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集国际商事合同立法大成的《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以下简称《通则》)系统地规定了艰难情势制度。《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CISG)没有规定艰难情势制度,法院与仲裁庭可以适用《通则》作为补充。我国在《合同法》的修订中可以借鉴《通则》对艰难情势制度的规定。国际统一私法协会提供的仲裁与司法判例对研究《通则》的艰难情势制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合作不仅要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接轨,还要打造新的全球化“双循环”枢纽节点。面对中美贸易战的升级和后疫情时代的新形势,“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企业需要采用新的国际化理念,提升生态位,适应新的发展格局,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国际与国内供应链的生态系统,保证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可控,实现可持续发展。“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建立国际与国内双循环的枢纽机制,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出发,创新制度化“共生”发展模式。研究企业生态位优化算法是分析“双循环”供应链合作生态系统有效性的方法,针对目前“一带一路”企业供应链合作存在的“孤岛”问题与不足,对企业生态位的重叠度和宽度进行算法优化。通过算法优化与验证,创新国际“双循环”供应链合作新模式,适应国际国内变化新形势,建设“一带一路”供应链的“双循环”生态系统,以对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发挥国际国内大循环产业的枢纽节点作用,提升“一带一路”我国产业生态位和企业生态位,从而推动我国“一带一路”产业“双循环”供应链合作生态系统的新发展,形成“一带一路”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是继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之后在合同法统一化方面所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果。通过分析《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性质、特点和适用等一些基本法律问题及其与“1980年公约”的关系可知,《通则》与“1980年公约”在法律性质和法律效力上是不同的,二者事实上属于一种并存而非对立的关系,《通则》在一定程度上对“1980年公约”起着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1999年10月1日后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已经借鉴了当今发达国家先进的合同法立法经验和国际惯例,但与其它国家和有关国际公约的立法相比较,若干条文和规定仍然是粗线条的。文章以《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为例与我国合同法对比,探讨了我国合同立法在合同的成立、合同效力问题、精神损害赔偿、“意外条款”的效力、合同的解释等方面的一些缺陷,以期对我国合同法的完善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商事调解因其具有能实质高效解决争议、维持友好关系等独特优势,日渐成为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通行方式。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事争议解决需求不断增长且日益多元的趋势,国家适时出台《关于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和机构的意见》,为发展“一带一路”商事调解提供了巨大机遇。然而,无可否认的是当前发展“一带一路”商事调解仍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唯有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方向指引,重塑“一带一路”商事调解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并通过培育现代国际商事调解组织,建立国际商事调解职业队伍,明确商事调解协议执行机制,构建国际商事调解信用体系,方能有效应对发展“一带一路”商事调解的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来自外界的质疑及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阻碍,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共建将为“一带一路”倡议突破这些阻碍提供新的路径。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虽然国际组织参与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仍处于初级阶段,联合国系统内全球性国际组织参与相对积极,重要区域性国际组织和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经济组织参与有限,且部分国际组织对于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尚存在疑虑。主要原因在于,“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组织的目标与宗旨对接不明确,中国在部分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有待提升,“一带一路”倡议也面临外部政治压力和内部问题等。突破国际组织共建“一带一路”的困境,要深入、广泛地宣传“一带一路”核心价值观,消除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的质疑;要充分利用现有合作机制,搭建新合作平台,不断寻求国际组织议程与“一带一路”目标的契合点;通过提升国际议程设置能力将国际组织同“一带一路”的合作项目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相较于《布鲁塞尔公约》和《布鲁塞尔条例Ⅰ》,《布鲁塞尔条例Ⅰ(重订)》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仲裁除外条款适用范围的有限性给仲裁独立性带来的挑战。重塑仲裁的独立性有助于支撑其在跨国商事纠纷解决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这对于“一带一路”仲裁合作有着重大意义。“一带一路”商事仲裁合作需要处理好仲裁庭自裁管辖权与法院司法审查权之间的“拉锯”问题,强化当事人意思自治和国际礼让原则在国际商事仲裁中的影响力,并逐步建立统一的仲裁协议法律适用法。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已经从中国的倡议,快速演进成为影响世界经济与合作的强大“合唱”,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法律服务需求与供给定位是亟需研究的现实课题,“一带一路”中外企业合作共同需要法律服务保障,法律保障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基础性关键要素,同时,中国更需要高度重视参与和引领新规则的创设,以之固化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践过程中,出版业走出去成为我国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有力抓手。本文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整体,划分六大区域,以重点国家的出版贸易为着力点,分析了近五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版物贸易的现状与问题,并剖析了出版“走出去”借助国际文化交流和出版合作与国际展会平台扩大版权贸易和释放出版贸易潜力。最后,从顶层设计、数字出版和人才培养角度提出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通过对《合同法》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及《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比较,阐明《合同法》一方面借鉴、吸收和移植了两者的成果,反映了立法国际趋同化的需要;另一方面它又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保持了本土化的性格。  相似文献   

11.
法治“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要求,就是在法治理念的指导下,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法律交流,加深对共建国家立法情况的了解,这需要以扫除共建国家立法文本的语言障碍为前提,并通过翻译“一带一路”国家立法文本来实现。然而目前,我国对于“一带一路”国家立法文本的翻译工作尚滞后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步伐。在法治“一带一路”建设中,立法文本的翻译有着突出的必要性。我国应更好地规划和开展针对“一带一路”国家立法文本的翻译工作,在翻译的技术层面设置明确的指导原则,妥善规划对于立法文本的选择,并且关注“一带一路”立法文本翻译的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已迈过十年征程。十年间,“一带一路”合作务实推进,实现全面发展,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互联互通网络构建、深化经贸合作以及加强资金融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一带一路”倡议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波动较大,地区安全问题严峻,规则协调整合水平仍需提高,以及“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话语权构建不足等问题,形成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未来,我国应进一步提升融资风险规避掌控能力,建立完善投资监管、财政、债务可持续性框架以及法律风险评估机制,推进绿色规则标准体系对接,在“一带一路”环境治理框架中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机遇,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升国际领导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沿线国家学生选择来华留学。“十三五”时期,上海教育将对外开放的奋斗目标设定为“到2020年建成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城市和最受欢迎留学目的地城市之一”。为适应来华留学生生源结构的变化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需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以金融市场课程为例探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得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金融市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及实践。  相似文献   

14.
国际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全球治理的基础性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大外交场合都提到“中国要向世界提供国际公共产品”。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最全面、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公共产品,是新形势下中国构建国际话语权体系的重要举措。上合示范区作为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是中国面向上合组织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建设好上合示范区需要全国的大力支持,在具体建设实践中应当充分学习借鉴“一带一路”共建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全面提升国际公共产品属性。  相似文献   

15.
运用比较研究法将我国合同法草案中关于欺诈胁迫合同的法律规定,与西方两大法系合同法及《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相应规定相比较.从其产生的原因、性质、法律后果等方面分析,认为在我国合同法中将欺诈、胁迫的合同规定为可撤销的合同,既有利于充分保护受欺诈、胁迫当事人的利益,又可使我国合同法律制度更接近于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及物性分析为路径,以《中国日报》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英文报道为语料,采取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进行积极话语分析,旨在揭示中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一带一路”倡议的表征内容和方式。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外报道中及物性过程的整体分布为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存在过程>行为过程,对外传播话语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亲和力和说服力,有利于增进外国受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认知和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需要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一带一路”研究致力于改进和提升“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效能。对相关文献的回顾与梳理,将有助于突破现有研究局限和助力“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对2013—2020年国内新闻传播学领域“一带一路”研究文献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征进行全景式总结,可以发现已有研究中研究群体较为分散,作者层面和机构层面的合作程度较低,研究主题以“一带一路”传播为中心形成明确完整的内容体系,研究热点的演变则呼应了中国近年来对外传播向战略传播的转变。总体上,新闻传播学领域现有“一带一路”研究相对滞后,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尚未摆脱传统的思维框架,后续研究可从学科积淀、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及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突破,拓展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18.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想至今已有三年,全球媒体持续关注。文章基于LexisNexis新闻数据库,以2013年9月至2016年6月《纽约时报》、《印度时报》和《海峡时报》的报道为研究样本,在语义韵和评价理论框架内考察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媒体对“一带一路”话语建构的特征、差异以及原因。研究发现,美印新三国媒体的“一带一路”术语的英文表达并不一致,其修饰语和指称详略度不同,映射其关注度的高低;《印度时报》显性表达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冷淡态度,《纽约时报》通过对其他国家隐性评价表达美国的反对立场,《海峡时报》则通过积极反应与积极价值词汇构建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国际商事合同法律规则统一性的要求。顺应时代发展,国际商事合同法纳入贸易惯例条款,实现了国际商事合同法律规则与国际贸易惯例的有机融合。从《联合国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到《国际商事合同通则》,贸易惯例条款在晚近国际商事合同法中不断扩张。面对国际商人法的复兴,中国必须有所准备并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建设要求培养一批拥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面对如此要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应如何应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以某本科院校为个案,基于《职场技能》的研究报告,以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技能、全球化和本土化等为理论基础,分析近年来该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两次修订所发生的变化与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新型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路径,为促进该类型院校课程建设的深入转型发展和培养现代职场的国际化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