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今年,由麦肯锡、哥伦比亚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创建的"城市中国计划"4月16日发布《2013年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珠海位居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首位。中国社会科学院5月9日发布中国城市宜居程度排名,珠海取代香港成为中国最宜居城市。环境保护部5月16日最新发布全国74个城市4月份空气质量,珠海空气质量位列全国第三,领先空气质量闻名的拉萨和南宁。珠海自2012年开始连获"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最优质生活城市、宜居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外国人最喜欢十大中国旅游城市"后,再获多项"宜居城市"殊荣。其实,"建设一座居住体验良好,生态和人文各有千秋的宜居城市。"——这一直是珠海三十多年来的城市梦想。  相似文献   

2.
正亚太城市峰会讨论可持续发展问题来自16个国家的32位城市领导人齐聚第12届亚太城市峰会,讨论"可持续的城市和社区",以解决可持续发展目标11(SDG 11)有关问题。该峰会于2018年8月1日至3日由福冈市和联合国人居署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办事处(ROAP)共同举办。福冈市市长高岛宗一郎先生(Soichiro Takashima)在峰会致开幕辞时说:"通过亚太地区的城市网络,我希望我们能找到新的价值观来解决城市问题。"  相似文献   

3.
出访瑞典时才知道,瑞典人发乎内心赞美别人的话竟然是"他很平凡"。虽然欧洲各国都有"说话是银,沉默是金"的谚语,但实际上南欧人饶舌的多,越往北边话越少。与瑞典同行洽谈业务,他们多以数字、事实说话,言简意赅,从不夸夸其谈。常去瑞典的老同事对我说:"别以为你碰巧遇上了不善言辞的瑞典人,他们受旧式乡村道德观影响,几乎人人都一样。"  相似文献   

4.
一、生态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一般是增加人文景观,减少自然景观.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人工环境的无序膨胀使自然环境和历史遗存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类在享用城市的便利条件与优越经济文化环境的同时,也在破坏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本世纪初召开的第五次国际生态城市大会与第三届世界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主题都是要建设生态城市、保持环境可持续发展,并着重提出生态城市建设五个层面: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代谢、生态景观整合、生态意识培养."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设计与规划界探讨最多的词汇,也成为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生态的城市不仅维护了植物及动物的生存环境,同样,也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渴望:在一种不被干扰、生态的条件下享受城市便利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杨夫军  初红霞  刘婕 《城市》2012,(6):77-79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中第三产业最为聚集、城市特色与风貌集中表现的多功能地区,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各地不同类型的城市正在谋划或者建设城市中心区,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引发的可达性差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提出了中心城区"一主两副"的空间布局,具体指小白楼地区—解放南路地区—尖山八大里地区主中心、西站地区城市副中心和天钢柳林城市副中心.  相似文献   

6.
赵峥 《城市观察》2017,(6):112-118
纽约城市规划立足"创新人"的需求,营造城市创新生态,不仅为自身城市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也为中国城市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与经验。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进入质量导向的新阶段,中国城市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提升"创新人"能力、动力、活力和承载力,依靠创新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类创造了城市,原本是为了更好、更舒适、更幸福地生活。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的概念,分析说明了城市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对塑造"人性化"的空间提出了要求。我们所生存的城市没有真正为人们的需求设计,要功能与审美相统一。人性化设计的城市空间是我们所迫切需要的,让我们遵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造一个"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8.
要闻快递     
国际新闻欧盟环境部长会议拒绝法国有关征收"碳关税"提议正在瑞典北部城市奥勒举行的欧盟成员国环境部长非正式会议7月24日拒绝了法国有关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提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于今年年底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各方希望届时就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达成一致,以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法国等  相似文献   

9.
关于城市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是搞好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龙头"和关键,也是政府实现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目标,合理引导和控制城市发展的最为基础的方法和手段.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突出城市规划的指导性、科学性、长远性和综合协调性,对于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江涛  汤茂林 《城市》2006,(2):45-48
资源型城市是依托不可再生资源(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矿产等)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城市.随着资源的持续开采,一些城市出现了"矿竭城衰"的现象.据统计,我国有典型的资源型城市60余座,目前他们中间有1/3处于资源衰竭的困境之中.如何顺利实现这些城市的经济转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应积极整合多样化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尤其是工业旅游或工业遗产旅游,以发展旅游业作为资源衰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突破口和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走出一条旅游促进经济转型、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独特道路.  相似文献   

11.
田汉 《安家》2007,(1):插4-插7
城市的协同进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必须面临的问题,是理性和感性的焦点冲突.建筑是城市发展的表现语言,城市的协同进化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许多学者和专家对城市的"协同进化"开始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瑞典的街头看不到流动餐车,小吃摊寥寥可数,传统菜市场也难得一见。这可能会让来自其他国家的人大失所望,但对瑞典人来说,这是一种关于生活态度的选择。瑞典人享受自己煮饭大多数的瑞典人并不信任非固定店面的外食,他们认为这类流动的外食既不卫生也难以确保食物的品质,且通常营养价值很低。政府对于餐车和小吃摊的营业有种种严格的限制,直至目前为止,整个斯德哥尔摩城市共有100部流动餐车。这些数量并不多的餐车,个个都  相似文献   

13.
1998年9月下旬,我参加了在瑞典哥德堡市召开的“住宅与规划”国际学术讨论会,并游览了城市建设风光,深感受益匪浅。现就城市建设所见所闻简述几点认识。 一、哥德堡城市建设的特点 1、哥德堡市是瑞典王国东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是其国家的机械、汽车、造船和木材加工业的中心;由于位于波罗的海卡特加特海峡,又是重要的港口城市。瑞典是北欧森林保护比较好的国家之一,哥德堡虽然是沿海城市,但森林覆盖面积比较大,约占40%的土地为林木种植区,20%的土地为牧场,10%的土地为水面,30%为城市建设用地。哥德堡的几  相似文献   

14.
张海峰  韩云洁 《城市》2007,(6):25-27
一、重庆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对重庆而言,整体实力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整个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尤其是注重和发挥主城区以外的区域中心城市的桥梁和辐射作用.2006年底,重庆市政府常务会第87次会议决定,重庆市将全力培育万州、涪陵、黔江、永川、合川、江津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5.
9月24日《解放日报》报道,昨天,同济大学发布的《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绿皮书》数据令人意外:以往在各类城市排名中始终领先的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归类为“欠可持续发展”城市。这一结果源自全新的城市发展评估模型,课题组在传统方法基础上,加重生态、社会发展权重,打造一把丈量城市的“新尺子”。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正在逐步改善,然而城市交通矛盾却越来越突出,部分特大城市交通问题严重恶化,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问题,甚至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城市交通制约着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治理和民生改善,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严峻的挑战。破解大城市交通困局的根本出路在于在"重新分配路权"的基础上构建公交车、自行车和行人等多元化绿色交通体系。一、从路权分配高度创新交通治理政策  相似文献   

17.
人居看瑞典     
从空中俯看瑞典,上万个湖泊、几千个岛屿,无边无际的森林呈现出一片绿色,林海中点缀的是城市、乡村、河流、公路,处处风景秀丽、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18.
未来全球城市之间的竞争,不是经济总量上的竞争,而是科技创新上的竞争。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关系到上海建设全球城市及城市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一是要对"全球影响力"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要充分认识到其对全球创新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内涵和意义;二是要发挥特点,突出主题,形成品牌,提出自己的发展目标,形成差别化竞争态势。  相似文献   

19.
王知音 《职业时空》2012,(8):27-28,3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城市规划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对当前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必须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来指导城市规划。据此,以研究廊坊建设"易居、易识别"城市为契机,以期找到能够解决城市建设及发展中诸多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黄志宏 《城市》2006,(6):31-34
一、引言 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与密度,以非农产业为主的一种特殊聚居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地."产业革命"以后,西方国家城市迅速转向以工业职能为主,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但在物质财富迅速增加的同时,由于环境不断恶化,人地矛盾的加深,以及社会矛盾的激化,各种城市问题相应而生."二战"后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其城市发展战略逐渐转入调整期,最明显的是强调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三者间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由原先的惟经济发展模式,转向注重"可居性"等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