的鲜活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海岩是当代公安类小说创作的代表人物,从20世纪80年代《便衣警察》的轰动一时到近期系列小说的畅销,海岩创造了小说艺术性和商业性兼收的神话。在简要评价海岩小说代表作得失的基础上,对海岩小说的热销现象进行了反思。海岩小说热销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眼球时代的阅读需求,二是海岩小说与众不同的小说题材与叙事模式。在文学市场化背景下,作家只有亲近读者又和读者保持适当的距离,其作品才能彰显其经济、文化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1.
明清小说仿照宋元以来为科举而设的文章读法,在明末以来把小说当文章读的风气熏染下,形成了文章式的阅读法则。"看其文"成为明清小说鉴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诵读、涵咏和玩味等方式玩赏小说大旨微意和笔法技巧等。这一阅读习惯的形成对通俗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读图时代是现代性在阅读方式和阅读对象上的具体表征之一。传统的文学在读图时代正面临新的阅读方式的挑战。就阅读方式和对阅读者的要求而言,图像及影像与文字明显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所产生的效果也同样存在着差别。文章通过对德国小说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名作《香水》的分析,阐明《香水》在读图时代的独特意义,进而论述小说作为传统的阅读对象所可能有的生存空间,并试图揭示小说在如今的读图时代依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小说没有死,小说自有其它阅读对象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是小说由古典走向近代的转型时期 ,小说非常繁荣 ,但仅限于数量上 ,鸳鸯蝴蝶派小说横行一时。苏曼殊的小说则别具一格 ,不仅格调清奇 ,而且在叙事方面做过很多有益的尝试。通过对其小说《绛纱记》文本的细读 ,可以看到苏曼殊小说在小说叙事上承前启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详细分析《我的名字叫红》的叙事艺术,进而探索帕慕克对小说形式创新所做的努力及其意义。《我的名字叫红》是帕慕克探索小说形式创新的典型文本,其独特的叙事行进方式使小说的创作达到空前的自由。  相似文献   

15.
艺术魅力从何而来--<德伯家的苔丝>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最优秀的作品,也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剧.作者选择了他所熟悉的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活,将栩栩如生的人物,精采动人的情节,优美如画的景物和精巧别致的结构一起呈现于读者眼前,给人以美感和享受,让人领悟其高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刘心武先生“揭秘”后的秦可卿,存在着诸多矛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揭秘”过程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对文本语句理解的绝对化;二是在以“史实”论证的过程中,其“史实”全凭一己之见,而其“论证”的过程也以主观推测为主;三是对秦可卿的理解是从印象出发,不顾及《红楼梦》整体思想与她在全书中的作用。刘心武先生对《红楼梦》和秦可卿“揭秘”,实则是不顾其作为小说的艺术特点,消除了其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早期运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的内容看似纷乱繁杂,但实质上结构精密,思考深刻有序。文章借用“大树”这个形象来阐释该篇小说结构上的有机性、整一性和生发性,并以此对小说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艾衲以文人化的创作方式写白话小说,其《豆棚闲话》并不以情节曲折取胜,作者注重张力的营造。在通篇十二则中,艾衲的这个写作技巧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意义层面、结构层面、叙事层面,读者于阅读过程中都能体会到自己被不同方向的力量所牵引,阅读兴趣不断被激发,从而体会到小说中的丰富涵义和微妙意趣。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以修养阅读为主导的取向被商业化时代以愉悦、消费阅读为主导的取向日益覆盖,致使当前的文学创作空前轻软化和欲望化;资讯过剩与读者分流正使文学创作走向分层化和类型化;影像霸权对阅读心理的重塑以及愈演愈烈的影视与小说联动带来的文学叙事中影视叙述法的大幅增长,则使小说艺术自在的独立性正面临危机。  相似文献   

20.
香港殖民地社会处于两种文化的交汇冲突之中,存在着身份认同的危机,因此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写出的妓女传奇,自然包含了对整个集体本身经验的艰难叙述。施叔青小说《香港三部曲》不但塑造了香港百年沧桑史,同时通过对殖民框架的认同和超越,勾勒出一个华洋共处的文化空间。该文通过对施叔青小说《香港三部曲》的解读,揭示出其中的殖民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