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指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社会形态。广义上,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狭义上,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2.
陈玉恒  肖翊 《城市》2010,(3):15-19
环境是一切生物(包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中心,是地球上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也是人类对环境干预最大的区域。尤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城市萌芽、发展、乃至衰落的重要原因。水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因子,是城市自然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本就是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世界四大古国的文明无一不在大河的怀抱中诞生。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相似文献   

3.
董金柱 《城市》2007,(6):28-31
一、研究背景 人类聚居环境从史前文明到工业文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增长呈总体恶化态势,而到了大都市工业文明时期,虽然局部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生态技术发展,但环境恶化趋势不减.从横向来看,聚居环境农村优于城镇,城镇优于城市.但是大都市以其信息技术发达、产业制度环境优越等良性条件,吸引着本地和外来资本、劳动力要素不断集聚.目前由大都市创造的GDP在全球经济产值中占据着显著的成分.但从居住环境来看,大都市面临的环境污染却越来越严重.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抢着在城市落户?为什么消费这么贵,还买不到房子,为什么还要来大都市?在城市里,生活惬意的都是哪些人?在城市里面,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还应该继续冷漠下去吗?大家彼此有信任安全感吗?怎样创造一个既美好又生态的大都市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4.
建设面向未来的全球中心城市,需要沿着人类历史上经典城市的历史足迹和现实脉络前进。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愈发明晰,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重心正向我们不断靠近。上海迈向新一代全球首位城市,归根结底是要发挥城市文明的载体功能、动力功能、窗口功能,引领和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和呈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助力实现“三大转变”——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由物质文明向数字文明转变、由地球文明向空间文明转变。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要求我们从文明进步的高度认识和加强环境保护,并将环境保护作为一个时期内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方向。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文明形态。为了全面地把握生态文明,我们必须对生态文明的背景、内涵及历史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繁荣,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资源和生态环境危机,这集中体现在“全球问题”的加剧。生态文明是工业社会发展到新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文明形态,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作为根本目标,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对于一个文明健康的社会而言,设计或艺术设计已成为当下使用最广泛的词语之一。设计无所不在,无所不需。对于我国而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恶化已经严重危害到了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实现最终目标的一块绊脚石。探索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完美应对模式,是各个地区的社会发展动力和经济成长的最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8.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由此可以明确感受到,湿地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它们作为多种濒危动植物栖息地的意义: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既是我们传承绿色文明的载体,也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思想和战略举措,其中最杰出的贡献之一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鲜明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分支。由于它是城市发展和人类进步水平的标志之一,直观地反映城市的文明程度、文化程度、精神状态、生态环境,因此,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的最活跃的因素和闪光点。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人居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城市生态环境成为了当代人最忧虑的问题。而城市环境雕塑作为一种生态环境性的、多学科性的、公共性的公共环境艺术,对文化的积累和对当代人心理调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运用城市环境雕塑带给公众积极的生态观念成了我们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陆小成  冯刚 《城市观察》2015,(3):185-192
生态文明建设凸显了城市经济新常态下的执政新思维、新理念、新战略。城市绿色发展是遵循绿色、生态、低碳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绿色的城市经济增长来实现城市的现代化、生态化、持续化发展。学者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的现状、问题、国内外经验比较、评价、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尚存在诸多不足。未来研究需要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的内在关系,全面阐释城市绿色发展的内涵与特征、问题与成因,建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政绩考核体系和选择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马聪玲 《城市》2019,(8):75-79
公园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一个新概念,是对城市生态价值的凸显,是“绿色、协调、创新、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城市层面的体现。在后工业化时代,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尔是韩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是世界人口密度极高的城市之一。在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首尔构建起的城市品牌导入、组织、联动、演进和实施的城市营销组合,快速有序地建立起了首尔生态、绿色、现代的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具体做法对我国的城市建设和营销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更高级的文明。我国人均GDP已近4000美元,开始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阶段性成就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融为一体,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5.
许嵩  孔佳雪 《现代妇女》2014,(7):372-372
近几年,城市环境建设兴起了建设湿地景观的热潮。这些湿地景观实现了多功能效益,可为人们提供观赏、游玩、娱乐和教育、文化、科学等活动,同时也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根据城市湿地的生态属性,对其进行湿地景观设计,使城市湿地功能达到最大化。现代城市大力发展湿地景观设计对现代城市环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对湿地景观设计在现代城市环境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伴随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关于城市文明的话题又一次热了起来。其实,城市文明表象背后是城市文明塑造、群体素质提升和城市心理构建的迫切需要,也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密切相关,而绝非普通的、单一的不文明现象。一个城市是否文明,不应该只简单从其是否乱摆摊、乱扔  相似文献   

17.
安志红  臧效罡  刘磊  万雪梅 《城市》2013,(11):65-68
一、前言 生态城市是一个稳定、协调与永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复合系统,其特点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推动城镇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王永阳 《城市》2016,(6):56-60
海绵城市建设是目前生态城市发展的重点.笔者结合天津的特点,针对各种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湿地、河流的保护改造、可渗透路面以及下沉式绿地的推广对天津海绵城市建设非常重要,并提出了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以推动天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类文明经历了游牧民的帐篷文明、农耕社会的村镇文明和工业社会的都市文明。从城市发展的历史与未来推测,城市的发展模式是:城市与区域社会分离到城市与区域社会发展融合的四个梯度——邻域、近域、广域到全域,最终实现城市文明扩及全社会。城市文明超出城市本身的发展范畴,成为了区域社会发展的引擎或动力,带动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城市从城区到城外,从近郊到远郊,从中心城市到边缘城市的扩展,都是城市文明向外梯度扩展的表现。欧美发达国家城市的相对均衡发展之路,拉丁美洲国家的过度城市化所导致的城市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脱节现象,为我们的城市与区域社会发展提供了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九报告指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有力抓手,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气污染防治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把大气环境看作一个整体,统一规划能源结构、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布局等,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措施,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改善大气质量,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四川省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