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民族迁徙是解读我国民族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中国少数民族的迁徙,不仅是认识和解读我国各民族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认识和解读我国多民族格局形成、发展以及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少数民族通过东西和南北向的迁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得到了广泛而密切的交流。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战争和民族政策的变化促进了民族的迁徙。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迁徙使有关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促进了有关各民族族体的交融和整合,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涵化”;少数民族内迁对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创建了多种适合于少数民族的政权组织 ,民族政权发展生产 ,开发边疆 ,促进科技文化发展及在作战方式上对骑兵的推广 ,不仅为民族政权生存的内部稳定和向外发展提供了条件 ,也为全国统一和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少数民族政权沟通中西交通、连接丝绸之路 ,对东西方贸易和当时的社会发展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分裂中国蒙回民族、国民党奉行民族压迫政策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环境下,中国共产党组建了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少数民族问题研究室、西北局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延安民族学院、西北局少数民族研究室等大批的民族研究机构。这些机构的研究为中国共产党认识少数民族,制定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团结,发展民族史学,培养民族干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对主体哲学的批判赋予了语言历史与社会的向度.而民族作为历史现象和具体社会关系的一种存在,离不开语言对其形成和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语言是民族的根本性特征之一,这一基本观点对中国民族语言观的形成、发展以及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工作多年来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语言观在中国的灵活运用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纪录片一大类型,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获得了迅速发展,它既再现了少数民族地区风土人情、多彩文化和重大历史事件,又记录了少数民族普通人日常生活、生存状态和社会变迁,对中国纪录片艺术进步以及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作出了贡献。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承载着少数民族和中国国家形象,它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文化认同、民族国家认同和现代化建设。针对当前历史语境和传播技术条件,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可以从传播渠道、国际交流、政府扶持、摄制队伍建设等方面寻求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无疑是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这既表现在作者将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提出,而最终又超越现代性理论自身的局囿所获得的新知识视野;也表现在作者对少数民族文学无论是创作、研究还是学科发展,包括其中存在的问题的把握和洞察,更表现在作者从思想史和学术史交叉点上对少数民族文学历史、现状和未来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反思和建构。将"少数民族文学"与"现代中国"相关联,不仅仅表现了一个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者的职业意识,而且体现了一个当代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国家使命。  相似文献   

7.
蜀身毒道、麝香之路与丝绸之路,都是古代中国西部民族与世界民族交流的古道。在这些古道的一端是具有适合香料产生的湿热、高寒自然环境的中国西部地区,历史上,这些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元,且瘟疫、瘴气等自然灾害多发,并关系国家疆域的安危;在这些古道的另一端,是同样适合香料、香药生产的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等异域国度的世界各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香文化在丝绸之路等古道上,与世界各个民族传统文化交融并生、和合共存。一直以来,香料、香药是丝绸之路等东西方交流古道上朝贡、商贸等活动中的重要物品,香被广泛的应用于古代中国的世俗生活和神圣世界,在民族传统文化交往、医疗卫生及文化精神生活等方面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香文化成为实现边疆社会稳定发展、维系丝绸之路等东西方民族交往古道兴衰的重要文化纽带。借助香及香文化,古代中国各民族与异域世界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交流、借鉴、融合创新、和合共存。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民族交流古道上丰富多元的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构成。汉唐以来,香文化深刻的影响着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构建。挖掘、整理香文化是共享丝绸之路精神、把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之宗教文化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8.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对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的思想扬弃。在少数民族较多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规律的体现。它的正确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都居住在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脆弱、经济落后的地区,过去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但也由于严重脱离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破坏。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以及《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屏障"的思想,研究如何依据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在保障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对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的扬弃.在少数民族较多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规律的体现.它的正确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贝叶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从云南经东南亚邻国到印度及欧洲罗马,有一条被称作"南方丝绸之路"的通道,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作用。从民族分布状况来看,还早在二千多年前,壮傣民族的先民就频繁地活动或定居在云南大部及东南亚邻国的泰、越、缅、老等地,而这一地区正是"南方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地带,深受该民族历史上创造的"贝叶文化"的深远影响。当今,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地理环境,加强与东南亚邻国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交往,促进我省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70年发展实践最为关键的主线就是国家一直以来的大力扶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族关系建构、民族政策演进、民族经济实践、区域经济政策,以及40年民族经济学学科建设为中国特色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提供了有效路径。结合民族八省区为代表的经济发展实践成效,总结出中国特色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本土经验,具体包括: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全面小康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的政策工具、"一带一路"的外在动力、绿色发展的内生潜力。这份经验总结揭示了中国模式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运行机理和理论支撑,体现了中国特色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源于胡商组成商队进行的长途贩运,其性质属于一种转运贸易.商人们在丝路沿线建立商业据点,在经商的同时,也传播着文化.利用考古与文献材料,对往来于丝绸之路上商队主要参与者的民族成分、规模、沿途的境况,僧侣与商人同行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揭示古代丝绸之路胡商的商业活动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中阿贸易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一方面,从唐代中后期开始,海上丝路逐渐取代陆上丝路成为中阿贸易的主通道,加速了唐以后中阿海路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中阿海路贸易物品种类明显增多,贸易航线更为明确,贸易互补性进一步加强。对唐代中阿海路贸易交通线、中阿海路贸易香料种类及香料贸易互补性等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唐代中外贸易史和中阿关系史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5.
猎犬是古代狩猎活动中的重要工具,在人类狩猎史尤其是文化交流史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汉文、希腊文、波斯文、察合台文、阿拉伯文传世文献以及相关的考古出土资料中曾出现过不同品种的猎犬。其中,灵缇作为丝绸之路上各地皇室贵族最喜爱的猎犬之一,从埃及到中国、从非洲到亚洲的东传过程反映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地之间的交流状况,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研究提供了重要案例。其次,目前所发现的画像石、壁画、金银器、绘画等资料展示了灵缇在中国古代皇室贵族狩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以灵缇为代表的猎犬入贡中原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强盛与繁荣,也揭示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内容的丰富性与广泛性。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是饮食文化交流之路。汉唐时期西域饮食文化交流具体体现在西域各民族饮食文化间的交融、西域与中原饮食文化的互动及西域与中亚、南亚等地饮食文化间的交流。探析汉唐时期西域饮食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史、社会生活史乃至经济史的研究,并能促进对西域多元文化的认识,使我们更为立体地认识和理解丝绸之路文化,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7.
蚕丝业是中国最古老的产业之一,在我国已经有5500多年的历史.丝绸贸易也开始于3000年前,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同其他国家进行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为世界文明做出重要贡献.到了近现代,丝绸更成为传统的出口创汇商品,出口至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但由于古道赖以存在的必要传播商品丝绸不是生活必须品,丝绸之路时有中断。伊斯兰教的东渐,使丝绸之路有一个大的中断。随着恃茶习俗在丝绸之路上的形成,茶马互市在丝绸之路上出现,丝绸之路得以复兴。唐宋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必要传播商品由丝绸转换成茶,丝绸之路开始向茶马古道转型。  相似文献   

19.
论科学技术对唐代中阿海路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阿贸易发展史上,唐代是一个关键时期。在唐代之前,中阿贸易主要通过陆上丝路进行,从唐代中后期开始,海上丝路逐渐取代陆上丝路,成为中阿贸易的主要通道。唐代中阿海路贸易的快速发展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技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本文从天文定位、地文导航、利用信风、造船技术等方面,探讨了科技因素对唐代中阿海路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口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建国50多年来,东北少数民族人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其发展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区域不平衡性和民族差异性等特征。研究东北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对巩固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东北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