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古编年史构成蒙古文学中一个独特的类型。其最早的编年史出现于十七世纪后半叶,即在内蒙古的蒙古人于1634年落入满洲统治之下以后不久;最晚的编年史恰好写成于1771年伏尔加土尔扈特返回伊犁以寻求清朝的保护之后。因此,十七和十八世纪是蒙古人和他们的  相似文献   

2.
耶律楚材(1190——1244)是大蒙古国一代名相,在其任中书令期间蒙古第一部历史、文学巨著——《蒙古秘史》问世。本文谨就楚材与《秘史》的密切联系略述浅见,借以求教大家。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有许多有价值的古代文献 ,其中蒙古编年史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编年史自13世纪以来以完整程度不同的抄本形式 ,在蒙古高原上流传至今。自从俄国蒙古学者开始搜集、整理、刊布和研究蒙古编年史 ,并奠定了蒙古史料学基础至今 ,大约已经过去两个世纪了。在此期间 ,各国蒙古学家们继续对这些以抄本形式流传的蒙古编年史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尤其令人兴奋的是 ,最近几年来 ,经蒙古国的学者们不懈努力 ,使 17世纪到 18世纪的几部蒙古编年史罕见传抄本或以丛书形式刊布 ,或单行出版。这就更加激发了学者们对蒙古编年史著作的极大兴趣。而对于…  相似文献   

4.
2、蒙古时代中期 (1)蒙文史料进入17世纪以后,出现了各种蒙文编年史。这些蒙古史文献讲的都是西藏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历史,写作形式也都沿袭了西藏佛教源流史(藏语称:却迥)的体裁。蒙文编年史的作者如果是蒙古人,那么有关蒙古地区内部情况的记载便很详细,但也往往互相矛盾,要  相似文献   

5.
文学编年史是文学史的一种形态.在七十余年的文学编年之路上,宋元文学编年史取得了一定成果,出现了<元代文学编年史>和十八卷本的<中国文学编年史>(宋辽金卷、元代卷).回顾文学编年史的写作之路,必将对今后的文学史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佛教由印度传入西藏,再由西藏传入蒙古的过程中,由印度佛教文化带来的形形色色的词汇通过音译的形式从梵语移植到藏语之中,又从藏语移植到蒙古语之中。因此,不要说阅读佛教文献,即使是为了正确地阅读藏族编年史及蒙古编年史等一般性的书籍,对佛学词汇的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蒙文文献的撰写之际,刻意追求了  相似文献   

7.
前言 中国史籍中的编年史极丰富,从公元前四世纪以来,出现过《春秋左氏传》、《汉纪》、《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明实录》、《国榷》、《明通鉴》、《续通鉴》、《东华录》、《清实录》之类或繁或简的编年史,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可惜文学方面的编年史,至今尚付阙如。使得文学通史或文学断代史的教学与研究,缺少坚实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8.
十八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涵盖古今的文学编年史著作。在编写过程中,一方面遵循工具书准确、可靠的特点,保证编年的内容有据可查;另一方面,将编年史视作文学史研究的一种视角和方法,发挥其在文学研究方面的优势,重建对于文学史的认识。学术性与工具性的结合,是十八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9.
文学的"黄金定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节在现当代严肃文学中的阙如已是不争的事实。探讨这个问题的由来也是摆在中外文学史家面前的一个无可回避的课题。但若从情节及其与主题的关系切入,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情节由高走低,主题由低走高)在小说甚至戏剧史上恰好表现为一个X的两条曲线。本文从十七世纪欧洲"黄金世纪"文学切入,瞻前顾后。以期展示西方小说在十七世纪这个特定历史时期所呈现的情节和主题完美结合的历史范式,它不妨被称之为文学的"黄金定律"。  相似文献   

10.
1240年编纂的《蒙古秘史》①中含有关于各个国家、城市、河流及民族的历史──地理通名②。然而这一开端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随着佛教在蒙古人当中的确立,蒙古编年史家关于外部世界的观念越来越囿于佛教进化论的框框。当一名蒙古作者不得不描述其他国家时,他的兴趣首先局限于佛教的故乡印度,其次是主要的佛教区域西藏和中国。从18世纪后半叶起,在传统的蒙古历史编纂学中形成了新的流派。蒙古藏语文史学家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藏一蒙宗教活动家松巴堪布·益西班觉(1704-1788年)及其追随者的创作即是这一流派的明显的例子。…  相似文献   

11.
我曾在拙著《建安文学编年史》的序文中,谈到文学编年史有助于文学史的“更新”,有助于总结文学发展规律。我曾希望有兴趣的文学史工作者,都来写几段文学编年史。由于这个工作比较吃力,响应的人不多。现在看到熊笃同志的《天宝文学编年史》初稿,十分高兴,特写下自己的一点感想,作为此书的序文。  相似文献   

12.
在蒙古文编年史中 ,阿勒坦被称作汗 ,虽然在全部编年史中所记并不一致 ,但都可以见到阿勒坦被授予汗号的记载。然而 ,阿勒坦是达延汗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之次子 ,从作为正统汗的达延汗长子一系来看 ,他是旁系 ,是本不应该成为汗的人物。在达延汗统一东蒙古之后不久 ,汗权尚且相当强大的当时 ,正统汗以外的人成为汗 ,我以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 ,阿勒坦是怎样、又缘何原因成为汗的呢 ?考虑到从阿勒坦汗之后 ,在蒙古出现了许多正统汗系以外的人称汗的现象 ,阿勒坦的汗号就成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所幸近年来由于可以利用新史料《阿勒坦汗…  相似文献   

13.
佛教传入蒙古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蒙古帝国时期;第二阶段是蒙古封建阶级衰落时期;第三阶段是满清统治时期。在蒙古帝国时期,蒙古的封建领主出于政治目的,始终保护着佛教。在此时期,蒙古的王公们开始信奉佛教,游牧部落开始放弃萨满教。曾有一些喇嘛编年史家企图把佛教在蒙古的传播说成是成吉思汗的所为。有关他派遣使者到西藏大喇嘛公噶宁布那儿去的事情常常被人记载下来。不过,目前尚未发现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沙·马合木·札剌思《编年史》有关卫拉特蒙古的史料(摘编)陈国光,加·奥其尔巴特沙·马合木·本·米尔咱·法兹尔·札剌思的《编年史》,是这位新疆东察合台系叶尔羌汗国末期历史学家于伊斯兰教历1087/公元1676—1677年左右撰写的历史专著,是继米尔咱·...  相似文献   

15.
新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法国主要的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它为什么产生和盛行于十七世纪的法国,又为什么能够统治整个世纪的法国文坛,并且还影响到十八世纪?这当然不是一种偶然的和孤立的现象,而是和十七世纪法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不开的。马克思说:“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任何一种哲学、美学、文学和艺术思潮的出现,都是这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条  相似文献   

16.
长久以来,文学史的主体性未得到合理认识,在片面强调治史的真实性、客观性时,文学史的主体——文学史家,无疑被压抑了。特别是近二年来,文学编年史叙事已然成为一股新潮,2其所举旗帜是尽可能地重建历史,同时竭力消解书写者的主体性介入,以求达到历史本貌。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几乎是无济于事的。尽管文学史的主体性因素常处于遮蔽之中,却是不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7.
谜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类型。蒙古族谜语是在蒙古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土壤里滋长出来的艺术鲜花。它直接反映着蒙古族人民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风俗习惯和经济生活,因而,研究蒙古族谜语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蒙古族谜语,它首先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孕育成型,尔后经过文人的搜集整理,才开始用文字记载和创作。如果我们把十三世纪和十四世纪之间问世的蒙古族民间叙事诗  相似文献   

18.
巴尔扎克在世界名著《高老头》中借用穷大学生拉斯蒂涅的口说:“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隐藏在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其实,在西欧文学史上,正是这位批判现实主义的大师,以其气势宏大的《人间喜剧》写尽了十九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中资本主义金钱的罪恶。公开问世于十七世纪初叶(1617年)的《金瓶梅词话》,也以其历史的百科全书式的巨制鸿篇写尽了明末时期“隐藏在金银珠宝下的丑恶”。  相似文献   

19.
18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以文献整理演绎中国文学历史流程,是重要的文献整理成果,该书将海量资料统汇排比,依时间顺序万象纷呈,再现文学原生环境,为拓展文学史研究视阈提供了新空间。  相似文献   

20.
蒙古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为蒙古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文化语境。策.达木丁苏伦以他独到的睿智,在梳理和总结蒙古文学发展历程的过程中,对蒙古文学与域外文学之间的复杂而生动的冲突和融合展开多层面的思考。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提出并倡导对蒙古文学关系研究、蒙古文学史的撰写以及蒙古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学翻译蒙古本土化研究课题。策.达木丁苏伦的《〈罗摩衍那〉在蒙古的传播》是文学翻译蒙古本土化课题研究中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