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前期 ,在人的一生中是一个特殊的、极为重要的发展阶段。游戏是学前儿童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活动 ,它贯穿于整个学前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之中。游戏与学前儿童的创造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 ,作者试图从游戏与学前儿童的创造力的关系入手 ,通过对几种创造性游戏的介绍 ,来探讨如何在游戏中发展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2.
在PCK体系视域下,基于教师教材中语言领域活动类型与幼儿年龄,着重关注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以 《创造性思维发展整合课程(教师用书)》为例,分析332条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活动目标,发现幼儿园各种语言活动类型比例 失衡;教材目标中体现的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不全面;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的年龄特点不明显。因此,建议 平衡各语言活动类型,提高游戏化水平;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的全面发展;根据幼儿年龄和核心经验制定 全面发展的活动目标。  相似文献   

3.
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构成游戏活动中物的要素或条件,它主要包括玩具、游戏场地、游戏时间等因素.科学建构和调控游戏的物理环境,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4.
音乐教育是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儿童实施学前音乐教育,有利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培养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潜能。因此,注重对儿童学前音乐的教育,对于促进儿童更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精神分析学派是最重视游戏问题的一个流派。弗洛伊德和其他精神分析学派学家都提出了自己对游戏的不同观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亲子游戏与亲子关系之间可以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儿童在同伴游戏中的角色扮演能够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培养儿童自我控制的能力。此外,游戏是儿童释放攻击性驱力的最好途径,有助于儿童学会在与别人交往时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友好的交往方式,从而使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由此,从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同伴交往、社会性行为三方面阐述了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学前儿童游泳基本动作和主题游戏的概念、特点和内容等方面 入手,把学前儿童游泳基本动作融入到主题游戏当中。主要研究内容:学前儿童游泳的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学前儿童游泳基 本动作的价值分析;适宜学前儿童游泳的场地与器材的运用;学前儿童游泳基本动作融入主题游戏的设计原则立场、导入方式 的嵌入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学前儿童游泳的内容的选取与甄别、归纳与规范;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初实现社会化,将社会生活观念、角色意识内化为主体意识,以及培养幼儿必要的动作技能、创造欲望的特殊学习方式。然而,在实践中这种广为儿童所接受的自主学习方式却常常得不到重视。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视野分析游戏受冷落的原因,指出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重新审视游戏的教育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如何处理学前儿童游戏与学习的关系历来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针对我国学前教育客观存在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和“幼儿游戏放任化”两种倾向,在矛盾分析方法论——“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指导下,辩证分析了“游戏”与“学习”的关系,进而提出了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能力、重视不同游戏中的学习重点与游戏间的连结性、丰富游戏材料及完善幼儿园环境创设等策略。  相似文献   

9.
采用观察法与测验法对72名郊县学前儿童的假装游戏行为特点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儿童独自的假装游戏行为减少,而与同伴一起的假装游戏行为增多;假装游戏行为存在显著性别差异;控制年龄后,儿童的语言能力与其假装游戏行为水平无显著相关;父母在儿童假装游戏行为发展过程中有重要影响作用。结论:郊县学前儿童假装游戏行为的发展变化明显,其家庭生活特征的潜在影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研究以Steam教育理念下戏剧活动为干预项目,以61名大班儿童为研究对象。实验班儿童在教师带领下进行Steam教育理念下的戏剧活动,运用过程性量表和评价性量表对儿童进行学习过程和创造力测试,借助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前测和后测对比分析。经过为期1年的实验,得出以下结论:儿童的创造力得到显著提升;儿童正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得到改观和控制;在学习方式上,儿童自主性提升。  相似文献   

11.
关于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的定义有很多种,其中不乏许多误解,例如,把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片面地理解为角色扮演、表演游戏等。研究者通过实际观察,发现教师在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中扮演“无微不至”的导演、“不懂孩子”的编剧、“颠三倒四”的演员等这样一些错位角色,根据这些错位角色分析总结出在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扮演掌控全局的“导演”、接地气的 “编剧”、多角色的 “演员”这些角色。为了使这些错位表现减少、应然表现增多,研究者总结出在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做一位明智的引导者、勇敢的探险者、谦虚的学习者,不断完善自己,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在学前教育戏剧教育活动中真正做到率真天性的解放、心灵智慧的启迪,真正体会到自由和快乐。  相似文献   

12.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理论,以“生活”作为幼儿园行为课程思想建构的基点,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强调儿童的实际行为,根据儿童的能力、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指出儿童在游戏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当尊重儿童,使儿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此外,也强调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组织、实施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的发展不仅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对当前幼儿户外游戏活动的开展,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知识社会学发展到以伯格为代表的建构范式时期,将“知识”的范畴扩展到了日常生活现实,与游戏作为儿童日常活动的基本形式具有内在一致性。以其“拆解”儿童游戏生活可知:游戏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事实,兼具确证性和意向性。在“游戏现实”被建构的过程中,幼儿园的制度化生活提供了意义背景,语言则作为中介推动意义建构的具体过程。儿童游戏正被建构起一种“双面”形象,较之成人规定的教育性游戏在时间与空间构成上产生“失衡”。因此,要求教育者辩证看待儿童与游戏之间的关系、游戏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并组建一种生活游戏观和生活教育观。  相似文献   

14.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有人把游戏称作儿童的第二生命。游戏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游戏对儿童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则认为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儿童游戏活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为进一步进行儿童游戏活动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空间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场域”,因此,幼儿园儿童游戏空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然而传统的空间理论视域下,儿童游戏空间仅被理解为物质性空间,儿童在空间中的主体地位被抹煞,空间被理解为狭隘的、静态的、平直的、线性的和非生产性的,儿童与游戏空间是二元分离和对立的。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儿童游戏空间的非物质性得到扩展,儿童在空间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儿童游戏空间走向综合的、动态的、关系的、交互的和生产性的理解,儿童在游戏空间中走向主体间性的融合。研究认为,儿童游戏空间具有主体性、物质性、社会性、教育性、游戏性和关系性的特点,其中游戏性是其特征属性,关系性是其本质属性。双主体关系、游戏关系、两界关系是儿童游戏空间的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16.
游戏是个体在童年期的一个主要活动,对儿童身体发展和健康心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儿童游戏的相关理论以及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做出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论儿童的游戏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并渗透、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部过程之中。它携裹着原发性的生命动力,承蒙着后天社会文化的熏染,并以不断成长的姿态演绎出儿童生命与成长的历程。然而,游戏精神又不仅仅是童年生活与发展的产物,它也在以一种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的精神倾向,赋予儿童生命与成长以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  相似文献   

18.
儿童游戏与社会文化是一种共生与互动的关系。随我国学前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当前涌现出了诸多儿童游戏模式,其中,利津游戏作为一个典型,反映了当代中国儿童游戏的基本精神,代表着中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成为当代中国学前游戏的缩影,体现了中国儿童游戏的文化品质,如开放与包容、自信与坚毅、生态与科技、生成与发展、和谐与创生,等。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课程是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因此,游戏作为最适宜学前儿童发展的方式,必然居于课程中的基础地位。游戏不断进入并居于课程中心位置的过程,即游戏课程化。游戏课程化是为了儿童获得更好的学习与发展,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的素养的过程。这一过程会对幼儿园教育实践的模式和幼儿教师培养的模式带来巨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游戏对于儿童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白族传统民间游戏蕴含民族文化精华,贴近白族儿童生活,且游戏资源丰富。随着现代化的加深和电子媒介的普及,白族传统的民间儿童游戏面临严峻挑战,表现为游戏种类减少,游戏之文化根基削弱,游戏之物理环境在逐渐地消失,游戏之文化功能减弱。为保存和发展优秀的白族民间儿童游戏资源,并使其服务于白族儿童的全面发展,寻找开发之对策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在开发白族民间游戏资源过程中,必须坚持文化性和生活性原则,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和亲子活动是主要的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