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初实现社会化,将社会生活观念、角色意识内化为主体意识,以及培养幼儿必要的动作技能、创造欲望的特殊学习方式。然而,在实践中这种广为儿童所接受的自主学习方式却常常得不到重视。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视野分析游戏受冷落的原因,指出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重新审视游戏的教育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如何处理学前儿童游戏与学习的关系历来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针对我国学前教育客观存在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和“幼儿游戏放任化”两种倾向,在矛盾分析方法论——“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指导下,辩证分析了“游戏”与“学习”的关系,进而提出了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能力、重视不同游戏中的学习重点与游戏间的连结性、丰富游戏材料及完善幼儿园环境创设等策略。  相似文献   

3.
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即获得在社会中生产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和主要活动方式。玩沙游戏有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笔者设计了支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玩沙游戏设计模型,通过情景创设、主题引入、混龄组织、家园合作的形式支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实施,培养儿童优秀的社会性品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考察世界范围内游戏在儿童生活中重要性,将儿童的游戏权看做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CRC)第31条中的一个独立的权利,旨在为世界范围内和整个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框架内探究“儿童的游戏权”提供理论基础,并提出人们为何要承认、尊重儿童游戏权,并阐明将游戏提升为一种儿童权利的理论依据,主张全面深刻理解儿童游戏权利的丰富内涵,特别是作为自我保护方式及作为参与日常生活方法的游戏的社会价值,应积极创设提供儿童游戏发生的条件,努力推进实现儿童的游戏权利。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考察世界范围内游戏在儿童生活中重要性,将儿童的游戏权看做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CRC)第31条中的一个独立的权利,旨在为世界范围内和整个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框架内探究“儿童的游戏权”提供理论基础,并提出人们为何要承认、尊重儿童游戏权,并阐明将游戏提升为一种儿童权利的理论依据,主张全面深刻理解儿童游戏权利的丰富内涵,特别是作为自我保护方式及作为参与日常生活方法的游戏的社会价值,应积极创设提供儿童游戏发生的条件,努力推进实现儿童的游戏权利。  相似文献   

6.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有关学前儿童的家长进行了关于亲子游戏方面的调查。旨在通过调查与分析,引起家长对亲子游戏的重视,同时对科学参与亲子游戏有相关的了解和借鉴。调查结果如下所示:1)家长参与亲子游戏的角色可以分为参与者(指挥者和玩伴)和旁观者(无关者,安全监督者和观察者)。2)不同角色类型的家长对于亲子游戏的定义和功能有正确的认识,但不能认清游戏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并且作为旁观者的家长认识与行为不统一。3)在行为表现上作为参与者的家长的实践程度高于作为旁观者的家长,但比较被动。  相似文献   

7.
与我国游戏改革方向相左,西方国家近年来更多地开始强调成人参与并指导幼儿游戏,“游戏本位学习”(play-based learning)理念应运而生。它所传达的是将游戏作为幼儿学习途径、载体,但又不破坏游戏自主性的一种学习理念和方式,肯定游戏对于儿童的价值,但同时强调儿童的游戏不能仅靠自己探索,更须借助与成人的社会互动而获得发展,教师指导应在儿童自主的方向上,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基于“游戏本位学习”理念,结合自然观察法,指出我国目前自主游戏指导中存在游戏和学习“两极论”、淡化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局限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等问题,以期“游戏本位学习”理念对目前我国游戏改革从“高控式”极端走向“放任式”极端提供些许现实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8.
儿童游戏·游戏文化·儿童文化——基于文化学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文化学视野下,儿童游戏被看作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儿童早期社会文化学习的基本途径.儿童游戏文化的核心元素是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体现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等之中.游戏是儿童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儿童的文化就是游戏的文化,游戏的文化也是儿童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最佳诠释.  相似文献   

9.
关于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的定义有很多种,其中不乏许多误解,例如,把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片面地理解为角色扮演、表演游戏等。研究者通过实际观察,发现教师在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中扮演“无微不至”的导演、“不懂孩子”的编剧、“颠三倒四”的演员等这样一些错位角色,根据这些错位角色分析总结出在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扮演掌控全局的“导演”、接地气的 “编剧”、多角色的 “演员”这些角色。为了使这些错位表现减少、应然表现增多,研究者总结出在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做一位明智的引导者、勇敢的探险者、谦虚的学习者,不断完善自己,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在学前教育戏剧教育活动中真正做到率真天性的解放、心灵智慧的启迪,真正体会到自由和快乐。  相似文献   

10.
儿童游戏权的价值及其在我国的现实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游戏权的保障关乎到整个社会文化的和谐建设,关乎到教育的现代化变革与推进,更直接关系到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对于我国儿童的游戏权的保护与实现,从民众观念、国家法规,到学校教育、公共空间,乃至电子化的大众媒体的影响等诸多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存有影响、制约、甚至抑阻的不利因素,而成为牵制儿童游戏权益发展和保障的现实困局.  相似文献   

11.
采用观察法与测验法对72名郊县学前儿童的假装游戏行为特点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儿童独自的假装游戏行为减少,而与同伴一起的假装游戏行为增多;假装游戏行为存在显著性别差异;控制年龄后,儿童的语言能力与其假装游戏行为水平无显著相关;父母在儿童假装游戏行为发展过程中有重要影响作用。结论:郊县学前儿童假装游戏行为的发展变化明显,其家庭生活特征的潜在影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游戏是个体在童年期的一个主要活动,对儿童身体发展和健康心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儿童游戏的相关理论以及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做出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有人把游戏称作儿童的第二生命。游戏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游戏对儿童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则认为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儿童游戏活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为进一步进行儿童游戏活动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构成游戏活动中物的要素或条件,它主要包括玩具、游戏场地、游戏时间等因素.科学建构和调控游戏的物理环境,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5.
儿童游戏权利对于儿童获得幸福童年、发展健康身心、形成探索精神、构建完善人格起着重要作用,促使自由、平等、主动、博爱精神的薪火传承,补充和推动了社会文化。文章从游戏保护权、游戏参与权和游戏提供权三个方面对儿童游戏权利内容进行探讨,分析儿童游戏权利的教育战略价值和存在的困境,其困境主要是时间、空间、观念与现代媒体的失位等方面。据此,从立法机关、政府、幼儿园、教师和家庭等五大主体对儿童游戏权利的保障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精神分析学派是最重视游戏问题的一个流派。弗洛伊德和其他精神分析学派学家都提出了自己对游戏的不同观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亲子游戏与亲子关系之间可以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儿童在同伴游戏中的角色扮演能够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培养儿童自我控制的能力。此外,游戏是儿童释放攻击性驱力的最好途径,有助于儿童学会在与别人交往时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友好的交往方式,从而使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由此,从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同伴交往、社会性行为三方面阐述了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学前儿童游泳基本动作和主题游戏的概念、特点和内容等方面入手,把学前儿童游泳基本动作融入到主题游戏当中。主要研究内容:学前儿童游泳的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学前儿童游泳基本动作的价值分析;适宜学前儿童游泳的场地与器材的运用;学前儿童游泳基本动作融入主题游戏的设计原则立场、导入方式的嵌入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学前儿童游泳的内容的选取与甄别、归纳与规范;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游戏是最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积木搭建游戏不仅能体现幼儿的搭建水平和技能,也能促进幼儿在集合与模式、数与量、图形与空间方位等方面的数学学习。幼儿园教师应从四个方面支持幼儿在积木搭建游戏中的数学学习: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积木搭建材料;利用收拾整理环节提高幼儿的分类能力;巧用有效指导时机,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善用分享环节,丰富集体的数学经验。  相似文献   

19.
论儿童的游戏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并渗透、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部过程之中。它携裹着原发性的生命动力,承蒙着后天社会文化的熏染,并以不断成长的姿态演绎出儿童生命与成长的历程。然而,游戏精神又不仅仅是童年生活与发展的产物,它也在以一种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的精神倾向,赋予儿童生命与成长以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4~6岁幼儿的故事情境化积木建构水平以及他们的家庭积木游戏环境,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结果:(1)故事情境化积木建构水平有显著的年级差异,但无显著的性别差异;(2)家庭游戏经验、支持环境与故事情境化积木建构水平存在相关。结论:故事情境化积木建构水平随年龄而提升;积木游戏经验越多,支持环境越好,学前儿童的故事情境化积木建构水平就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