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出现,如何将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和发展优势,是新时期新阶段新的历史任务.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就是站在农村、农民和农业现代化的高度,突破就劳务抓劳务、就输出抓输出的习惯思维定式,实现劳务输出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否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并导致从根本上难以解决农民收入的增加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研究和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形势,探究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劳动力转化和农村城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实证研究邯郸区县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上,获取不同的转移类型,为进一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对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危机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加快产业升级和劳动力转移,启动农村消费,对于中国走出经济危机,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逻辑路径为制度创新—农村城镇化—产业升级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危机背景下应采用集制度改革、城镇化建设、产业转移与发展非营利性组织为一体的动态助推模式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实现城乡二元文明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4.
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已经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能够通过专业化分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扩大就业门路,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同时,它还作为现代农业和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枢纽,通过产品加工促进工业化,间接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产业集群促进城镇化,间接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交易机制促进市场化,间接驱动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从而保障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质量和有效性.据估算,1996-20016年农业产业化年均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人数为1740.93万人,约占同一时期农村劳动力年均转移规模的11.32%.  相似文献   

5.
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相比特色明显,梯度差异性很大,海洋产业发展模式的演进相应呈现多路并进的态势.在诱致性演进前提下,国内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基于重大技术突破的创新驱动模式;基于产业分工协作的联动发展模式;基于多科技平台集成的整合发展模式;基于专业化园区的集聚发展模式;基于大企业带动的雁阵发展模式;基于要素耦合的一体化发展模式等.  相似文献   

6.
要着力缩小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必须着力缩小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用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来计算的“二元经济结构强度”指标呈现扩大的趋势 ,原因主要在于就业结构的升级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相对滞后 ,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大大落后于非农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这是农民收入增长慢、消费功能弱的根本性原因 ,也是广东经济区域经济社会水平差别扩大的重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和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状况 ,我认为把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与协调区域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加快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 ;通过外部资源的持续注入 ,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当前部分省区实施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移的战略,农村富余劳动力出现就地转移的新趋势出发,将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了农村地区基于地域资源优势开发的四种经济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发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四大对策和建议:出台并切实贯彻执行改变城乡分割,扶持农村回乡人员创业的系列政策,创造有利于农业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环境;根据地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构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打造地域经济的样板,发挥其示范教育作用;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力度等。  相似文献   

8.
于志明 《理论界》2011,(9):49-5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性的历史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随着经济结构转变而转移的过程,农业生产水平的大步提高是转移的动因和前提条件,而且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工业化战略的选择,对转移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目前经济结构发展模式直接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应科学分析国内外快速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实践经验,结合当前各地的实际情况,充分认识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意义,着力谋划转移路径和,快政策保障体系建设,科学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农村劳动力转移包括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它们分别构成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内容.从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及其演进过程入手,通过对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的剖析,进而得出在不同发展阶段,产业变迁与劳动力转移速度、规模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一规律,对中国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劳动力转移的特征与模式;并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与阻力.  相似文献   

10.
2008年以来,在广东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的背景下,粤北山区的南雄市重新定义区位优势,建起了广东首个精细化工产业园,以相当快的速度形成了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产业转移南雄模式。通过转移促升级、转移促转向、转移促聚集、转移促转化,南雄模式产生了显著的产业集聚、就业结构转化、产业技术升级等效应,其发展经验和示范作用为后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分析和总结了南雄模式的效应及经验,并对其经验进行了深度的理论思考,试图为广东双转移战略提供经验验证。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演变与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要全面反映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就必须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的变化去考察。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正是从就业结构的变化开始的。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不仅来自城市就业形势严峻的挑战,而且来自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滞后的障碍。要转移剩余农业劳动力,就必须谨慎地进行产业选择。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普遍遇到两难的选择:即用资本密集型企业来推进农村工业化,固然从近期看不利于吸收、消化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同时,还会由于资本的严重短缺而导致的高昂机会成本,但从长远看却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2.
传统观点认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农民致富、农村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是很少有学者能看到农业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发展现代农业的不利影响。本文基于对浙江海宁农村地区的实地调查,从年龄、学历、动机上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概述,并且通过对村民转移意愿的了解。分析了未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导致发展现代农业面临劳动力供给短缺、人力资本偏低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本身需要的劳动力会大大减少,大批劳动力将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何在呢?我认为,除了控制人口增长以减少未来劳动力的数量之外,根本出路在于努力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三个转移:一是从耕地向耕地以外的土地和山山水水转移;二是从农业向其他行业转移;三是从乡村向小城镇转移.而农业的发展是实现转移的前提,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实现转移的关键.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使农村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将大大改变农业结构及农村结构,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可以说,实现三个转移不仅是解决农村劳动就业问题,而且是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特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课题组一般而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以概括为三大趋势:趋势之一:农业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即由农林牧副渔业转向工商运建服各业导致农村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的比较效益低...  相似文献   

15.
杨柳  王霜伶 《天府新论》2020,(4):118-128
社区支持农业(CSA)是推进农业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生产经营新模式,在整合农业资源、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08—2018年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考察农村劳动力机会成本对CSA模式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机会成本对CSA模式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各地区农村劳动力机会成本存在差异,使得CSA模式具有区域异质性。提升农民素质、打造特色社区支持农业、利用区块链技术破解信息不对称,将有助于CSA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方式问题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式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又是一个人口地域上的迁移问题。在当前农业有愈来愈多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的情况下,如何迁?怎样移?通过调查发现,临时性迁移是目前农村人口中较为流行的一种迁移形式,它较适合当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村产业结构有关。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首先要从农村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开始。农村产业结构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目前,贫困山区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形式是“粮~副”和“种~副”结构这两种。贫困山区劳动力过剩是属于农业内部结构性过剩,因此,农业劳动力转移主要也是结构性转移。在近期,只要通过调整合理的产业结构,就能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潜力和作用,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村商品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留守农民呈现老龄化、女性化和低素质化状况.长期持续不断的劳动力转移、大多数有文化的青年人外出打工经商,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所产生的后果十分严重,它导致农业生产粗放经营甚至土地撂荒,农业生产后继乏人.解决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问题,应当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对从事农业生产人员进行技术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城市各类人员到农村成为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构建中国DECGE模型,对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给我国经济增长和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农业减产。而对策模拟表明,所有导致资本流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措施,如提高城乡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引起的产业资本流动,政府主导的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投资和补贴,以及转变进城(镇)农民(工)身份,缩小政府、企业对城乡居民转移支付率差距等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变化,都可以对农业发展起到支持作用,其中资本投入促进农业的增产效应显著,而提高城乡劳动力、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同步配套改革产生的融合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的理论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理论从工资收入差异角度阐释了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但对我国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文基于对中国劳动力转移现实背景的抽象描述,认为决定劳动力能否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永久性转移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转移能力———城市生活能力。我国“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户籍制度约束,而是不变的制度工资、家庭决策和非人力财富匮乏导致劳动力缺乏城市生活能力。“两栖”劳动力转移的长远意义在于为下一代的永久性转移积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财富。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市民化,保障他们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农村教育制度,使之向务实有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