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文运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对《水浒传》的叙事结构作了深入分析。文章认为,《水浒传》无论是人物的成长历程、故事的发展轨迹,还是作者灌输在作品中的思想,采用的都是圆形循环式叙述结构,这种结构是深层次民族文化心理在本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诗人杨梓的力作《西夏史诗》,以追忆一段历史为基调,为读者呈现了一曲动人的赞歌。在遍览作品的基础上,我们以为,作者至少以“一部生动而丰富的历史”、“地域的视野及其文化意象”、“叙述中的激情和礼赞”、“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等四个方面展现作品的艺术性。而对上述内容的阐释,则构成了《西夏史诗》的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3.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创造性的优秀长篇小说。它之所以能够全面揭示民族的心灵秘史,与作家对小说叙述方式的创新运用密切相关。作家在小说叙述结构、叙述圈套、叙述句式方面的独特创建,使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达到了高度融合,从而很好地突现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斯图亚特·霍尔关于“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的理论重新审视《女勇士》的身份寻求主题。霍尔认为人们以不同方式在过去的叙事中给自身规定了位置,身份就是给这些不同方式起的名字。霍尔理论观照下对文本的细读。使作品的深层意义得以揭示:《女勇士》通过叙述作者不断地在连续和断裂,相似和差异之间的协商,展现了作者永远在途的散居族裔身份塑造。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文学中 ,池莉惯以“非女性化”写作而著称 ,但她的两篇近作《乌鸦之歌》、《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却显示着作者向“女性写作”的转变。文章从这两篇小说的女性叙述立场、女性成长的叙述话语和作品的审美风格等方面阐述女作家性别创作立场的位移  相似文献   

6.
作者从叙事学与接受美学角度,以现代文学史上在叙事技巧方面作过有益探索的作家师陀的三部小说《马兰》、《结婚》、《果园城记》为依托,分别从叙事者、叙述结构中心和叙述的时空表现三个角度对作品作了深刻分析。  相似文献   

7.
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历史人》的结构主义叙事的最大特点是围绕叙述时间展开:“情节”对于“本事”顺序改变形成的圆形封闭性框架式叙事结构,不但使结构紧凑,而且使其结构变化错落有致;现在与过去交替的叙述时间以不同的叙述速度呈现,由此形成了张弛有致的叙事节奏;聚焦于时间的叙述视角,使叙述人、被叙述者、接受者三方及其相互关系具有历史在场感和沧桑感。在时间维度上的巧妙安排,使《历史人》的结构主义叙事艺术在叙述结构、叙述节奏、叙述视角方面极具特色,显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与魅力。  相似文献   

8.
小说有三种叙述方式:全能感官的叙述方式,“我”的感官叙述方式和前两者结合运用的叙述方式。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运用全能感官的叙述方式来建构他的《高老头》这部作品,使作品形成一个感官线性结构、焦点线性结构和隐蔽在前两条线性结构后面的人物命运结构网,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使读者能够感受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  相似文献   

9.
作者署名为“洛桑然巴”的作品《第三只眼睛》曾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西藏的权威性著作。但是这部“西藏喇嘛的自传”因作者虚构的藏人身份导致其“事实的真实”基础被拆解,但在另一方面,这部作品“叙述的真实”却往往使读者落入“事实的真实”的陷阱,其深层原因就在于这部作品虚构的神秘的西藏形象切合了西方社会对西藏的集体想象。  相似文献   

10.
从篇章结构和修辞特征两方面展开对小说《红字》的文体分析研究。在对篇章结构分析时,为了突破文体学在小说分析上的局限,借鉴了叙述学的,“叙述方式”、“视角”等概念,篝注了该作品对故事事件进行的艺术性安排。  相似文献   

11.
纪德自传体作品《如果种子不死》中“我”的生活经历构成了一个类似《圣经》中“浪子回家”式的隐喻结构。“我”的人生轨迹大致对应于浪子的人生,二者都有出走、享受放纵的生活和最终的复归阶段。纪德在叙述“浪子回家”的三个阶段时,文本的叙述风格也发生了相应的转换,叙述话语与叙述内容形成惊人的和谐一致,使这个结构上的三段式特点更加突出。但与《圣经》中浪子的情况不同,纪德对“我”命运沉浮的评判完全从“我”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而不顾宗教道德规范的价值标准;“我”的人生阶段中比浪子多了天性受压抑的内容,而缺失忏悔和救赎情况,这是对《圣经》故事的颠覆。  相似文献   

12.
《无性别的神》是当代西藏文坛的一部优秀之作,作者以独特的儿童视角和成长主题展开叙述,细腻的心灵描写与博大的社会历史生活再现交相辉映,温情与残酷在作品中相互交织,作者用心灵去抒写,充满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维·苏·奈保尔是个在艺术创作上具有独创性的后殖民作家。该文从叙述学视角模式的角度,分析作者的早期作品《米格儿大街》,该作品在第一人称基本叙述模式下,运用辅助与多种叙述手法,从而使整部作品获得了成功,充分展示了作者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浅析《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萨满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额尔古纳河右岸》描述了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历史。东北作家迟子建深受萨满文化影响,于作品中叙述鄂温克族苦难历史的同时展示了神秘而又丰富的萨满民俗世界。萨满跳神仪式、多神崇拜民俗、“万物有灵”及“灵魂不灭”等观念在文中得到了艺术渗透与升华,作品充满浓郁的萨满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红玫瑰与白玫瑰》与《封锁》的解读,可以见出张爱玲小说的奇幻表现。张氏小说从“妇人性”的独特视角建构“她者”叙述空间,质询“真”的价值标准,不仅揭示了现代人异化和疏离的生存状态,更表现了“时代的梦魇”,蕴涵着她对理性及文明的质疑。无论在修辞、主题还是在叙述结构层面,《传奇》与“唐传奇”都有着亲密的“互文性”,如将“唐传奇”因果报应、枕中乾坤等“俗套”织入《传奇》的奇幻叙事,使《传奇》文本更具深厚的文化“底子”,由是造成张氏小说雅俗共赏的奇观。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与《百年孤独》对家族生存样态的深刻领悟与揭示,是以各具民族特色的叙述形式予以呈现的,它们分别在叙事结构、叙述视角、作者与叙述者,以及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等方面,显示出某些相似或相异的文本特征。通过对两部作品叙事结构特征的阐释比较,可为家族叙事小说的审美接受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刘白羽的《第二个太阳》作为典型的“五老峰”小说 ,重复 50年前《火光在前》、《政治委员》中的题材和人物类型 ,重复《长江三日》、《日出》等“红色共名”时代的政治宣传内容 ,重复自 40年代以来惯有的写作手法 ,并且由于作者对长篇小说文体把握的艺术功力欠缺 ,在人物性格描写、人物性格语言设置、以及作品叙述语言等方面 ,都呈现出诸多失误。这与“茅盾文学奖”的规格极不相符。这种荒谬的文学现象 ,将导致虚假的“红色情结”的终结  相似文献   

18.
日本推理小说带动世界推理小说进入第三个黄金时代,以《恶意》《白夜行》两部作品为出发点,从推理结构、叙述视角、推理空间和推理结果等方面总结东野圭吾作品的推理特点,进而研究日本推理小说的发展脉络、东野圭吾独特的“写实本格派”的风格和推理艺术。研究认为,东野圭吾在“本格派”“社会派”基础上,将推理和写实结合形成独特的"写实本格派"创作风格; 其独特的推理艺术特点是多线模式的推理结构、注重叙述视角的灵活运用、关注推理社会空间的立体性; 其作品呈现出严谨的高智商性推理模式,通过多层次悬念的设置,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并将作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使作品兼具艺术性和真实感。  相似文献   

19.
运用叙事学的观点的方法.结合刘震云的早期作品指出.在刘震云小说《新兵连》中存在一种视角与声音的文化道德落差.这种差异表明了作者孤高自洁的文化人心态.并且表明作者正处在一个创作转型时期.《新兵连》的创作成就为刘以后的叙述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篇小说《棋王》的问世,阿城的名字也顿然蜚声文坛了。王蒙赞叹道:“我久没有见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文体、这样的叙述风格了”。“一个三十六岁的作者的处女作,难得!”足见评价之高矣。 读罢《棋王》,会使我们联想到茨威格的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仔细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两部作品无论在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安排,作品的结构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着十分相近的地方。但这种“相近”决非机械地模仿或生硬的借鉴,两者之间同中有异,显示出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