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学前儿童STEM教育是由儿童、环境、教师等构建的科学素养取向、儿童本位取向和实践取向的全方位、立体化整合系统。整合作为学前儿童STEM教育的本质属性在构成要素上呈现为以知识概念融通为核心基础,以情境因应为外驱力,以儿童的学习思维为内驱力,以学习共同体的交往实践为助推力,在理念上凸显批判性和假设性的知识观,实践性和交往性的学习观,开放性和生成性的教学观以及真实性与虚拟性的情境观。学前儿童STEM教育的本土化应在分析共性教育要素的基础上应扎根历史文化,从价值重塑,本体重构和认知重建三个维度进行转化。  相似文献   

2.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是提高供给质量。如何获取高质量教育内容是园所机构STEM教育实践的关键挑战之一。本研究从STEM教育实质与学前STEM教育内容定位出发,提出学前STEM教育内容获取的主要源泉是:“幼儿真实问题”、“微真实问题”与“前沿真实问题”;进一步提出高质量内容的精选策略,如选择现象典型、蕴含核心科技工程问题、可实现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具有趣味性且适宜的真实问题。掌握高质量内容的活水源头与精选之要,为学前STEM教育优质课程内容资源建设与学前STEM教育核心目标有效达成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基于STEM教育理念,根据《学前心理学》课程的目标和学科特点,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对象,借鉴6E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即吸引/引入、探究、解释、工程设计、迁移/拓展、评价等六个阶段,针对《学前心理学》教与学的过程将学生与教师在每个阶段的任务具体化,有效地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有效地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培养创新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媒介素养是指社会公众认知媒介、参与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是身处在数字时代的人们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学前儿童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国当前的学前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存在教育的承担主体模糊、媒介教育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解失当、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偏失等问题。笔者针对上述问题,从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学前教育是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的开端,学前教育的发展质量与层次直接关系着亿万幼儿的成长与成才,与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关系着祖国与民族的明天。为了调查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及满意度,采用自编学前儿童家长教育需求及教育需求满意度问卷,对随机整群抽取的四所幼儿园的195名幼儿家长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首先,学前儿童家长教育需求总均分为4.200,学前儿童家长教育需求满意度总均分为4.306。其次,小中大班儿童家长教育需求与教育需求满意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最后,幼儿班级、便利性服务需求、教师职责需求均进入回归方程,对学前儿童家长教育需求满意度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第一,学前儿童家长教育需求及满意度所得均分较高,处于中上水平;第二,学前儿童家长教育需求越高,其教育需求满意度越高;第三,家长满意度受到幼儿班级、便利性服务需求和教师职责需求因子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6.
关于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的定义有很多种,其中不乏许多误解,例如,把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片面地理解为角色扮演、表演游戏等。研究者通过实际观察,发现教师在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中扮演“无微不至”的导演、“不懂孩子”的编剧、“颠三倒四”的演员等这样一些错位角色,根据这些错位角色分析总结出在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扮演掌控全局的“导演”、接地气的 “编剧”、多角色的 “演员”这些角色。为了使这些错位表现减少、应然表现增多,研究者总结出在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做一位明智的引导者、勇敢的探险者、谦虚的学习者,不断完善自己,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在学前教育戏剧教育活动中真正做到率真天性的解放、心灵智慧的启迪,真正体会到自由和快乐。  相似文献   

7.
运用质性研究法对K市26名参与STEM活动的幼儿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借助NVIVO软件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分析,结果表明:教师们普遍认为STEM教育对幼儿思维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颇为重要,愿意开展STEM活动;在开展STEM教育时,能够以幼儿为中心;同时教师要不断拓展强化专业知识。主要存在问题:教师欠缺STEM专业知识经验;时间不充足,无法保证活动的持续性;班级人数太多,教师无暇顾及到每个幼儿;幼儿自身经验水平不足,实际效果与预期有差距。主要建议:加大对幼儿教师STEM教育的培训力度;日常教学中多为幼儿铺垫前期经验;合理优化幼儿教师日常工作;构建多元化STEM教育动态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围绕科教兴国战略的政策支撑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明确目标,通过对STEM教育内涵及其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剖析,阐述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融合STEM教育的意义。文章通过北京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探索STEM教育视域下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方法。学校融合STEM的跨学科性、交叉性、实践性和探究性,构建本硕贯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丰富本科人才培养课程模块,深化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发展本科人才培养科研启迪方式,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牵引,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我国人才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从儿童观、教育观、成才观三个方面对甘肃省某农村地区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在逐渐向科学和正确的方向转变。但是仍有一部分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存在不科学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转变和提升。对此,社会和政府要完善外部支持系统,托幼机构应加强对农村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家长自身也应主动学习提升自身素质。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使农村学前儿童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0.
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的有关研究表明,社会上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身处特定环境中的学前教育教师以及图画书、教学媒体等仍然带有较强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等性别刻板印记。为此,国家需要在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学前教育阶段的性别平等教育,制定相关的政策,建立性别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教师性别平等教育的培训网络平台,以现代性别教育理念为指导,基于对儿童生理差异的尊重,设计出适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性别教育课程,全面有效地实施性别平等教育。  相似文献   

11.
儿童身份是对儿童亦或童年的一种属性的界定,更是对儿童教育界限的一种表达。儿童身份和儿童教育之间以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确立了儿童教育的样态与价值。学校作为儿童活动的公共场域,表现出了儿童生活的“公共性”和儿童教育的“向善性”两大核心特征。学校公共生活中由于身份差距的悬殊,儿童“妥协”成为常态化问题,儿童身份式微,具体表现为儿童身体的缺失、儿童话语的缄默和儿童意识的迷失。舒缓儿童天性与公共理性、儿童意识与公共权威、儿童经验与公共知识之间的巨大张力并建立一种平衡,是实现学校公共生活中儿童身份从“占有”到“存在”这一超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美国教育部、人类与健康服务部于2016年10月联合发布的《早期教育和教育技术政策简报》中指出了学前儿童使用技术的四条指导原则:使用得当的技术可以成为儿童学习的工具;应利用技术增加所有儿童获得学习的机会;技术可用于加强家庭、学前教育机构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有效的学习取决于成人与儿童的互动或共同使用技术。指导原则的发布启示我们:应关注数字时代儿童的权利保护;加强从业人员的技术素养;加大对儿童技术使用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3.
瑞吉欧教育理念蕴含着独特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合作观,教育方案极具特色,对我国幼儿园项目式区域活动实践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结合瑞吉欧教育理念,本文对其特色教育方案进行解读,提出了基于瑞吉欧教育理念的项目式区域活动模式,即以兴趣为主的课程主题,支持与互动的教育关系,全要素整合的学习内容。以“动漫show秀晚会”为例,制定了幼儿园项目式区域活动实践方案,即按照预设弹性计划、展开区域合作、拓展深度学习三大步骤展开。  相似文献   

14.
儿童文学的价值评价讨论儿童文学“应该如何”方面的问题。论文基于新世纪以来我国儿童文学价值建设日益呈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提出儿童文学价值评价问题研究的基本理论视域,澄清当前我国儿童文学价值评价语境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评价标准建构及延展性的学科发展任务给出思考。  相似文献   

15.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生命化价值取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教育价值取向是人们在判断教育、选择教育、实施教育、评价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它决定着教育活动发展的整体走向,并成为教育目标、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实施与评价的主要依据。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生命化价值取向主要体现以儿童生命为基点,以儿童生命特质为教育教学实施的依据,并以儿童生命和谐发展为目标诉求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笔者将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方面入手,来反思传统艺术教育中的异化现象,分析和探讨其生命化价值取向的内涵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我们都能意识到幼儿艺术活动与游戏的重要性,但要将二者完美结合却是大多数幼儿教师感到非常困惑的事。以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为基础,还原人类艺术的游戏性本质,并从游戏中普遍包含的情境性、规则性和成就性三方面探讨如何将游戏与艺术完美结合,可以找到幼儿艺术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7.
幼儿园教师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应有一定的话语权,然而在实践中,教师的话语权却面临着"失语"的状态。这一现象反映的是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种不良的生态,其根本在于教师身份、角色、地位的模糊与不明确,在于行政、学术等外在的压力,也在于教师自身主体地位的欠缺与懈怠。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加快学前教育立法,落实教师言说地位;其次要进行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开发教师领导力;第三要做强自己,用专业赢得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探讨数字叙事对学前教育成效的影响,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如何帮助优化和推进这一过程,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全面回顾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数字叙事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如何渗透和影响学前教育领域。在研究设计中,采用了混合方法,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手段,通过实地观察、深度访谈和学前儿童学习数据收集等多种方式进行数据获取,并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计算机科学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叙事在学前教育中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能有效提升儿童的学习成效,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则能进一步优化数字叙事的创作和教学效果。总之,本研究深度揭示了数字叙事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优化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价值。  相似文献   

19.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在不断地社会交往中得以实现的,在纷繁的社会大环境中,不同的职业角色组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单元,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加以熟悉和了解,其最初的职业意识来源于对父母职业的认知,渐渐地他们从游戏体验中尤其是通过职业角色的体验,对不同角色进行扮演,萌发自我对职业的意识,习得一定的交往技能,其社会性得以不断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