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声音     
正01"将儿童防性侵教育纳入必修课"——全国政协委员刘红宇2021年"女童保护"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日前在京举办。座谈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将儿童防性侵教育纳入必修课。全国政协委员刘红宇建议,在学校层面建立儿童防性侵教育体系,向未成年人教授相关知识,将相应课程纳入必修课。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强调,对受害当事人的教育一定要跟上,让他们大胆地指证犯罪分子,把儿童防性侵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教材中,教材的遴选、设计要经过专家的研讨。  相似文献   

2.
儿童性侵事件的不断发生,引发我们对幼儿性知识教育的思考。对幼儿进行性知识、防性侵教育主要应从幼儿园、家长两方面入手,同时,还要强化国家和社会责任。幼儿园开展性知识教育,首先,应积极引导幼儿及家长科学理解性知识教育的含义,让幼儿具有性别自认能力和建立性别角色;其次,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组织各种活动,侧面进行性知识教育,培养科学的性态度,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和性意识;教师要正确面对、理解班级幼儿之间发生的“性游戏”,为幼儿防性侵打下坚实基础。在家庭开展性知识教育,要求家长正确面对幼儿的各种提问,掌握好性知识教育时机,坚持正面教育原则,注意幼儿的性别角色和性意识的培养,实时为幼儿解答疑惑。家长、幼儿园同时还要重点对幼儿开展防性侵教育,让幼儿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防范措施;教会幼儿求救方法和力所能及的反抗;培养孩子生命意识和独立自理能力。国家和社会还要完善幼儿保护法律,健全“二次伤害”防范机制,学习、参考世界各国对儿童性侵案的处罚方法。只有社会、幼儿园、家庭全方位筑起防性侵的“防火墙”,才能预防幼儿性侵事件发生,才能还儿童一个健康、自由、快乐的童年。  相似文献   

3.
"美好童年关照一生"行动计划是挪威政府为预防和打击儿童性侵害、性虐待而出台的专门举措。它以儿童和青少年为参与者和受益者,尤为注重对教育领域的探索,如倡导学术团体利用专业知识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库咨询、鼓励学校开设专门课程提升儿童防性侵能力、完善家庭辅导以优化儿童成长环境等。本文描述了行动计划的背景与含义,通过解读其中关于防止儿童性侵害或性虐待的具体措施,借鉴其有益成分,提出了对我国防止儿童性虐待和开展儿童性教育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校园儿童被性侵事件屡见不鲜,教师这一神圣职业逐渐受到人们所诟病。学校本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家园,但在现实环境中却成为儿童受侵害的主要场所之一,教师作为儿童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却屡屡将邪恶之手伸向儿童,给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伤害。透过校园性侵事件的特征表现,发掘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根源,继而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才能更好地保护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儿童的健康教育中,性教育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影响到儿童的生理发展,并且对儿童日后形成正确的性态度、性道德以及健康人格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在CNKI上检索的儿童性教育硕士论文以及相关专著的研究分析,基本掌握了近年来我国儿童性教育的进展状况,同时发现,目前在儿童性教育的研究中不论是方法上还是内容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问题。因此,在未来儿童性教育的研究中,要建立多层次的学前儿童性教育体系,关注民族地区的性教育状况,并且不断探索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奸淫幼女侵犯的法益不是幼女的性自主权,而是幼女的性权利和身心健康。由于奸淫不满10周岁幼女犯罪额外损害到幼女性器官健康,法益侵害程度更高、行为人罪责程度更深,因此具备提高法定刑的理论依据。在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中,处于特殊关系中的14—16周岁未成年女性性同意能力有限,存在特殊关系个体间发生性关系有违伦理、特殊职责人员性侵社会危害性大且预防必要性高,因此符合增设新罪的条件。特殊职责人员范围除法条明确列举外,还包括法律上存在特殊关系的人员,以及事实上存在抚养、保护、照顾等关系的人员。在猥亵儿童罪的加重情节中,“多人”或“多次”并非仅指三人或三次以上,特殊情形下两人或两次也可适用加重法定刑;此外,“情节恶劣”是对“在公共场所当众猥亵”的限制,仅在猥亵综合情节达到升格法定刑时才适用,否则公共场所仅为基本犯从重情节。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儿童"隐性违法"问题,随着隐性违法行为侵财性、盲目性和暴力性等特质凸显,逐渐受到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隐性违法原因复杂,主要是由农村社会环境的"灰色化"、留守家庭功能的"失常化"以及教育管理层面的"放任化"等原因综合所致,应从法律治理、社会治理等维度出发,构建完善的综合治理体系,为控制和减少留守儿童隐性违法行为发生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国际国内社会对儿童保护的关注程度有增无减。儿童保护不仅指防止儿童被性侵、拐卖、日常生活安全危害等,也包括预防和制止被体罚。父母对儿童的体罚作为一种教育和纠正儿童行为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在当今社会,中国父母体罚儿童现象也较常见。国际上关于儿童被体罚的研究汗牛充栋,但更多是基于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研究,中国本土的研究较少,对中国儿童分性别受体罚状况的大数据分析更为罕见。此研究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相关数据,从儿童权利保护和性别视角出发,以儿童受父母体罚为中心和切入点,对中国儿童受保护状况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儿童受体罚与城乡地域;儿童性别及年龄;父母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情绪状态及夫妻间暴力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对盐城某镇中学青春期留守儿童健康状况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青春期留守儿童缺少健康及性相关知识,未形成端正的性相关态度,可能面临性相关行为侵害。建议人口计划生育部门与学校联合,对留守儿童开展系统规范的青春期教育。  相似文献   

10.
2013年中国的儿童问题风起云涌,从年初的“袁厉害事件”到年终的“女童摔婴”、“医生盗婴”案件,从对“李某某舆情”的集体围观到让人义愤填膺的各类性侵儿童案件,无一不彰显着儿童问题的严峻、多样与复杂。儿童政策向来是对现实问题的回应,虽然从问题到议题到提案到文本,最后形成政策需要一个过程,但儿童政策的研究无疑在其广度、深度和难度上都在向前迈进。本文将从儿童生存政策、保障政策和发展政策三个维度出发,综合分析2013年度中国儿童政策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进路。  相似文献   

11.
社区卫生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六位一体工作的重要一环,是指导人们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学会利用健康知识指导,合理保健、饮食、运动、起居等,以便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早期医学防卫性干预,对疾病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微杜渐,是社区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本人在社区工作多年,将自己多年在社区卫生健康教育工作的体会,形式与对策和同道共享。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工向城镇转移,传统的以儿童为家庭私人附属品加以保护的家庭保护失灵,社会保护和法律保护机制未能及时补充,加之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运行机制的失灵,导致留守女童遭受性侵的案件频发,且呈现上升趋势。本文在对留守女童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提出解决好留守女童性侵预防问题的关键在于摒弃传统的政府残补角色,变传统的家庭中心主义为完善家庭关爱、强化政府责任、健全社会和法律配套制度等,解决好留守女童性侵预防与干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回顾过去的一年,中国儿童社会学研究在儿童的生存与发展、儿童与家庭、青少年犯罪、儿童保护、儿童福利、儿童文化和儿童教育等领域有着持续的关注和思考,推出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政府和社会对儿童现实处境的关注,也引发出一些新的儿童话题,例如虐童、儿童性侵、儿童自杀以及“星二代”等,这些都需要用专业的眼光予以严格而系统的解析。  相似文献   

14.
对68名6~12岁的儿童进行为期10天共30学时的蛙泳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的教学,取得64人较规范地掌握蛙泳技术,并能游完50m以上距离的成绩,通过教学和蛙泳比赛,结果表明:蛙泳技能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的教学,不但能使儿童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蛙泳技能,且又能有效地发展儿童的身心素质,促进健康,  相似文献   

15.
师幼互动作为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过程性因素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幼儿园大班健康教学活动视频案例分析,采用视频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立足教学情境和幼儿的学习事实,从知识建构、话语结构、具身教学等方面,研讨当前师幼互动的教学现状,发现幼儿园健康教学活动中存在教师忽视幼儿经验和认知冲突的现象,预设的问题引发的思考不多,教学活动看似是以儿童为中心,实质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并且教师对幼儿的身心感受关注也不多。根据这些情况,对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改进提出教育建议,力图为提升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互动质量提供参照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儿童生活作为完整生命存在的一个阶段,有着独立的意义与价值。然而,现实生活中儿童生活却异化于社会给定的培养目标、行为准则以及规范标准中,表现为生活中主体性、生命体验以及创造性的缺失。究其根本,源于教育精神的异化。真正的教育就是解放,让儿童知晓其本性里面原初的和根本的素材构成,帮助儿童找回自我。因而,教育应当观照儿童的美好生活,在自由、创造、自我实现以及德性的精神下唤醒、带领、指引儿童过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7.
小学阶段是儿童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影响小学儿童个性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小学教师的影响作用是比较大的,这是由这一阶段儿童与教师之间关系的特点及小学儿童个性特点所决定的。教师个性结构中的道德品质、情感特征、领导作风、认知风格、健康的心理等特点会对小学儿童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小学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形成健康的个性,对于小学儿童的教育和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我国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对六省市20 898名3—6岁农村儿童进行了心理健康现状评估,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焦虑感、抑郁倾向和攻击性行为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情绪识别与应对低于非留守儿童。为加强对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综合主题活动,二是在班级建立亲情图书角,三是开展家书传递和其他亲子交流与沟通活动,四是按月组织形式多样的集体生日会活动,五是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幼儿园的教师进行培训,六是积极做好家园工作,七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观察评估与支持工作,八是加强专家支持力度。为了分析项目的实施效果,对9 665名3—6岁农村学前留守儿童进行了前测和后测,结果发现:学前留守儿童增强了对父母的感情,更加关爱爷爷奶奶,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更加喜欢阅读故事,更加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同时,他们提高了安全与自我保护意识。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开展学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二是提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三是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营...  相似文献   

19.
当前国内儿童自然教育直接照搬西方的森林教育模式或以游学、生物科学教育、营地教育等形式开展,忽略了自然与儿童教育之间的本原性关系。为了厘清自然的内涵,探究自然与儿童教育的本原性关系,探寻儿童教育回归自然的实践路径,从先秦和古希腊时期关于“自然”的原初涵义入手,阐述自然所具有的“自己如此”“生长”“涌现”等原初内涵是教育回归自然的本原依据。让教育回归自然必须考虑到以下因素:不破坏儿童本来如此、自己如此的状态;顺从儿童固有的本性;激发儿童自主化生的力量;发挥大自然的儿童教育功能。儿童自然教育应“以自然为境”“以自然为师”“以自然为旨”,在实践中走进大自然或创设微自然环境,以自然游戏为核心,融合生命教育和自然美育,激发儿童求真、向善、尚美的本能,促进儿童丰满生命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盐城阜宁县芦蒲镇1 157名11~14岁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发现,该地留守儿童的性问题绝大多数属于边缘性性行为,其中"说下流话"现象较为突出,有此体验的学生达半数左右;有45例自诉曾遭受来自异性侵害,而对这类严重犯罪行为,学校及地方政府尚未予以关注。农村学校应该杜绝说下流话现象,普及青春期性健康知识,增强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政府应严厉打击针对留守儿童的犯罪行为,保护农村留守儿童不受性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