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存李白长短句,据林大椿先生《唐五代词》辑有十五首。其中《清平调》三首,乃李白所作,其余如《桂殿秋》二首,《清平乐》五首,《连理枝》一首,《菩萨蛮》中之二首,共十首,乃后人渗入之膺作。而《菩萨蛮》(平林漠漠)《忆秦娥》(箫声咽)等两首则存疑未决,而且自古争议不休。然李阳冰为李白诗文作序时也说“当时著作,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可知李白诗文自唐代就已散失不少。再加上年代既久,转相传抄,真膺相混,或又于有意无意中,托名流传,  相似文献   

2.
黄鹤楼辨     
武昌黄鹤楼素以江南胜景著称于世,她那独特的风采虽历经千百年而仍然令人神往。但是长期以来,在关于黄鹤楼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少似是而非的说法。本文试就有关的资料做一点整理,以冀引起必要的注意和重视。一、黄鹤楼的始建与终毁古黄鹤楼究竟始建于何年,其确切时间已无可考,但多年来却流行着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孙吴时的说法。其实这一说法是不确实的。查《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载:“(黄武)二年春正月,曹真分军据江陵中州。是月,城江夏  相似文献   

3.
<正> 《周易》究竟产生于何时,这是研究《周易》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周易》产生的年代,影响最大的有两种说法:一、殷末周初说;二、战国说。管见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很难成立。周初说是传统的说法,在西汉以前就颇为流行。这种说法认为,八卦是伏羲或神农所作,周文王据以推衍出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并作卦辞和爻辞(一说卦、爻辞为周公所作)。这种说法在流传中又增添了许多附会和渲染,真是言之凿凿,煞有介事。然而考诸历史,却是于古无征的。  相似文献   

4.
“蛮左”试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朝时,居住在古荆豫二州的少数民族被称为"蛮左"."蛮"固易知,"左"则难明."蛮左"一词历来不得其解,成了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历史名称.元代胡三省在《通鉴》梁普通六年的注中说:"自(刘)宋以来,豫部诸蛮率谓之蛮左;所置蛮郡谓之左郡."但何以谓之蛮左?并无解释.蛮左与左郡之名称关系,亦言而不明.《隋书·地理志》云:"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沅陵、清江、襄阳、春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最后两句: 莫道昆明池水浅, 观鱼胜过富春江。对“观鱼”两字,一般都理解为观赏水中游鱼。我认为这不合适。因为:(一)当时诗人自己不可能有闲暇去观赏昆明湖中的鱼;(二)北京昆明湖那些年并没什么鱼可观;(三)富春江却确是个观鱼的胜地。据南朝宋吴均《与宋元思书》写富春江的景色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砂,直视无碍。”毛泽东同志一定看过这篇文章,可是却偏偏说昆明湖“观鱼”胜过富春江,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荆蛮浅释     
荆蛮,据新《辞海》云:“即楚,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新《辞源》云:“古代中原地区泛称江南楚地之民。”窃以为皆失之太简。考之史籍,似应有以下三种解释:(一)指楚。《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奔楚,而其告诸侯曰:‘兹不榖震盈播越,窜在荆蛮,未有攸底。”周人敌视楚国,称为蛮荆,《诗经·采芑》:“蠢尔蛮荆,大邦为仇。”《说苑·尊贤》:“救中国,攘戎狄,卒协荆蛮,以尊周室。”(二)古族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荆蛮义之,纵而归之者千余家。”《史记索隐》云:“荆蛮,南夷之名。”《汉书》谓:“荆蛮之吴子寿梦,盛大称王。”荆蛮为吴越之地的古族称。而朱熹注《诗经·采芑》云:“荆蛮,荆州之蛮也。”为荆州之古族称。荆蛮为古代长江中下游之古民族。(三)指地域。(1)指吴越之地,《史记正义》在注释《史记·周本纪》:“古公有长子太伯奔荆蛮。”一段时说:“而亡荆蛮者,楚灭越,其地属楚,秦灭楚,其地属秦,秦讳楚,故曰荆。故通称吴越之地为荆。及北人书史云蛮,势之然也。”这里说明是长江下游的吴越之地的通称。(2)指长江中游江  相似文献   

7.
秦人早期史迹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古代史上,秦国是一个后起的国家。《史记·秦本纪》说:秦文公十三年(公元前七六二年)“初有史以记事,民多化者。”这以前,秦人还处在蒙昧状态,还没有成文的历史。现存古代史籍中所记载的秦人先世史迹十分模糊。本文拟对秦人早期——武公以前的史迹作初步的探索。① (一)秦人的远祖及其与殷商的关系据《诗·商颂》和《史记·殷本纪》,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殷人的始祖契。这样的“鸟生”传说,在我国历史上,从东北到渤海沿岸,以至于江、浙一带,是普遍流传的。这是以鸟作为氏族的图腾。据胡厚宣同志《甲骨文所见商族鸟图腾的新证据》(《文物》1979  相似文献   

8.
汉略阳城是甘肃古代著名的军事重镇,后因种种原因湮没无闻。由于年代久远,记载简略且不一,其城到底在何处?至今说法种种,仍是一悬案。对汉略阳城地望,从史料上看,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 陇城镇西北说有人主张汉略阳城在唐陇城县(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九十里之陇城镇)西北。持此说法的代表史籍为《后汉书》李贤注及《通典》。《后汉书·卷一下·光武下》记载: (建武)八年(公元32年)春,正月。中郎将来歙袭略阳,杀隗嚣守将而据  相似文献   

9.
辛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山深闻鹧鸪”句,异解颇多.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释此句曰:“‘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近人邓广铭先生反驳说:“所谓‘山深闻鹧鸪’者,盖深虑自身恢复之志未必即得遂行,非谓恢复之事决行不得也。”(转引自刘逸生《宋词小札》)刘逸生先生则认为:邓先生的解释“这自然比罗大经的解释合理,但个人以为这些鹧鸪之声应该是指投降派的叫嚷。因为这更近于作者写此词时的心情。”  相似文献   

10.
徐干何时依附曹魏,研究界的说法颇不一致。有说在建安初(见《文学评论》1981年第1期《建安七子论》),有说在建安九年(见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有说在建安十年左右(见《重庆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建安文学编年史·前言》),有说在建安十一、二年左右(见《文艺研究》1983年第6期《建安诗风的衍变》),还有说在建安十二年(见《曹植集校注》附《曹植年表》)。徐干附曹在建安十三年以前,因有其文赋为据,已无问题。但究在何年,说者都没有提出可靠的根据,读者自然无从判断。因此有进一步考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明代西北屯田始于何时?由于史籍记载不一而说法不同。大致有三说。一是“始于六年”说。《明史》、《罪惟录》和《甘肃通志稿》持此说。《明史·食贷志》云:“(洪武)六年,太仆丞梁埜仙帖木尔言:宁夏境内及四川西南至船  相似文献   

12.
辛弃疾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作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究竟作于何年?最早为此词编年的是清人辛启泰,继有梁启超,定其作年都较早。现在流行的选本大多选用了此词,但均未注明具体年代,只有邓广铭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以下简称《笺注》)作了如下的推论:《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作年均无可考,据岳珂《桯史》,刘改之于嘉泰四年方被稼轩延入幕府,其送茂嘉之官桂林,最早当在该年。词中有‘筹边如北’语,知茂嘉之‘如北’,必在稼轩起废之前,其赴调或即在北边归来之后,是则二词均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是中外著名的一篇哲学论文.但是《矛盾论》这个题名是何时有的呢?学术界的说法并不一致,有的说是原来就有的,有的说是后来改加的.据查阅有关文献获知,《矛盾论》原先并不是一篇单独的文章,而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七年在给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上哲学课时写的《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第三章中的一节,当时的标题叫“矛盾统一法则”,即现在所说的“对立统一规律” 或  相似文献   

14.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以下简称《诗词集》) ,编者为所收的毛泽东诗词一一注明了最早发表的时间。这是做了一件好事 ,它对于毛泽东诗词的研究大有助益。不过 ,我根据手头搜集到的一些资料 ,对于《诗词集》为某些诗词所注明的最早发表时间有疑问。现将我初步发现的问题写在下面 (按《诗词集》所收诗词的顺序 ) ,以同《诗词集》的编者商榷。(一 )《沁园春·长沙》。《诗词集》注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 7年 1月号。”事实上 ,这首词早在《诗刊》刊载之前 7年 ,就在萧三同志著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一…  相似文献   

15.
《菩萨蛮》、《忆秦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唐代李白所创制的。不少专著都沿袭旧说,例如,龙榆生的《唐宋名家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的《唐宋词选》、皆排此词于卷首,定为李白所作。我拟提出六条理由,认为这两首词非李白所作,而是后人伪托。希望听到同志们对此看法的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6.
《全清词·顺康卷》第四册收有吴骐(字日千)的《留穷词·庄天申作送穷词,日千反之》《留穷词·天申又送,日千又留》,这是吴骐反其意而酬和庄永祚(字天申)的《菩萨蛮·送穷词》《菩萨蛮·又送词》而作,后来还有赵虎文酬和的《西江月·代穷为答》。然而,笔者查阅了《词律》《钦定词谱》《中国词学大辞典》以及《全唐五代词》《全宋词》《全金元词》《全明词》等,却没有找到“留穷词”这个词牌。《全明词》第三册也收录了吴骐这两首词,词牌却作《西江月》。笔者认为“留穷词”不是词牌,吴骐这两首词的词牌应是《西江月》。  相似文献   

17.
辞源·黄鹤楼》条下释“一说蜀费文登仙 ,尝驾黄鹤憩此”。“”(y墿)应为“伟 (w嚙i)之误。按《三国志·蜀书·费传》载 :“费 ,字文伟。”后主时曾为黄门侍郎。诸葛亮《出师表》称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 ,此皆良实 ,志虑忠纯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宋陆游《入蜀记卷五》亦称 :“黄鹤楼 ,旧传费飞升于此……”且《辞源·费》条下释 :“字文伟。与许叔龙、董允齐名。”据此 ,《辞源》称“费文登仙”应为“费文伟登仙”之误 ,当予以匡正 ,以便修订时勘误。为《辞源》匡正一误@陈麟德…  相似文献   

18.
一宋代胡寅在《题酒边词》中已经注意到了与传统词风大相径庭的所谓豪词,但他还没有明确使用"婉约"、"豪放"这样的概念.最早以婉约、豪放论词的,是明代学者张綖.在《诗余图谱·凡例》下,他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与他同时的徐师曾也有相同的议论(参见《文体明辨·序说·诗余》).但他  相似文献   

19.
认为“狼狈”之狼即豺狼,狈为狼的一种,并由二物的“生话习性”而引伸出“猝遽”的义项。此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至后世影响深远。朱起凤的《辞通》即采此说;台湾所编《中文大辞典》亦主此说,云:“狼狈,二兽相附而行,离则颠仆,故以为颠蹶困顿之喻,引申为颠倒失措、悽惶之意。”近见丁忱等同志编的《趣味字词故事》(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更将此演绎成一则故事。今案:以上说法实属牵强附会。比喻彼此勾结之义的“狼狈”,与作匆遽及困顿讲的“狼狈”,实际上是同音、同形的两个词,它们不但义项不同,而且来源不同、构词法亦不同,不应混为一谈.“狼狈”一词在古代有多种写法,如“狼贝”:狼贝不知所向。(《后汉书·任光传》)  相似文献   

20.
“言之信者,在乎区盖之间。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荀子·大略篇》)《荀子新注》(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版)释“区盖”说:“区:区别,指明确可信,即信之。盖:大概,指不明确可信,即疑之。”(见该书470页)案:“区盖”是联绵词。联绵词的意义是通过二字的音节来表达的,不可拆开来解释,这一性质又决定了联绵词的书写形式自由,只要音同或音近,一个联绵词可以有好几种写法。因此解释联绵词必须因声求义,拘泥于书写形式就会望文生训。“区盖”的另一书写形式是“丘盖”,《汉书·儒林王式传》:“试诵说有法,疑者丘盖不言。”注:“苏林曰:丘盖不言,不知之意也。如淳曰:齐俗以不知为丘。”苏、如二说较接近原意。但是据上下文义,当解释为“存疑”为是。区,上古属溪母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