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寺遗址IIM26出土的骨刻辞不是"辰"字,这件骨礼器上的刻辞是"家右(有)"二字。这件骨制器物与骨耜形制不符,可能是骨仿制的玉圭或玉笏等礼器。骨刻辞"家有"即是"邦家"、"家国"能大有之意。出土陶扁壶朱书"文尧"所指与《尚书·尧典》内容不谋而合。这件骨刻辞的发现使陶寺遗址出土的陶扁壶朱书文字不再是孤证,对于中国汉字的起源和使用有重要意义,对于夏的国家形成、国家概念、政治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重要意义,使中国古史的传说年代成为信史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2.
商代的四风与四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殷墟甲骨中的四方风名,系统见于刘体智旧藏的《京津》520胛骨刻辞及YH127坑所出卜甲《殷墟文字缀合》261。首先研究这个课题的是胡厚宣同志,他在一九四一年撰写了《甲骨文四方风名考》。随后丁声树、杨树达等不少学者有所论述。YH127坑该版卜甲到五十年代基本缀合复原,在一九五六年胡厚宣同志又发表了《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一文,所论更为详尽。此后,又有一些国内外学者讨论到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陕西周原所出甲骨文的来源试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周原甲骨文出现的意义周原一带是早周文化的发祥地,1976年在陕西岐山凤雏村发现先周甲组宫殿基址。在这个基址内,又于1977年夏出土了一大批甲骨,估计约有一万七千多片,绝大部分是龟甲。据初步整理发现刻有文字的卜甲一百九十多片,文字数达五六百字。从刻辞所透露的年代和碳14的测定,都可以说明这些遗物产生约在商、周之际。所以,这批甲骨的时代基本上是明  相似文献   

4.
再谈殷墟卜用甲骨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商王朝甲骨占卜盛行,李济先生总结殷墟前六次考古发掘时曾提到:"占卜以甲骨,遗留下来的,以无文字记载者为多,有文字者不过十分之一。甲以腹甲为多,背甲参用;骨以牛肩呷骨为多,羊、鹿肩呷骨参用'①。而历年以来又发现有用牛肋骨、牛距骨、牛头骨、鹿头骨、鹿角器、兄骨、虎骨、鳖甲、象肩肿骨、人头骨等占卜或者刻辞记事。70年代小屯南地又出上比较少见的猪肩胛骨卜辞②,近年殷墟苗圃北地还出上用人髓骨占卜的材料③,均极不多见。然而殷商王朝占卜所用骨料的大宗,主要还是采用牛肩肿骨和龟腹甲。晚商王朝甲骨占卜用量甚巨,昔胡…  相似文献   

5.
在《殷都学刊》1998年第3期上,我非常高兴地读到尚秀妍《再读胡厚宣先生〈五种记事刻辞考〉》一文。这篇论文在论及历组卜骨的骨面刻辞,即我们说的署辞的时候,提到“历组骨面刻辞中也有单独的史官签名”,如《合集》32921的“中”①,并以之同出组、何组的类似组例子比...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字起源试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汉字中,甲骨文并非中国文字之开端.偃师二里头遗址中的陶文,是夏代文字,其中许多可以与甲骨文、金文相对应.二里头文化陶文结构复杂、简繁并存,故还不是最早的中国文字.距今约6300年-42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些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已脱离了原始图画的范畴,具备了文字的性质和特征,这才是汉字的源头.  相似文献   

7.
回鹘文是中亚操突厥语的人民在采用阿拉伯字母文字以前使用最广、保留文献较多的一种文字。因回鹘人曾广泛地使用过这种文字,所以一般统称为回鹘文。它来源于中亚粟特文。据五十年代在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浩木发现的八行回鹘文碑铭来看,早在回鹘西迁以前,这种文字就已为回鹘人所用。回鹘西迁以后,回鹘文被中亚操突厥语的民族广泛使用,既用于碑刻,也用于各种内容的写本,元朝时还用于木刻书中。历史上,回鹘文也曾对周围其他民族的文化发展有过很大影响。蒙文和满文就是在回鹘文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在淮河上游和黄淮之间,不仅有生活在距今约10万年的许昌灵井人,还有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新密市李家沟文化遗址和舞阳大岗遗址。三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都属于北方猎人细石器文化,是北方猎人族群在距今约1.8万年前后南迁而留下的文化遗存。大约在距今1.2万年猎人族群又陆续向北方回迁,淮河上游和黄河之间的细石器时代也随之结束。约在距今9000年之后,一支掌握较为先进的农业文化的先民来到中原地区,发展成为淮河上游地区著名的裴李岗——贾湖文化。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这一地区的新旧石器之间尚存在约2000年的时间断层。  相似文献   

9.
山东大学考古实习队于1992年初在山东省邹平县苑城乡丁公村发现了一件龙山文化刻字陶片。这是国内考古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它把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了800年左右。 在丁公村发现的龙山文化陶文,系刻在一件大平底盆底部残片的里面。陶片为泥质磨光灰陶,长4.6——7.7厘米,宽约3.2厘米,厚0.35厘米。陶片上现存文字计5行11个字,除右起第一行为3个字之外,其余4行每行均为2个字。综观这11个字,笔画比较流畅,个个独立成字,整体排列比较规则,刻字也有一定的章法,显然已经脱离了刻画符号和文字画的阶段。全文很可能是一个短句或辞章。 专家鉴定认为,其年代约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  相似文献   

10.
<正> 山东地区有准确可靠文字记载的历史,始自周初大封建,齐、鲁立国。齐、鲁之前的历史虽也见于先秦史籍,但多系根据世代相袭的口头传说整理记录而成,既不系统,又多矛盾,若明若暗。因此,研究山东地区齐鲁以前的历史的任务,不得不主要由考古学来承担。近三十年来这一地区的考古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初步确立了史前文化发展的大致序列。对商王朝时期山东地区的情况也有了粗略的了解。本文将简要论述一下山东史前文化的概况及与之相关的问题。一、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的确立及其社会发展概况的研究。山东地区史前考古工作,以一九二八年调查发现了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古文化遗址为起点,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一九三○年正式发掘了城子崖,一九三六年又发掘了日  相似文献   

11.
泰山羊氏家族是山东地区的望族。其族人深受佛教影响,崇佛释教,注经讲佛,刻经造像。尤其是羊氏女子,出家为尼,传经受道,弘扬佛法,对泰山佛教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突出贡献。羊氏家族的崇佛思想与魏晋玄学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岭南蚕业的起源及其技术发展黄世瑞(华南师范大学)养蚕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考古学家曾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半割的茧”(距今约5600-6080年),又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一批丝织品(距今约5260±135年)。此...  相似文献   

13.
回鹘文文书作为维吾尔族的珍贵历史文物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每件文书的年代距今都很久远。回鹘文宗教文书中年代比较早的是《弥勒三弥底经》,虽然诸家对其成书年代有争执,但分歧意见都超不出8-11世纪①。属于元代的经典较多,如《妙法莲花经》、《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  相似文献   

14.
八珍之一──醍醐考罗绍文我国饮食文化中长期为人所乐道的八珍,在距今约三千年前的周代,就已载入历史文献。在时间的长河中,八珍虽有所变异,但基本上都属于西域东传之物,它是西域自古就和中原地区关系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融的主要见证之一。在我国历史文献中所记载...  相似文献   

15.
周曰校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在《三国志演义》刊行流传演变史上很有研究价值的重要版本。对于周曰校刊本的初刻年代,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周曰校初刻的是万历十九年的插图本,周曰校从事刻书活动在万历年间,"嘉靖壬子"不可能是周曰校刊本的初刻年代。  相似文献   

16.
据有文字可考的重庆历史大约起于商代武丁时期,距今有3000年左右。  相似文献   

17.
史前时期青海先民的经济活动始于距今近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农业主要分布在黄河两岸和湟水中下游谷地,其时已进入较进步阶段。卡约文化时(距今约3600—2600年),畜牧业经济的比重大幅度上升,游牧方式产生。就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关系而言,原始农业曾经历过"火燎杖种"的生产方式,故对植被及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较大。反观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显得更突出,甚至是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18.
在亳县城南郊东汉时期曹操宗族墓群的部分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批带文字的砖。这些墓是属于曹操伯叔辈的。出土的字砖共有274块,上面有文字1423个。这批字砖不仅年代较早,文字数量也最多,对研究中国古代汉字书体的演变,提供了新的极为重要的宝贵资料。 出土字砖的曹墓有两座,一是元宝坑一号汉墓(简称元),位于城南护城河外,墓主人是会稽郡的曹太守。字砖上书刻的年号是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该墓出土阴文书刻字  相似文献   

19.
契刻是文字产生之前的一种常见的记事方式,与文字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古代汉文典籍对契刻记事有记录,但具体情况并不清楚。考古发现仰韶文化刻齿骨片当是上古契刻记事的遗留之一,但刻齿的含义也不得而知。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刻木记事的习俗,丰富多样的记事木刻为认识上古契刻记事提供了很好的参证。  相似文献   

20.
<合评选诗>、<选赋>、<文选后集>三种<文选>评本由明末刻书名家闵、凌二氏先后相承而刻,都推崇收录郭正域评点,又有各自的特点:<合评选诗>反应了辑评者赞成竞陵派主张的文学批评观点;<选赋>多选杨慎以唐诗注解或赏析选篇的文字,对后世文人评点、研究<文选>有启发意义;<文选后集>则更多借鉴万历年间书商刻印评本.它们实是在书商刻印评本和文人评本双重影响下产生的"综合型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