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家自然美学可分为两种内在构架不同的文论形态:无心自然文论与率性自然文论。这两大文论形态在表层的入思方式上有所不同:一个是在自然之美与审美心理的二元预设模式中申诉其文论理念;一个是在自然之性与文明桎梏的二元预设模式中切入其文论问题。然而统而观之,两者的终极思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在本心与自然同化、本性与外物对立的思维模式中思考美学问题的,都将自然运化、不受束缚、率性抒写、不假雕琢当作至高的美学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
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态美学是近年来国内美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一讨论为重新认识自然美提供了理论助力,甚至长期困扰中西美学史的“自然美的难题”也会因此得到解决。但是,生态能否成为美学问题却是极易引人质疑的,因为生态美不能代替自然美,它缺乏自然美这一范畴在现象与本质之间进退自如的特点。目前国内讨论生态美学的意义不在于创建了一门新的学科,而在于可借此深化对自然美的认识,在于为重构一种新自然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这种新自然美学的“新”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然美的范围得到拓展:生态、景观、环境共同构成了自然美研究的整体轮廓;(2)自然美的本质被重新界定:现代生态学的有机自然观为自然美提供了自我完成的审美本质;(3)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被重新确立:单向度的“人审自然”让位给人与自然对象的互动和互赏。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的美学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5 0— 70年代为第一个时期 ,机械单一和政治性色彩是它的特点 ;80年代— 90年代中期是美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 ,内容庞大而显得杂乱是它的特点 ;90年代中期以来是第三个时期 ,更精密的学科化是这一时期的特点。从三大美学教材 ,即王朝闻先生的《美学概论》、叶朗先生的《现代美学体系》和朱立元先生的《美学》中完全可以看出新中国美学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西方美学史大体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公元前6世纪-公元17世纪),这是西方美学的古代自然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古希腊以来的“艺术摹仿自然论”为主旋律,以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是自然的镜子说”为变奏曲,突出艺术的客体性。第二阶段是从启蒙主义到德国古典美学(公元18世纪-19世纪中叶),这是西方美学的近代认识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经认识论观点改造过的“模仿论”和“镜子说”为主旋律,以“艺术的表现论”为变奏曲,高扬艺术的主体性。第三阶段是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美学到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19世纪中叶-20世纪末),这是西方美学的现代和后现代人类(社会)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是一曲曲无主题变奏曲,形形色色的观点交混回响,新曲层出不穷,怪腔怪调甚嚣尘上。尽管如此,这三个阶段如同历时演进的三部曲,其间的种种声音都或多或少、或隐或显与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的某种精神因素、人类的语言相联系。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的美学重建中出现了一种超越康德的"审美学"回到鲍姆嘉滕的"感性学"的倾向。但对于一种更具有整合性、普遍性的新时代中国美学基本理论的重建来说,无论是康德意义上的"审美学",还是鲍姆嘉滕意义上的"感性学"都是需要反思的。鲍姆嘉滕"感性学"的主体性原则导致对自然审美的忽视;"感性学"的感性认识能力对身体及"非完善感性认识"的排除,又使其无法很好地解释身体审美和当代艺术审美活动;"感性学"作为主要依据诗歌艺术建立起来的"自由艺术审美模式"也限制了它对自然审美活动的解释力。对感性学、审美学反思的目的,不是要完全离开"感性学",而是为了促进一种新时代的更具整合性、能更好地解释当下所有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的"新审美学"的重塑。  相似文献   

6.
自然美作为美学上的难题,一直在不断地被阐释与定义,将其放在中国美学语境中进行历时性的梳理,总结自然美的内涵义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在生态文明建设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然美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其显隐程度在各个时期存在着差异。中国现代美学将自然美限定在“美的本质”这一问题之下,从而自然美陷入“失语”的困境。以生态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生态美学重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自然美走向自我涌现的“澄明”之路。从“自然人化”到“生态系统整体性”,自然美的含义在生态美学语境之中不断延伸。  相似文献   

7.
今天美学面临着许多问题,但同时也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美学是对人而言的,美的历史是人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产生的。美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学科。美学决不应是一种抽象的、逻辑的、公式化的东西,而应是一种生动的、愉悦的东西,它应该紧紧地跟随着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8.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西方美学史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谱写了艺术本质的三部曲:第一部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公元前6世纪-公元17世纪),这是西方美学的古代自然本体论美学时期,这时的艺术本质理论是以古希腊以来的“艺术摹仿自然论”为主旋律,以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是自然的镜子说”为变奏曲,突出艺术的客体性。第二部是从启蒙主义到德国古典美学(公元18世纪-19世纪中叶),这是西方美学的近代认识论美学时期,这时的艺术本质理论是以认识论的观点改造过的“模仿论”和“镜子说”为主旋律,以“艺术的表现论”为变奏曲,高扬艺术的主体性。第三部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美学同时开始到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19世纪中叶-20世纪末),这是西方美学的现代和后现代人类(社会)本体论美学时期,这时的艺术本质理论是一曲曲无主题变奏曲,形形色色的观点的艺术本质论交混回响,新曲层出不穷,怪腔怪调甚嚣尘上。尽管如此,这第三部曲的种种声音都或多或少、或隐或显与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的某种精神因素、人类的语言相联系。  相似文献   

9.
环境美学研究已经明显地扩展了审美理论。环境具有交融性、包容性、动态性等特征,它促使我们采取一种比体验艺术时更直接、更有力的欣赏体验方式。这种新观念既对艺术欣赏提出了挑战,也对审美理论提出了挑战,促使我们重新反思传统美学中的审美静观说与审美无功利概念。环境美学能够作为一座桥梁,将审美欣赏的传统形式与其他领域的审美价值密切联系在一起。如果自然美学、环境美学和艺术美学能结合在相同的理论框架中,那么我们就必须发展一个充分开放的结构,既尊重三者各自独特特征,又适应各个领域,从而重新改造美学学科。在对审美欣赏的尊重中,我们能够尊重地球及其所有栖居者,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因而走到了一起,美学与伦理学也因此而达到了根本契合。  相似文献   

10.
理解中国美学的诸多面向,必须具备综合认知的思想方法与立场,只有这样,才能返本开新,真正对中国美学的传统形成综合的整体的观照。在现代中国美学的传统与创新认识中,我们发现,中国美学传统可以从生活传统、自然传统、艺术传统与思想传统四个面向进行认识。同时,根据康德的美学分析方法,我们可以从量、质、关系与模态四个方面作更进一步的具体规定。这种综合探索意识,必将给现代中国美学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艺术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是一个部门美学。本文简要探讨了艺术美学的十个方面,这些方面既可相互独立,又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自然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的一个难题和基本问题。人化自然作为当前国内学术界阐释自然美的主导视角,在认识和伦理的层面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消解需要引入海德格尔的存在学说。在海氏学说的视野下,自然美是自然的一种本真现象,其本质是自然向艺术的自行生成,其在哲学实质则是自然向人文的自行生成。自然向人文的自行生成提供了一个探讨自然美的新维度,这个维度不但成功地解决了美学的自然美难题,启示出一种更高境界的人本主义实践哲学,而且为当代美学研究带来基础观念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美学是室内生活中的重要因素,设计师的美学修养将直接影响室内设计作品的好坏,而传统的美学影响、色彩美学、形式美学、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都将影响室内设计作品,设计师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考量会使得室内设计作品有不同的效果,将积极影响室内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美学作为我国美学领域中一种新的理论形态与生长点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从生态美学的角度阐释中国古代神话也成为神话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作为一部以神话为主流且包罗宏富的多学科古籍,<山海经>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审美理念,其天人合一、生生不息、敬畏自然、合理利用资源的生态观念,以及对生态家园的终极追求契合了当今生态美学中的某些观点,展示了原始人类的生态智慧,同时对当今生态理论建设也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泰戈尔是自然美的热情讴歌者,被誉为是大自然的情人和诗人。他认为自然是全美的,自然与美是同一的。自然之美体现为一种和谐之美,自然的和谐表现为一种包含矛盾、对立、多元的宇宙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和谐。这种和谐的原因是一种坚定不移的时刻存在着的神秘的力量。自然美是现实美与超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道”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同时也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国美学中,并成为各种艺术描述和解释的基本术语和逻辑起点。在美学中,“道”的主要意义有三层,即艺术的存在依据、艺术的创造法则和艺术的审美境界。而艺术本身,则相应地被视为“道”的显现。  相似文献   

17.
在知识和艺术都发生重大变革的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根据自己的艺术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艺术理论和美学观点。在笔记手稿中,他多次对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探讨,这不仅突破了中世纪神学框架下的艺术理论,重新发扬了古典时期艺术模仿自然的理论,更将艺术提升至科学和哲学的高度,提出艺术改进完善自然以及艺术对自然进行审美超越多层内涵,这对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之后的艺术创作和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中西美学在艺术的虚实问题上看法不同,中国美学推崇虚,西方美学推崇实。柏拉图和文艺复兴的大师们对艺术褒贬不同,但他们所依据的原则一样,艺术因为虚而受到谴责,因为实而受到褒扬。中国美学推崇艺术不是因为艺术之实,而是因为艺术之虚,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将现实世界虚灵化为精神世界。20世纪西方美学家看到了虚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虚与中国美学所推崇的虚非常不同。前者是一种解释和知识形式,后者是一种觉解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新美学氛围中的中国艺术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中注重虚实相生的艺术精神;认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哲学思想使之反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指出在当代新美学的语境之下,中国传统美学理应得以发扬光大,不断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