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被誉为中国的保尔、为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吴运铎同志曾经讲过:"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事实说明,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事业追求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奋发进取、有所作为的内在动力,也是正确对待名利地位的前提条件。不难想象,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为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事业而奋斗之中,那他就不会计较眼前的利益得  相似文献   

2.
有人曾说:只要心情愉快,健康就会常在;只要心境开朗,眼前就是一片明亮;只要感恩常知足,就会感到幸福;只要不计名利,就会感到一切如意。这段话说明学会做情绪的主人,快乐健康幸福就会天天伴随你,就会看天天碧蓝,看花花传情,看树树碧绿,看山山含笑,看水水怡人,看一切都会舒畅如意。  相似文献   

3.
雷虎兰:在平凡中播撒生命的绿色文/周夏伊绿地茵茵明朗天,亲情围绕一家人。雷虎兰(中)和她的婆婆、丈夫和孩子只有一个地球的现实让许多人为之奋斗着。他们不计名利得失,在平平淡淡之中得到了人生的真谛。一见面,我就知道我错了,雷虎兰与我想象的不大一样,全没有...  相似文献   

4.
自我修正不计小怨修正自我、完善自我是最难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反抗来自于自身,是旧我对新我的反抗。这一反抗有时会刺激你更强烈地征服自我,恶行得以消除,善举得以光大,你就在这征服与反抗中不断前进。到一定时候,你就因为自修而完美和强大,这种强大就是曾子、孟子和孔子告知仲由的强大。是君子所要尽力珍惜、保持和追求的。刘秀就是一个能够自我修正、不计小怨的人。他曾说:"我治理天下,行以柔术。"他对臣属很少以刑杀立威。刘秀领兵攻下邯郸,杀死守将王朗以后,缴获  相似文献   

5.
王勇 《老年人》2012,(1):50-51
《百家讲坛》让于丹的好口才得到尽情释放,使之成为众人眼里的"明星学者",讲课费水涨船高,轻轻松松出本书一卖就是上千万册。不过对于名利得失,她却显得十分清醒:"名利可能如影随形,但你得知道你是谁。"  相似文献   

6.
《老年世界》2007,(4):7-8
尹钟琴1992年调入乌海市老干部休养所。2003年任副所长。她看起来很普通,没有过多的言语,没有惊人的举动。然而,与她共过事的人却无不为她那不计名利、兢兢业业的品格所折服。  相似文献   

7.
管鲍之交     
人们常说:"有长远的利益,没有长远的朋友。"在很多时候这种说法可能是对的,这是因为,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利己的动物,而人们所面对的又是一个资源相对稀缺的社会,金钱、权力、名利、地位等等,常常会成为友谊的稀释剂,所以,在利益面前忘  相似文献   

8.
《老年世界》2010,(7):45-45
古代很多学者很重视养德以养心,养心以养身。 一、要知足常乐 一个饱经风霜、拼搏大半生的老同志,把名利和物质生活看得淡薄一些,乐天知命,在心理上得到放松,不失为一条重要的养生之道。不让个人名利在脑子里大闹天宫,自然就能精神内守,达到静神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陈文 《现代交际》2006,(10):48-49
现在有这样一种人,他抛弃已有的成功,重新开始自己的另一个生命。无疑,他挑战了主流和传统,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当权力与荣耀让他找不到自己,他就成了"叛将"--对名利说"不"的人。  相似文献   

10.
有句俗语说:好妻无好汉。我好像不幸中了这句咒语,好男人总是与我无缘。每当有人因我的事业而称赞我是一个"优秀女人"时,我总觉得那是一种讽刺……  相似文献   

11.
社会工作视野中的老年志愿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愿服务的必要性志愿服务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一种社会服务形式,主要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的服务活动。"而美国社会工作协会则认为,"一群人追求公共利益,不计酬劳,本着自我意愿与选择而结合,称之为志愿团体,参与这类团体者称之为志愿人员"。因此,志愿服务的重点是"追求公共利益,不计酬劳",志愿服务一般具有利已与利他共存,正规化与非正规化并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老人言     
《老年人》1997,(10)
讲诚信,走遍天下;搞欺诈,寸步难行。邵阳市石洵人生的追求,不在于名利,而在于事业。因为,名利如过眼烟云,唯有事业永存。宁乡县李华山交友应学人之长,处世当克己之短。湘潭市贺淼淮学无止境,问无尊卑,能者为师,终身受益。湘乡市曹普初物质财富像盐水,起喝越口渴;精神财富像橄揽,越嚼越甘甜。长沙县邬立平知足,在物欲横流之下是一味良药,它能使人心安神定,抑制贪欲膨胀,不会走上邪路。长沙市黄长根滔滔流水,不因石而阻;真挚情谊,不因远而疏。临湘市沈鸣皋老人言  相似文献   

13.
院士的豁达     
正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综合能源工程及技术经济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寿波今年已是89岁的高龄,但宝刀依然不老,耄耋之年还忙碌在科研一线。回首人生,每当接受新的任务,徐老也会感到有压力,但最后,他总能交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徐老的家乡是绍兴,"绍兴师爷"的胆大心细可谓天下闻名,对此,徐老直言不讳:"胆大心细,这些我都继承了。我有过压力,但是从来不怕。"事实确实如此,为了中国的科学事业,徐老始终站在风口浪尖,这一站,就是近半个世纪。徐老的高寿,和他的淡泊明志、性格坚韧、乐观豁达等有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自1987年专业恢复以来,社会工作教育界和学界就一直在探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问题,并积极致力于将从国外引入的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体系与本土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相结合,推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实际上,与之类似的情况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初见端倪. 按照通行的理论,专业意味着三个要素:第一,有全身心从事该职业的人员;第二,需要系统的知识体系训练;第三,其本质应该是—种公众服务的事业.按照这样的理解,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也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即透过一个社会群体的努力,使得一种需要系统知识训练才能为公众提供社会服务的事业得以形成和发展.具体来说,也就意味着社会工作专业化要求具备三要素: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及其教育和培训、社会工作实务.  相似文献   

15.
丰子恺的一生是闲淡的,从不为名利所累,这样的品性造就出他率真的艺术思想和超脱的艺术宗旨。"艺术家看见花笑,听见鸟语,举杯邀月,开门迎白云,能把自然当做人看,能把无情化为有情,这便是‘无我一体’的境界。更近一步,便是‘万法从心,诸相非相’的佛教真谛了。"丰子恺认为艺术与宗教相通或相似,而他实际上也是把艺术当做了剪破"世网"剪刀,寄托生命的精神乐园。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各样的多元文化的冲击,使领导干部在思想道德方面遇到了新的挑战,而领导干部的好坏又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前途与未来,影响党的事业的成败,因此加强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经受锤炼,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怕艰苦,牢固树立正确的名利观;直面考验,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顶住诱惑,牢固树立正确的情趣观。  相似文献   

17.
最近流行一种说法,即29岁以前,属于青春"保质期",29岁以后,就 Time out(过期)了,所谓的29岁现象。因此,如要在青春岁月里有所突破,创出一番事业来,就宜赶在青春"过期"之前。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致富亦然。你是否想在29岁前成为富翁呢,请看几位年轻百万富翁的创业真经吧!  相似文献   

18.
社会失根的判断:社会的非社会化 无根成为我们生存的社会的最大展现,同样出现了"转往何处"和"路在何方"的日常式追问.社会无根性一大命题即社会的非社会化,也就是社会沙化原理,表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的紧张,在很大程度上社会沙化会导致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离析.社会是他的,而非我的,非我化社会是社会成员无法分有社会,除了在时间上无法分有社会之外,在空间上同样也产生这种疏离感,不知道社会在哪里,不知道社会是谁的,于是社会就在这种"不知道"中完成了非社会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男人三十五     
在网上看到一句话:"三十五岁的男人已没有了梦,有成者花天酒地,哪儿都去就家不去;不成者守家待地,整天挨老婆骂,上网找一下那曾经老婆也有过的温柔……"在网上还看到一则帖子,是个25岁的女孩评论35岁的男人——她说:"我想那将是—个‘三无(35)时期’:无青春,无自由,无资本。"男人三十五,如果事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如果事业平平……  相似文献   

20.
"非遗"的活态传承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其中,让地方"非遗"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是一种具体的且行之有效的活态传承路径。本文以坎门花龙为例,结合实地调研和口述访谈,对其让"非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