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有创意的儿童哲学探索方式,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实践的青睐。为超越“儿童”与“哲学”的二元对立,儿童哲学经历了从强调哲学性的“教哲学”,到复归儿童性的“有哲学”,再到强调实践性的“做哲学”的迭代发展。儿童哲学与教育戏剧在“做哲学”中实现了价值诉求、理论基础和实践样态的整体性耦合。在教育戏剧中,儿童通过隐喻嵌入的“对话”穿梭于“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通过身体嵌入的“游戏”穿梭于“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最终打开儿童“爱智慧”的哲学世界。  相似文献   

2.
儿童的哲学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哲学思维具有原始性,所以儿童具有原始的哲学思维。它始于儿童的好奇心,其思考内容主要是事物的起源、天地的形状以及事物的最简单的变化和关系。儿童哲学思维具有直观性和思辨性,比较容易产生原始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3.
随着儿童哲学在幼儿园的深入推广,其与幼儿园中常用教学策略的结合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儿童哲学传统中单纯强调“对话”的“探究团体”面临着难以持续吸引幼儿参与、忽视幼儿的情感及忽视幼儿除口头语言之外的多种表征等问题。因此,为解决儿童哲学在幼儿园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笔者结合幼儿园教师在实践中常用到的戏剧教学策略,将教育戏剧引入儿童哲学中,通过论述教育戏剧与儿童哲学在理论基础、教学法属性(目标、内容、教师与幼儿的角色)方面的天然联结,及教育戏剧融入儿童哲学的五方面意义:扩展幼儿表现自我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儿童哲学活动的规则、为参与者营造安全的氛围、更好地处理讨论中出现的突发情况、实现从“认知”到“实践”的转变,进而提出教育戏剧融入儿童哲学的两条路径:“肢体与声音的表达”在儿童哲学中的应用及“戏剧策略”在儿童哲学中的应用,最后阐述了教育戏剧在儿童哲学中应用的局限与展望。  相似文献   

4.
3-6岁儿童人格品质的发展对于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尝试以微型戏剧游戏为载体,通过确立人格特质培育目标,创编有人格陶冶意义的戏剧故事,遵循重视情境导入、引导感受音乐、互动创编故事、组织戏剧表演和反思提升的五步骤活动流程,以及营造故事情境、优化游戏环节、树立典型榜样、巧设两难情境、发挥正向激励、践行人格行为六类实施策略来帮助幼儿发展积极人格特质。研究表明,微型戏剧游戏作为开展人格培育活动的有效载体,对促进幼儿自护、勇敢、交往、关怀、诚信、合作等积极人格特质的养成具有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5.
批判性思维培养作为儿童教育的改革手段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代末。在4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这一提升儿童思维品质的理念和实践已经在全世界掀起波澜。对儿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开设思维训练课程进行专门训练,也可以渗透在课程学习中。李普曼的儿童哲学训练计划和保罗的儿童批判性思维指导手册为这两种途径构建了系统的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6.
以近年来"儿童哲学教育+戏剧教学DIE/戏剧游戏"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为契机,将其中的"戏剧教学DIE"扩展为"戏剧教学DIE"、"创造性戏剧""表演游戏"等应用戏剧的综合。针对学前幼儿的学习特点,以具身取向的戏剧工作坊为教学模式,开展戏剧工作坊"儿童哲学教育"模式建构及行动研究。研究显示本模式的实践路径包括"绘本戏剧教学-即兴偶戏-表演游戏-反思对话"四环节,教师策略包括"具身教学操作策略"及"具身情绪体验设计"。未来研究可考虑该模式本土化再建构。  相似文献   

7.
历史的前进,时代的更迭,仿佛圆的旋转运动,永不休止;莎士比亚就是以圆的目光去观照人生的。人是哲学之圆上所旋转着的核心。莎翁喜剧艺术的大团圆场景(和谐),正是莎翁艺术圆镜观照的结晶。莎翁悲剧艺术则善于表现哲学之方。这就是赞美人文主义的方正,谴责封建主义的邪恶,其典型的悲剧便是《哈姆雷特》。在莎翁笔下,方与圆是相互渗透的,其《威尼斯商人》这一讽刺喜剧中所表现的悲剧色彩,便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9.
哲学有很多定义,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哲学的基本旨趣,它指向人类追求的至高目标——自由。人在什么时候最接近于自由呢?我们认为是游戏。但是哲学游戏不是以简单快乐为目的的单纯游戏,而是自由游戏。哲学游戏的本体论是生活世界,哲学游戏的内容就是人们在生活世界中遭遇的各种人事物事;哲学游戏的表征论是概念系统,概念不是哲学的本质,但是哲学的基本特征,哲学游戏需要概念系统作为手段才能过关;哲学游戏的旨意论是人生境界,通过批判维度和终极关怀,帮助人类进入游戏状态,获得心灵的安顿。  相似文献   

10.
儿童游戏·游戏文化·儿童文化——基于文化学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文化学视野下,儿童游戏被看作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儿童早期社会文化学习的基本途径.儿童游戏文化的核心元素是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体现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等之中.游戏是儿童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儿童的文化就是游戏的文化,游戏的文化也是儿童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最佳诠释.  相似文献   

11.
当代哲学研究中,“出发点”迷恋、“批判性思维”的片面突出、“文本”情结的固守,这几种前提性的错误观念一直牵导着哲学家以及哲学整体走向迷途。对此进行清理批判,是使中国哲学研究走向合理方向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幼儿游戏没有外在功利性目的,其“无为”即无外在目的而为,但却带来了“实为”的结果———幼儿的身心发展。这一结果虽非刻意求之,但却自然得之。游戏是从人性深处流淌出来的旋律,游戏是一种“心”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解放感、自由感,是其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沃土。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彝族儿童民间游戏"老虎抱蛋"的发源和变迁,论证了该游戏起源于彝族的虎图腾崇拜."老虎抱蛋"游戏名称和游戏方式的不同,是一个从反映图腾崇拜和神话传说到反映当地人们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再到直接而纯粹的游戏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备受关注。文章从生态发展理论视角出发,层层分析留守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微观系统的个人气质、家庭教育、学校同伴关系;中间系统的家校间联系;外在系统的媒体网络环境及宏观系统的传统文化意识等。鉴于此,可以从家庭教育主导、学校教育配合、完善社会系统等层面进行干预,同时,注意其他系统的连接和综合作用,尽量将潜在问题化解在根源上。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中国影戏民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影戏的研究是在西方人文学术思想、学术理念,尤其是民俗学等的影响下开展起来的,但自其起始之初,人们对影戏民俗,以及影戏和民俗的关系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后,学者对影戏民俗的研究渐多,但不少仍只是只言片语的记录,或是带着猎奇的心态略作描写,并没有进行深入地探讨;有的虽然可能就某一点做了深入论述,但却缺乏宏观、系统、全面的思索.文章通过对中国影戏民俗研究的论证,指出生存环境、生存价值和生存实践是影戏的生存要素.  相似文献   

16.
哲学是思想家在反思中把握到的时代。哲学、思维方式和生活三者之间内在相关。以反思的思维方式透视哲学史,哲学的发展历程又呈现为本体论反思、认识论反思、逻辑学反思及实践论反思等思维方式的跃迁进程,交织着思维方式、知识形态的哲学和时代生活互动共变的内在关系。反思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哲学的本性,使人注重追寻生活的意义。确立反思的思维方式,是哲学与生活合理性变革的双重诉求。  相似文献   

17.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历史视域中关涉到对马克思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关系的识别,在现实层面则导向对马克思哲学当代价值的不同认肯,因此是一件命运攸关的事情.本文从梳理马克思有关"消灭哲学"的言论开始,通过对马克思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的差别性比照,从哲学形态转变的意义上揭示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体育概念是体育科学工作者或研究者面临的首要问题,体育这个词从19世纪末引入我国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的学者也对体育的概念各有不同的观点。基于对各种体育概念之争的分析和思考,从哲学的角度结合时代特征尝试着给体育一个新的定义。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68名幼儿为研究对象,运用《游戏检核表》对其社会戏剧游戏水平进行调查,研究发现:4-6岁幼儿角色扮演、口语交流、互动和同伴支持水平高,游戏时间充分;但物品假装、如何进入游戏小组、问题解决和轮流技能较低。教师应通过明确自身角色、丰富幼儿游戏材料和经验、提升幼儿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促进幼儿社会戏剧游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哲学的发展本质上是人们的社会实践与哲学家的理性概括相互反复作用的结果,认识中国哲学的发展轨迹可以通过考察中国哲学家群体具体的研究活动和思想历程来达成.通过对顾炎武的哲学研究活动的考察和分析,得出顾氏哲学是以爱国精神为基础的伦理哲学的结论.爱国精神不但是顾炎武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中国哲学作为一种伦理哲学,实是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之严酷环境下忧患意识的一种理性升华.鉴于新世纪中华民族有三大忧患,中国哲学有可能由旧式的政治伦理哲学演变成新型的泛伦理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