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女性教育中的双性化人格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通过对传统女性教育中性别意识观的分析,阐述了对女性进行双性化人格教育与培养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双性化人格教育的方法。并从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勾勒出对女性理想化人格培养的蓝图。  相似文献   

2.
双性化人格研究及对幼儿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刻板的单维两极性别角色模式是不尽理想的。心理学对双性化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表明,兼有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人格模式。儿童的早期经验对性别角色行为影响非常重大。在儿童早期教育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家庭、幼儿园、社会传媒等几方面因素,尽可能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儿童双性化人格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游戏是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双性化是现代人的性别化发展的主要趋向,父母和托幼机构有意识地从玩具的选择、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游戏的设计指导等方面给儿童更多的选择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双性化人格.  相似文献   

4.
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心理学研究表明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双性化人格。目前 ,在学校教育中 ,从教材、教师、课余活动等方面都存在不利于学生双性化人格形成的因素 ,应尽快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双性化人格发展的学校教育环境 ,并从教材、教师、课堂活动等几方面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   

5.
人格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居首要地位,人格对大学生的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人格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大学生的人格教育要重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力量的感召作用,同时还应研究并建立高校、社会与家庭的合力机制。  相似文献   

6.
性别角色是儿童适应社会,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内容,3-6、7岁的幼儿阶段是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时期。儿童在习得性别角色的同时开始习得所处社会所固有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大量研究证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限制并阻碍了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更有益于心理健康、情绪情感、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适应。绘本是儿童普遍喜欢的儿童读物,绘本中蕴含的性别角色期待和性别意识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绘本阅读为出发点,探讨在教育中如何利用绘本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向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社会背景下,儿童的家庭教育呈现出区别以往的新的特点。信息社会要求家庭在对儿童教育中发挥比以往更加积极的作用,因此,家长必须树立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要求的家庭教育观,提高家长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扩展教育内容,指导儿童有效地利用网络,加强网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十分重视早期经验理论。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阿德勒的生活风格理论和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家长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时应重视早期经验对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注重人格教育的关键期,形成健康的生活风格,发挥父母“重要他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儿童性别概念认知调查问卷与性别角色量表调查了儿童性别概念认知与性别角色发展状况,以便提出有针对性教育策略。结果发现,四~六岁儿童性别同一性认知发展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六岁儿童性别稳定性水平均显著高于四岁、五岁儿童,但后者性别稳定性认知水平差异不显著;性别恒常性认知水平年龄差异均显著,从低到高的顺序为四、五、六岁组。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在学前儿童中已分布,四岁儿童女性化与双性化的比例均在30%左右,五岁儿童双性化比例达到74.32%的峰值,六岁儿童双性化比例逐渐下降为54.65%;男性化比例有所偏低,最高的出现在四岁组20.28%。总的来说,学前儿童的性别概念认知与性别角色类型发展状况均表现出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特征分化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性别意识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人格教育在重视社会收益的同时,也应关注大学生的个体心理收益。从性别意识教育角度推动大学生人格塑造是新的切入点。性别意识教育中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包括教育主体的性别意识;既要无性施教,又要有性施教等。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而当前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状况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因而道德人格的教育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首要地位。文章通过对渝西地区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的调查,对其成因从家庭因素、教育模式、社会环境和自身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进而提出渝西地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对策——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找到立足点,为那些正在美与丑、善与恶之间徘徊的当代大学生找回人生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2.
双性化指个体同时具有男女两性心理特征,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已有的研究大多证明双性化在很多方面是积极的,是心理健康的一种理想模式。文章对双性化的理论、人格特征、影响因素、年龄特征、测量等进行了综述,并对双性化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简介。  相似文献   

13.
人格双性化现象的心理学阐释——荣格理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双性化现象.已经在学术界研究了30多年.中间也曾沉寂.但随着2005年超级女声李字春的一举成名.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新一轮的人格双性化现象研究.开始注意借助理论探讨人格双性化现象深层次的内涵。在众多的人格发展理论中.荣格理论对人格双性化现泉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可以基于荣格理论.将人格双性化现象理解为个体不断整合内外意识、不断自性化的过程.体现了对发展主体的尊重.同时对更好地理解新的社会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而当前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状况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因而道德人格的教育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首要地位.文章通过对渝西地区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的调查,对其成因从家庭因素、教育模式、社会环境和自身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进而提出渝西地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对策--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找到立足点,为那些正在美与丑、善与恶之间徘徊的当代大学生找回人生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人格和谐是关键。笔者从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内涵入手,论述了大学生和谐人格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大学生和谐人格培育的有效路径,即寓和谐人格培育于教育教学与管理之中,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增强高校教师培育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意识,全面提升其心理素养;在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教育中培育人格;密切家校关系,培养大学生家庭归属感;建立和谐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体系,形成人格教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16.
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幼儿在游戏中完全的释放自己。儿童的性别角色意识几乎是在游戏中形成的。教师在游戏中的性别期待、性别教育理念影响其进行游戏指导和性别教育。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从双性化教育理论视角出发,整合出游戏中教师性别教育指导策略:教师应突破自身性别刻板印象,创设公平的性别教育环境,在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性别角色认知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健康人格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作用。但一些贫困生明显缺失健康的人格,其根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健康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只有对贫困生卓有成效地开展感恩教育、自强教育、责任教育、诚信教育和成才教育,才能全面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取向的偏移与引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角色是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别,不仅影响到个体的成长,也关系到民族人格特征和素质的发展.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发生了严重偏移,与性别一致的传统类型男性化和女性化大量减少,而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都弱的未分化类型则急剧增加.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都高的双性化是我国性别角色的理想类型,男性化特质则在双性化特质中起主导作用.在针对偏移现状及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引领对策:(1)在性别角色的认识和宣传上需大力纠偏;(2)大力进行未分化的预防教育和干预教育;(3)全面开展理想化类别的双性化特质塑造教育;(4)加强体育活动,增强男性特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通过对双性化人格理论观点的阐述,以及学校体育在双性化人格培养中具有独特优势的理论依据的辩证分析,探索利用体育学科在双性化人格培养中的优势,为双性化人格的习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知识经济中,教育交流在推动全球化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不断提高国内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美国社会在对学生德育教育方面的许多做法就很值得国内借鉴。宽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美国,道德教育从内容上看包括政治教育(也叫公民教育)、价值观教育、人格教育等。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公民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学校认为如果学生缺乏健全的人格,缺乏对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