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小说《追风筝的人》描写的是主人公阿米尔为了年少时犯下的错误,寻找自我救赎的历程。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人格结构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分析,从而更好的掌握人物性格的成长和蜕变。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探寻主人公阿米尔年少时自我迷失的原因,以及他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形成强大的自我,完成自我救赎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在成长路上经历了诸多坎坷,从成长小说的角度探讨阿米尔的成长之路,并通过挖掘在其成长道路上的几位重要的引路人及他们在阿米尔的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阐明阿米尔内心的救赎和其人性的回归,并以此旨在说明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旅美阿富汗裔畅销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处女作品《追风筝的人》自2003年问世以来,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深深地打动了全世界亿万读者的心,堪称为惊世之作。作者以细腻委婉的笔法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及对于祖国的复杂情感,文章从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与救赎的角度来解读该小说。  相似文献   

4.
小说《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以主人公阿米尔的一生为主线,讲述了其成长与救赎之路。本文通过其纯真-背叛-悔恨的心灵成长以及逃避-承担-弥补的行动救赎,揭示主人公由童年、少年到中年的变化,进一步解读阿米尔的心灵救赎和个人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5.
以叙事学空间理论为切入点,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探讨小说《追风筝的人》中作者如何运用空间化叙事艺术,打破了叙事常规,创造出特殊的空间性的叙事结构。这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甚至整本小说的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Khaled Husseini)用英文写作的一部小说,赢得了2006年度联合国人道主义奖。象征意象在小说主题呈现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以这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风筝、石榴树和兔唇为切入点,分析它们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充分展现象征意象对小说主题的深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分析指出,小说《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哈桑以及风筝这三种形象作为重要的意象承载着不同的隐喻意义,并认为这三大意象两两之间形成了三对二元对立模式,通过对其分析阐述得出,这三对二元对立模式,调动了冲突元素,强化了冲突效果,有助于作品的主题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8.
卡勒德·胡赛尼是21世纪美国的文坛新秀。其成名作《追风筝的人》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激起读者和文评家的强烈反响。小说以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围绕阿米尔和哈桑的童年往事及其对阿米尔的影响展开,叙述了阿米尔犯错、悔过、赎罪的经历,同时再现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阿富汗社会经历的政治动荡与变迁。作品中呈现了多种身份认同的错综纠葛,主人公阿米尔在各种文化身份之间挣扎、斡旋,历尽艰辛,从自我怀疑到自我肯定,逐步完成了自我认同。阿米尔的自我认同之旅体现了作为阿富汗裔美国作家的胡赛尼的认同政治。  相似文献   

9.
以诺思洛普·弗莱原型批评理论为依据,以《圣经》中的故事人物、情节和主题原型为参照,对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该作品中表现的忠诚、背叛与救赎的主题,以及作品恒久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小说《追风筝的人》以主人公阿米尔的个人成长史为主题。以该小说某一冲突性话语片段为例,从话轮分布、话轮长度、次选回应和话题控制等方面入手,分析文本中的面子威胁行为,从而可以揭示话轮转换视角下人物权势关系的变化,解读阿米尔在外力推动下的心灵救赎和个人成长。  相似文献   

11.
《追风筝的人》风筝意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民族精神与道德传承、社会文化变迁与伦理关怀等角度深度解读《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意象,在这部文学作品中风筝意象发挥了重要的叙事功能,是一个承载多元隐喻的载体。  相似文献   

12.
笔者通过解构《追风筝的人》中作者对人物情感的把握,分析悲剧情节给人带来的震撼效果,以及人性向善背景下的情感冲突。同时,通过对小说情节的分析,层层递进剖析人物的情感变迁,找出作者想要表述的心灵解救途径,并沿着这一途径,分析人物情感把握与故事情节的配合,进而推出救赎的实际行动是解决故事所有矛盾的最佳方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在《追风筝的人》的小说叙事中,作者胡塞尼运用了包括风筝、石榴树、弹弓和兔唇等多个具有文化隐喻的意象,巧妙、自然地使它们贯穿于文本始末,给小说带来了一种诗意的氛围和情绪。这些重复出现的意象前后呼应,对小说结构起到了收束的功能,加强了作品的叙事张力,丰富了作品的人性内涵和精神维度,增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旅美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成名作《追风筝的人》把主人公阿米尔的个体流浪体验置于阿富汗近30年的历史语境中,用个体流浪经历还原了鲜为人知的阿富汗社会的真实情境。流浪和回归,从精神层面上对应了阿米尔的负罪和救赎,循沿着他流浪和回归的生活轨迹,解读小说中那些虚弱而疲惫的灵魂,可以观照他们的生存状态及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5.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一出版便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胡赛尼也因此获得了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小说中不仅有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还蕴含着作者对战争、社会和人性的思考。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揭示小说中所描绘的战争带给自然的破坏、阿富汗社会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失衡现象,探讨其中的生态意蕴,探寻作者独特的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卓冠一代的大诗人.其人格中兼有儒家的济世与"固穷"、隐者的避世与"出世"、道家的超然与自然、文人的漠然与傲然等多重性.这种人生态度和处世方法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骚人墨客尤其是唐宋以来的文人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