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音的历史演变会对语音的组合产生影响,并在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结构和音韵系统中留下一些"空格(slot)"或缺口.对"空格"或缺口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是探究语音或方言语音历史演变轨迹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象州疍家话音系结构中的"空格"现象,可以考察象州疍家话音系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2.
囊索是藏族传统的一个职务名词,囊索官职,至少可追溯到萨迦时期的朗钦和囊索官职体系。从萨迦到帕竹、甘丹颇章政权,无论政权怎样更迭,囊索在藏区一直存在。囊索的身份和功能在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变化和发展,尤其到甘丹颇章初期,根据各地方政教合一制度的特殊需要,甘丹颇章仿照萨迦政权组织中的朗钦和囊索官职,加强管家囊索及其权力,广泛授予管家囊索之名号,囊索的含义再次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格鲁派在青海蒙古民族中早期传播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开始 ,藏传佛教格鲁派在青海蒙古民族中得到传播与发展 ,减少了由于战争和古旧遗俗常给广大民众的重重灾难 ,一度维持了该地区的安定 ;特别是第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同卫拉特联盟建立关系 ,重新统一青藏高原 ,与清王朝纳结关系 ,为促进祖国的和平与安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了解热贡艺术的源流是认识热贡艺术的起点。作为藏传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热贡艺术是在充分吸收和广泛借鉴印度佛教艺术、西藏佛教艺术以及汉地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并成熟起来的 ,它特殊的成长经历不仅培育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也为它积淀了宝贵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因而 ,认识它 ,关注它 ,并推动它的发展 ,在今天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利用北方渔猎民族采集业的资料 ,并结合文献资料及其他民族学资料来论证人类酿酒的起源。认为人类最初是以野生果实及野生植物为原料来酿制果酒。酿酒的起源与人类采集经济密切相关 ,是采集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酿酒起源于人类的采集渔猎时代 ,是采集渔猎民族的发明和创造 ,是采集渔猎民族留给人类的最宝贵的物质财富之一。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随着印度的崛起,一度弥漫于印度文化中的"大印度教主义"思潮,,期望通过对印度教与佛教关系的重新诠释,来建立印度佛教的文化影响力,以此作为"泛亚洲"的文化平台,这是一种基于宗教、种族、地缘以及国家崛起意识于一体的文化民族主义,它能否成为当代印度发展的驱动力或是新的障碍,是值得人们深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章将两个民族族源文化之异同进行对比研究,同时也涉及到鲜卑、 突厥等民族的一些族源文化,从而使人们进一步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实质有了 一个较高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15—18世纪是格鲁派在康区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本文以寺院为中心,阐述了这一时期格鲁派在康区的势力扩展。认为,15—17世纪中期之间,格鲁派在康区的势力扩展并不顺利,这一时期其只是在昌都、理塘等地建立了少数传法据点。而17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康区政教格局的演变,格鲁派在康区的势力得到了飞速发展,其通过巩固原有、改宗以及新建等主要途径,使得格鲁派寺院扩展到了康区绝大部分重要地区,直至18世纪格鲁派在康区的势力布局已经大体定型。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政治势力的支持与否决定了格鲁派在康区势力扩展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9.
藏区草山纠纷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藏区是指以藏族为主要聚集群体的地区 ,按地理概念涵盖青藏高原主体及边缘 ,面积近乎 2 50万平方公里 ,占中国版土的四分之一。由于藏族人口的大部分成员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 ,因此草资源占有的多寡、草场远近及其优劣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加之统治者的挑拨离间 ,因而在历史上许多地区曾为争夺草山而不时发生纠纷。譬如 :青海同仁县的加吾部落与甘肃夏河的甘加部落从 1 91 5年起曾在赛庆沟草山的归属问题上发生争议 ,当时统治青海的马步芳家族在调处过程中利用这一矛盾 ,竟将同一块草山写成两份同样内容的经营执照分发给两个部落 ,并…  相似文献   

10.
从语言学证据、体质人类学证据和史实资料来看,岭南土著民族仫佬族来自伶人;根据骆越民族的文化特征及仫佬族与侗、水、毛南族的文化关系,认为仫佬族源于伶人.  相似文献   

11.
孟高棉语民族的起源与北方孟高棉语诸民族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高棉语民族是操南亚语系语言的诸多民族中的一大族群,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地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有关资料,从分析孟高棉语诸民族的起源入手,对北方孟高棉语民族的来源、迁徙、分布和形成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帝师考源     
元朝帝师制度并非如流行的说法源自西夏,而是儒家"王者必有师"治国思想和相关职官制度的继承.据汉文典籍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思想和职官制度,就已经出现.至迟在西汉时期,"帝师"作为帝王之师的专门用语就已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广为应用,并明确记载于历史典籍.之后,直到元朝建立之前,吏书屡见不鲜.这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一个生动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