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促进社会退缩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探讨幼儿园一名社会退缩幼儿退缩行为产生原因及其教育干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退缩行为产生原因主要有缺乏社会交往经验、人际交往质量低、缺乏交往的自我效能感。基于此,研究者通过建立良好师幼关系与同伴关系,提升幼儿社交技能与交往的自我效能感进行教育干预,较好地改善了幼儿的退缩行为。  相似文献   

2.
自我控制是幼儿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和养成,将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而幼儿自控能力的养成也需要各种社会性品质的支持。从社会性发展这一视角来认识幼儿自控能力的养成,以幼儿的整体发展带动局部能力的优化,需要在游戏中帮助幼儿内化规则意识,在体验中引导幼儿正确调控情绪,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坚持性,及在实践中养成幼儿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3.
幼儿早期社会性发展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奠基,面对疫情常态化了解并把握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有利于幼儿的长期健 康发展。笔者采取问卷调查法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以及周边农村地区幼儿社会性发展进行调研,发现幼儿社会性发展总体水 平良好,但城乡幼儿社会性发展存在一定差异:城市幼儿在社会认知、自我概念、内外向性、好胜心以及依恋家人这五个维度上 明显高于农村幼儿;农村幼儿在意志、同伴关系以及情绪稳定性这三个维度明显高于城市幼儿。由此得出关于儿童社会性发 展与教育的后续工作重点建议与方向:在合理利用城市地区的资源以及发掘农村地区的特点与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城乡协调发 展,共创城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新生态。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大班幼儿情绪能力、社会性发展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某省区幼儿园大班中抽取928名幼儿,采用家长评价的方法完成量表施测。研究发现:大班幼儿情绪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水平良好;在尊重他人、行为规范、归属感维度和社会性发展总分上性别差异显著,情绪能力上性别差异不显著;抚养方式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但不会影响其情绪能力发展。幼儿的情绪能力可以正向预测其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分享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帮助幼儿更快地适应社会集体环境。本研究以幼儿园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法、访谈法探讨大班幼儿的分享行为的现状,结果发现大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过程多发生于区域自由活动当中;分享内容主要是事物和情感;分享动机多来源于内部动机;幼儿分享频率较低,且男女存在差异;分享多发生于关系亲密的同伴之间,但分享对象多呈现无明显的反馈。据此提出相关建议,为幼儿教师解决大班幼儿分享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能力。学习人际交往的知识 ,培养人际交往的技能 ,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人际交往的知识主要包括人际交往心理学知识和社交礼仪知识 ,培养人际交往的技能主要通过个体咨询、团体咨询、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加强班集体建设、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7.
作为构成幼儿个体发展的三大主题之一的社会性发展,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与价值、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等方面进行梳理,其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研究主要集中于家庭、幼儿园和同伴三个方面。发现已有研究尚存在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8.
笔者采用调查问卷法,对815名3-6岁幼儿家长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家庭教育经济投入及时间投入情况,幼儿社会性情 况及在年龄、性别上的差异,并进一步考察了家庭教育时间投入、经济投入与幼儿社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3-6岁幼儿 社会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显著差异,随着年龄增大,幼儿社会性水平提高,且幼儿社会性在4岁左右发展最快;幼儿社会性 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积极社会行为、自我意识、群体规范维度中,女孩得分显著高于男孩,在情绪调节维度中性别差 异不显著;家庭教育时间投入、家庭教育经济投入与幼儿社会性发展呈显著正相关;家庭教育时间投入对幼儿积极社会行为、 自我意识、群体规范均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对情绪调节没有预测作用;家庭教育经济投入对幼儿积极社会行为、情绪调节、自我 意识、群体规范均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幼儿同伴冲突是幼儿交往中的一种社会互动形式.同伴冲突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同伴冲突教育的重点应立足于帮助幼儿发展积极解决冲突的能力,有针对性的社会技能训练和学习解决冲突的多种方法可切实提高幼儿化解冲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出发,提出了幼儿社会性发展应遵循“知情意行”的整体理念,阐释了体育活动对幼儿社会认知、情绪情感、个性养成和社会交往的影响,探讨了“体育活动对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这一主题时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拓展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基本思路,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提供了崭新视野。  相似文献   

11.
社会建设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导向,从社会建设的和谐理念出发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必须高度重视发挥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学会和掌握用社会工作理念和专业方法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吸引大量的社会工作人才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社会工作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再论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有其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 ,即阶层结构类型一般会从金字塔型走向橄榄球型 ,阶层分化依据一般会由无形资产转向有形资产 ,阶层分化过程一般会从分化型分化走向整合型分化。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也有其一般性与特殊性 ,即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既遵循其一般规律又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社会和谐是当代中国在从旧式现代性转向新型现代性的过程中凸显出来、迫切需要解决的时 代性课题。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和体制改革导致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革,而社会结构的状况又直接体现了社会 关系的状况,构成社会稳定、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构 建合理的社会结构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社会和谐源于社会结构,特别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协调和整合;另 一方面,社会更加和谐目标的实现,又会进一步促进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形成,二者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和正常运行的基本原则之一。社会保障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它确保机会公平 ,保证起点公平 ,维护过程公平 ,缩小结果的不公平。为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 ,有必要从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 ,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 ,理顺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非身份化是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征之一,非身份化具体表现为户籍身份、编制身份和单位身份的非身份化。户籍身份的非身份化正在经历从外围到核心、从操作层面到制度层面的发展过程;编制身份的非身份化在外延和内涵两个层面同时推进;单位身份的非身份化既根源于或表现为单位自身的变化,又根源于或表现为单位与个人关系的变化。非行政化是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又一特征,非行政化是指行政级别在阶层分化中的轴心地位出现了非轴心化的迹象或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体制内改革和体制外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理想.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其助人自助,维护人的尊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内涵,所体现的是一种和谐价值观.社会工作者广泛、深入地推进社会服务,有利于营造人人参与、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关系.社会工作组织在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作用,维护了政府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具有科学化、人性化、柔性化的特征,有助于避免或化解许多社会矛盾,形成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和谐人际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的视野里,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结构理论是紧密连在一起的。社会发展的深刻阐释,正是得益于社会结构的科学分析。马克思研究东西方社会发展,特别注重其结构性考察。正是通过对东西方社会结构及其原因的比较分析,马克思不仅深化了对社会发展的原有认识,而且形成了对东西方社会发展差异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由于社会结构是由人的活动关系造成的,因而要加快社会发展,就必须在人的活动关系和活动方式上实现新的调整与转换。首先是经济形式的合理选择,即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处理好两个结构性问题:一是商业化与市场化,二是商品经济结构的常态与病态。其次是交往形式的持续扩大,即增强社会结构的开放程度,合理应对全球化。  相似文献   

18.
实现社会公正,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生活理想,也是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设定的发展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公正的缺失,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本文从社会公正缺失入手,结合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列举相应的措施,论述如何坚持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费孝通的《社会自理开篇》谈起,认为社会知觉可以协调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治理迈向社会自理的关键。重点从知觉社会学的角度阐释了作为人心中的一点"灵明"——社会知觉的概念,并把它分为关于"我之所以为我"、关于"我与他者的联系与区别"、关于"何谓社会和社会何在"、关于"社会何以可能"等五类知觉。同时认为,社会治理困局中遇到的社会知觉偏差主要包括自我偏误、人际区隔、刻板印象、归因谬误、认同偏差、群氓效应和知觉从众、自理失灵。最后,建构了一个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再到社会自理,从市民社会到公民社会再到知觉社会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多元共生、开放、回应与同构的趋势中,中国社会转型与西方社会转型因社会主义制度因素的嵌入而具有非同源性,但中国因工业化、现代化的使然,仍引发了社会结构的重构和具有现代性特质的社会分化开始,并凸显出我国传统的政府与社会高度合一管制模式的内生性冲突。因而在社会转型情境中建设和谐社会,不仅需要重设动力机制、社会机制,而且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制度安排还需要建立一套不断完善的社会机制链才能持续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促进与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