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所有迄今为止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都包括人类活动的社会和经济领域及其相互关系(假设地球及其生物圈的潜力不会消逝,甚至是无限的)。马克思和列宁的理论是最基本的、多方面的和真正科学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程作为人们改造社会世界的典型实践活动、人类把握现代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包括社会工程事实、社会工程现象、社会工程理论(学)和社会工程哲学等四个层次。社会工程理论(学)研究只有实现从抽象到具体,并上升为社会工程哲学,才能更深刻地把握社会工程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进而发挥其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方法论功能。  相似文献   

3.
“历史哲学”的含义至今有各种不同的理解。这个术语可以有五个意思:(1)人类通史,(2)社会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某种普遍的社会理论;(3)和某种一般的哲学(“形而上学的”)问题有关的研究总结,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必须考虑历史(以及社会)与其它现象的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4.
根据客观世界演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天然自然→人类→人类社会)和整个世界的基本构成(自然界-人文界-社会界),可将将科学技术分为自然科技、人文科技和社会科技三大门类.在考察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基础上,认为物质生产、人的生产和精神生产、社会关系生产与科技三大门类相对应.从而表明: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为全面科技创新观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单元的 ,而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加德纳 (Dr.Gardner)突破了这一理论 ,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英语是我们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服务社会的语言工具 ,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最大程度地挖掘并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是讨论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社会理论是在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理论体系是以物质生产范畴为逻辑起点,而物质生产的两个维度(一是物质生产与社会的生成和发展;二是物质生产和人的发展与解放)则构成了马克思社会理论两条相互交织的逻辑线索。在物质生产范畴基础上派生的一系列范畴的联系和转化,构成了马克思社会理论的逻辑系统。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阶段性规律(自由竞争阶段)的理论构成了马克思社会理论的科学体系。一般、个别和特殊这三重逻辑共同指向一个理论目标:社会解放与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着3种政治文明:臣民社会(古代社会)政治文明、市民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文明以及公民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文明。以市民社会政治文明摧毁臣民社会政治文明,以公民社会政治文明取代市民社会政治文明,这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8.
由香农(C.Shannon)提出的通讯传播的数学理论,本来是用于工程技术的,然而它的重要性及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越了工程技术的范畴。韦弗(W.Weaver)归纳了香农数学理论的要点,并阐述了这一理论在人类社会整个传播问题方面的重要性。《哲学评论》杂志把这一理论称之为“……把迄今为止所有自然科学不同分支统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劳动人本理论揭示了政治生活起源于人的劳动生存利益的内在需要。政治与人类社会同生共存,是社会的政治主体利益的全局关系所支配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社会政治(广义政治论)同阶级政治(狭义政治论)有联系又有区别,把二者有机结合构成了马克思的完整的劳动人本政治学说,是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崭新成果。社会主义是从阶级政治走向社会政治的过渡,其发展之艰辛、道路之曲折,都是空前的。劳动人本政治理论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发展而发展;即使出现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类的暂时中断,但人类走向社会政治的历史大方向是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与社会形态理论密切相关。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一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五形态理论"视角;二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三形态理论"视角;三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世界历史理论"视角。同时,对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我们认识现实社会发展阶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的一个重大理论命题,社会主义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应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当代世界理论热点的背景下,统筹人和自然的和谐,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持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理论从整体的角度上看,人类是整个自然界的一员,而人类社会的历史只是自然史的一部分(马克思曾经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称为“自然的历史过程”)。人类的历史与自然的历史不同,它既是“自然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主体的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劳动人本理论揭示了政治生活起源于人的劳动生存利益的内在需要。政治与人类社会同生共存,是社会的政治主体利益的全局关系所支配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社会政治(广义政治论)同阶级政治(狭义政治论)有联系叉有区别,把二者有机结合构成了马克思的完整的劳动人本政治学说,是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崭新成果。社会主义是从阶级政治走向社会政治的过渡,其发展之艰辛、道路之曲折,都是空前的。劳动人本政治理论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发展而发展;即使出现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类的暂时中断,但人类走向社会政治的历史大方向是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13.
作者认为,马克思主张人类历史的线性、进步观点,根据这个观点,整个社会历史经过无产阶级专政,最终达到没有阶级的社会阶段。维科对历史的性质和认识历史的可能性的四个原理的看法和马克思的看法有相似之处,这四个原理是:(1)人类创造历史。人类是历史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和决定性的因素;(2)我们必须把人类的历史理解为各个社会的历史。历史学家应该关心的构成单位是社会,而不是个人;(3)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内,人民并不是在有意识地创造历史。历史并非是人类自由活动的有意识的结果;(4)在结构严格的科学范围内,人类是有可能认识历史的。维科认为,我们必须把人类理解为不能征服的社会生物。维科还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在马克思看来,这些阶段是:部落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将来可能还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维科所说的“理想的、永恒的历史”理论包括三个不同的阶段:神的时代、歌颂英雄的时代和人的时代。按照他的学说,只有到了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的阶段,我们才有可能建立一门真正的历史学和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理论评价标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现象由于受人类主观意志的影响,因而没有自然现象的普遍性和重复性,社会科学理论也没有像自然科学理论那样确定无疑的检验标准。对社会科学理论进行评价应坚持以下标准:(1)必须用原因解释现象;(2)论证和反驳必须坚持大概率原则;(3)必须坚持逻辑的自洽性、解释的一致性和结论的预见性原则;(4)必须对概念进行严格定义;(5)必须接受反驳和批判。  相似文献   

15.
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结构二重性理论认为人的能动性发挥和社会结构的形成是在人们日常看起来支离破碎、司空见惯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社会结构不仅具有制约性而且具有使动性。吉登斯对实践这一人类理性活动的重视以及历史性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其理论隐含着强烈的建构主义特征和主体主义偏向。  相似文献   

16.
熵理论揭示了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就是克服无序(不和谐)、创建有序(和谐),实现安定有序。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与超越,其价值指向是人类解放。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对我国目前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经数百年“理性化”发展,世纪末的人类正面对着现代性的难题。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理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批判性地反思人类的生存现状和历史。在对人类生存规范基础的先行澄明基础上,依照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问题意识和针对原本批判的理论逻辑,着眼于现代性两难的现实,努力发展一种既内含马克思理论的批判精神,又带有指向人类自由、解放实践倾向的社会批判理论,这便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原理,强调目标和过程统一;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关于人类社会是一个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有机体原理,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原理,强调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0.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其实质是对人类的生存方式及其发展道路的自觉反思,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理论表达。这就决定了随着社会,即人类生存方式的不断嬗变和转型,哲学也要不断改变其视域。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般表现为由非市场经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非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转型过程。对于哲学视域的转变,西方哲学由古代无个体、自我的“本体视域”转变为近代的“个体或自我视域”,在现代又走向了“公共领域”。马克思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因此,在我们看来,真正的或具体的哲学视域应是既包含有“公共性”且又不丧失“自由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