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万历三十四年(1606)沈氏尚白斋所刻《考槃余事》四卷,署名明代文学家屠隆,后世学者多认同为屠氏著作而加以引证研究,然书中条目所论对象大多已经重见于前人之作。诸多证据表明,该书作者并非屠隆:其一,是书广泛截取旧作,巧加连缀,造为新编,乃有意作伪;其二,《考槃余事》行文风格与屠隆之文绝然不类;其三,屠隆缺少收藏赏鉴之条件与趣尚。藉此,可判定《考槃余事》应是伪托无疑,后之研究屠隆作品艺术以及思想观念,当谨言慎行而不可笃定为权威凭据。  相似文献   

2.
《京兆试慎所好赋》作者《全唐文》题为刘知几.洪业从该赋在《文苑英华》的“失次”、“阙名”,赋自身的“气味”及刘知几参与府试的地点,试赋的题目、题型、“韵脚”七个方面对作者提出质疑.然从《文苑英华》的编选体例、刘知几的生活和求学经历、京兆府试的命题特点及作答文风等方面可证《全唐文》所题为实.  相似文献   

3.
《甘泽谣》是晚唐袁郊所撰的传奇小说集,乃唐人小说上乘之作。然而,关于作者和版本流传问题,一直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在细致考察历代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力求深入探析,理清脉络,为今后《甘泽谣》之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论语》不是纯粹的由一人或者一个团体编定完成,不管是孔门弟子,如仲弓子夏子游,还是孔门再传弟子,如曾子或有子的门人,抑或是子思,实际上《论语》是层累地造成的。这并不是说,《论语》完全由散乱的语录在不同时代结集起来,而是由主体文本与附属文本组成的。这个主体文本就是仲弓子夏子游子张子贡有子等人在孔子逝后,召集众弟子完成的;而附属文本则是曾子门人记录的曾子语录以及其他孔门弟子语录。  相似文献   

5.
作品是特定时代的作者生活、思想、情感的结晶。本文循此思路,对《山海经》文本中所特有的原始宗教、神话、语言、文字以及内含逻辑进行深度解剖,再现了该书作者融于作品中的生活轨迹、情感和思想,并以此为依托,辅之以翔实的史料,抽丝剥茧,由图腾而东夷,由东夷而伯益,由伯益而帝鸿……最终确定了《山海经》的作者。  相似文献   

6.
刘勰的《文心雕龙》鲜明地体现出中国文人的一种自觉的“作者意识”。文章从考索“作者”的原义入手,分析了《文心雕龙》作者意识产生的思想渊源和理论价值,论述了这种“作者意识”所代表的传统的群体意识和独立的主体意识而包含的二重性,探讨了其中具有的人生作者意识、人文作者意识和人格作者意识等多层次内涵。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的作者非李开先或贾三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李开先和贾三近的祖辈、父辈中,有多人的名字与《金瓶梅》中地位卑贱的人物或反面人物的名字用字相同或音同,如果《金瓶梅》的作者真是李开先或贾三近,在避讳甚严的古代,他们是不可能那样做的;再加上《金瓶梅》的作者对泰山周围的地理形势很不熟悉等证据。由此,笔者推断,《金瓶梅》的作者不可能是李开先或贾三近。  相似文献   

8.
《诗品》“纤秾”包含“纤”、“秾”两端,但《纤秾》一品行文并未明确这两端的意义。杨廷芝《二十四诗品浅解》、无名氏《唐司空图诗品详注》对“纤秾”的解释并不到位,而日本学者太田兵三郎则注意到了“纤”、“秾”的分别。  相似文献   

9.
明编《虞初志》卷四《崔少玄传》,署“唐王建”撰。本传系抄录《太平广记》卷六七《女仙二》而成。由于《广记》未题作者姓名,又由于明人编纂书籍时有妄立篇目、乱题撰人的作风,因而《崔少玄传》所署作者名氏就不为世人所信。本文根据本传奇中透露出的一些信息,通过广泛参证有关文献材料,证明王建确是《崔少玄传》的作者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新颖而翔实的史料,从《正字通》一书作者的籍贯、生平、治学方向、版本互异、售版始末,以及该书的编排体例、凡例、正文内容与明代梅膺祚《字汇》的关系诸方面,考证了《正字通》作者的真伪。  相似文献   

11.
弹词<天雨花>的思想内容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但也存在严重的政治问题.作者站在大官僚地主阶级的立场歪曲历史和打击农民起义,作者编织了许多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发泄对农民起义,特别是对农民领袖张献忠、李自成、王好贤的仇恨,以此表达其强烈的政治观点.  相似文献   

12.
清代作家陶贞怀在其创作的《天雨花》中塑造了大量婢妾形象。对这些婢妾作者始终持有一种摇摆不定的态度,一方面对她们违背封建纲常的行为进行大肆批判,一方面在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对她们所经历的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作者对待这些婢妾的矛盾态度,可以作出两种解读:一种是阶级立场使然,作者对下层女性的悲惨遭遇无法感同身受;另一种解读是通过对婢妾深重灾难的客观直白描写,以期引起社会对下层女性命运的关注。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3.
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以及许多中短篇小说被译成西方多种语言,在国外产生了良好反响,获得了高度评价。余华对中国社会变迁的生动描绘,对普遍人性的深入剖析,以及其简洁的语言、得力的翻译,是他在西方受欢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余华作为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历年来评论界对其的研究一直呈稳定攀升的态势,2006、2007年则达到了一个高潮。其间的关键原因在于《兄弟》的出版问世。2005年,《兄弟》(上)引爆了学界的骚动,2006年的《兄弟》(下)更是一枚重磅,激浪千层,而学术界所渐现的“褒”、“抑”两种观念和态度的对立,也使余华及其《兄弟》陷入较为尴尬的境遇,在经历了“重创”与“荣誉”前所未有的冲撞,更显现了一种纷扰与暧昧的状态。本文旨在将2007年度余华的研究进行理性的梳理、分析、阐释,并着重从《兄弟》研究、比较视野中的余华作品研究及余华前期作品研究三部分入手加以述评,以期能够客观详实地展现2007年余华研究状况.同时也希冀能为学界的余华研究提供有效的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年胡怀琛发表的《海天诗话》以中国传统诗话的形式对中外诗歌比较进行探索,开创了中国诗话与外国特别是西方诗学对话的途径,是中国比较诗学最早的作品之一.这部论著既有中国传统诗话的独特方法与视域,也通过对欧美诗的点评阐释而形成与西方诗学原理和基本观念的对照,对研究中国比较诗学的起源与历史有着重要价值.无可讳言,《海天诗话》也存在点评方式失之于简约、较少形而上学层面的理论阐释、对西方诗学观念的理解并不明晰等缺陷.而正确评价其历史贡献与价值有利于理解中国比较诗学初期特性.  相似文献   

16.
魏晋时代玄风炽盛,虽然《世说新语》涉及张华条目记录的言行思想体现了作者“性好老庄”的主观倾向,但是张华并不热衷组织清谈或以名士高自标置。结合《晋书》以及文学作品对比分析《世说新语》相关条目,具体指向存在的矛盾,尤其《品藻》第8条记载刘令言始入洛评价“张茂先(华)我所不解”之处,可以发现,张华人格理想应是西晋著名作家和玄儒并蓄的入世名士。相较于袁宏《名士传》记载中朝名士群体结合名教与自然的入世人生态度,张华是当时能够比较好地会通儒学、玄理于政治生活实践的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7.
当代众多作家中,余华是极具个性的一个,也是在创作上极富才情的一个,其作品亦备受评论家关注。2009年余华研究论文篇数近百,比历年都多,无论是对叙事、语言还是作品意蕴都有深入解读。文本研究方面,《兄弟》依然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颇有意味的是,前两年达炽热状态的《兄弟》研读今年在国内渐趋冷却,只剩喧哗后的余响,而在国外却方兴未艾。另外,很多评论家似乎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余华的创作风格及"转型",从不同角度挖掘其风格成型原因及"转型"程度深浅。本文以此为据点,对2009年的余华研究作出综述性解读,力图为众多余华关注者和评论家客观地展示出该年的余华研读现状。  相似文献   

18.
余华带给我们什么——简析余华的“文革“叙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作品中的文革叙事几乎成为一种写作定式。这不仅包括典型的"文革"小说、正面描写"文革"场面的作品,也包括将"文革"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加以描述的作品。他从各个角度,以不同人的视角,写下自己关于"文革"的并不清晰的记忆,执着地将苦痛的东西撕裂给人看。余华叙写"文革",揭露了"文革"中暴力的深层机制和暴力的无意识根源,提醒中国人要反思而不是遗忘。  相似文献   

19.
《金鳌新话》在素材、构思等方面承袭《剪灯余话》的痕迹非常明显,某些篇章对《剪灯余话》的模仿程度远远超出了对《剪灯新话》的模仿。金时习不满于《剪灯余话》的过度理性化倾向而表现出向《剪灯新话》的回归,同时又直接与《剪灯余话》对话,表现了截然不同的主题,某些篇章可视为《剪灯余话》的翻案之作。由于作者国别不同,《金鳌新话》存在对《剪灯余话》的误读,但《金鳌新话》的民族内涵则为李昌祺所不可企及。正确解读《金鳌新话》离不开《剪灯余话》。  相似文献   

20.
余华以知识分子的言说以及对存在和人类的关怀而享誉多国,余华研究也一直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占一席高地。前两年因《兄弟》的出版及多位重量级批评家的入席,余华研究大有一统六和之势。2008年是批评家纷纷退席的一年,盛极难再继本身就是自然之理,但花落水流红,水里流着的花瓣到底还是花瓣,不是虚无。08年余华研究界终究还是多少取得了一些成果,展示了文坛新气象。本文旨在将2008年度的余华研究进行理性的梳理、分析、阐释,并着重从余华作品解读、叙事研究、批评之批评等部分入手加以述评,以期能够客观详实地展现2008年余华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