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近年来在我国法学界对什么是法的本质属性问题,引起较多的争论。有的认为法的阶级性是法的本质属性,有的认为法的社会性是法的本质属性,还有的则把法的整体机械地分为一部分具有阶级性,另一部分只有社会性而无阶级性,等等。笔者认为研究法的本质属性问题,是关系到法学基础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为此,不揣冒昧,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2.
<正> 法的本质属性问题,是法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自从宣布我国的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法学界对此提出种种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法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阶级性并不是法所固有的,法不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有的认为法的本质属性既有阶级性一面,又有非阶级性的社会性一面,不是所有的法都有阶级性的,还有反映全社会利益和要求的超阶级的法;有的认为法的社会性不是非阶级性的,法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二者都是法的重要属性;有的认为承认了法的阶级性,就必然排斥法的继承性,等等。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深入探讨这些  相似文献   

3.
法有什么样的属性?法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法的本质属性,它决定法的社会属性;认为“阶级性是法的本质属性”的理论观点,对法制建设和教育是有弊端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争论,大体上可分为两种意见:一是阶级性并不是法本身所具有的,因而主张把法分为两部分,即分为专政性的阶级压迫的规范和普遍性的社会生活的规范;二是阶级性是法的本质属性,因而认为把法律规范分成阶级性和社会性两部分是不科学的。究竟如何正确认识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这是马列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法学界关于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讨论中,本文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法的社会性是一定阶级社会关系的体现,法的阶级性是法的本质属性。法的阶级性决定法的社会性,法的社会性反映法的阶级性,二者是一种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国际法的阶级性是国际法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它是由于苏联国际法学家套用国内法的阶级性理论而引起的,争论的焦点在于国际法是否有阶级性,但对阶级性的表现有着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它是“各国意志”;有的认为它是“协调意志”,有的认为,根据马列主义关于法的理论,国内法的阶级性不适用于国际法,等等。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老问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一、国际法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国际法是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行为规则,主要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为有关各国所公认,对它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体。它反映了国际阶级力量对比和各国统治阶级的意志。它不同于国际道德和国际礼让。西方有的法学家如英国的奥斯丁否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阐明马克思主义法学客观存在,必须坚持用它指导法理学研究,批驳了“法律从来就有”和用法的规律性、人民性、社会性来否定法的阶级性是法的本质属性等错误观点,以清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同时对什么叫统治和统治阶级表明自己的看法,认为“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的传统理论在我国仍然适用,并未过时。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来,理论界对实践概念作了较深入的探讨。也提出了一些争议的问题。实践有没有阶级性和主观性,就是这样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谈些意见。关于实践的阶级性问题有一种意见否认实践具有阶级性。持这种意见的同志认为,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客观性是实践的本质属性,社会性、阶级性是主观性的东西,二者不能相容,如果承认实践具有社会性、阶级性就否定了实践的客观性,那么,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就成为主观标准了。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来,理论界对实践概念作了较深入的探讨,也提出了一些争议的问题。实践有没有阶级性和主观性,就是这样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谈些意见。关于实践的阶级性问题有一种意见否认实践具有阶级性。持这种意见的同志认为,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客观性是实践的本质属性,社会性、阶级性是主观性的东西,二者不能相容,如果承认实践具有社会性、阶级性就否定了实践的客观性,那么,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就成为主观标准了。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法律有哪些特征,哪些特征是社会主义法律,属于社会主义法律本身所特有的?这个问题是法学界所关注的课题。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一般法律的特征,同时又具有一系列新的、任何剥削阶级的法所不可能具有的特征。笔者认为,论及社会主义的法律的特征,应该是后者,而不是前者。本文试就笔者认为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几个基本特征,谈谈粗浅的看法。(一)阶级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是法的本质属性。一切类型的法就其本质特征而言都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体现。奴隶制的法是奴隶主阶级意志的体现,封建制的法是封建主阶级意志的体现,资产阶级的法是资产阶级意志的体现。作为社会主义的法,它所体现的  相似文献   

11.
在去年下半年心理学的教学革命中,我们曾着重在心理学的阶级性党性问题上和资产阶级的超阶级起党派的观点对立起来并进行了辩论。我们调强心理学的党性原则,主张在对待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都应贯彻和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但是我们并不主张任何心理现象都有阶级性。心理学的阶级性党性与心理现象的阶级性是两个不能混淆的问题。可是有些人却把这两个问题混为一谈,或者把两者直接地联系起来了。有的从心理现象一般无阶级性的分析中得出心理学因而也是没有阶级性的结论来。有的则肯定心理学是一门党性阶级性很强的科学,但是他们是从肯定心理现象的阶级性来说明心理学的阶级性,因此在反对过去心理学中的超阶级超党派的资产阶级观点时,总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年来,我国法学界就法的本质及定义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因此,阶级性是法的根本属性或主要属性;(2)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靠国家暴力去实行的,因此,国家意志性是法的本质特征;(3)法不是阶级社会的特有现象,法的本质属性是:依赖于客观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法学界有些同志对法的阶级性提出异议,认为法并不都是“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和控制”的,而且在原始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法也都存在,所以阶级性不是法的根本属性;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了,就不应当再强调法的阶级性,否则就是继续“左”的错误,对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不利。这些看法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试提出以下意见,参与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并和持异议的同志们商榷。  相似文献   

14.
一社会真理有没有阶级性?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引起争论并不是从现在才发生的。早在五六年就有不同意见,当时《光明日报》组织过讨论。以后六二、六三年又在学术界讨论过。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陈伯达等人在他们炮制的六六年六月四日《人民日报》社论中,借批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提出了“阶级的真理”的谬论,以后凡是主张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就被作为修正主义观点批判。粉碎“四人帮”以后,有的同志在批判“四人帮”极左路线、批判“阶级的真理”的同时,重新提出了真理的阶级性问题。一部分同志认为凡是真理都没有阶级性,而另一部分同志则有不同意见,认为“四人帮”的“阶级的真理”是应当批判的,但是不能简单地否定真理的阶级性,同自然真理没有阶级性不同,社会真理是有阶级性的,于是又展开了争论。  相似文献   

15.
真理的问题在认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真理作为认识论的一个范畴,有其确定的、科学的含义。我们要回答真理有没有阶级性,必须首先回答什么是真理。因为,真理具有什么性质,不具有什么性质,这只能从真理本身来研究,而不能从真理以外的东西来推论。有的同志认为,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要受到阶级立场的制约和影响,因此,真理就有阶级性。这种推论方法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因为这一推论的前提,充其量也只是说明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有阶级性,即人们对真理的态度有阶级性,并不能由此得出真理本身有阶级性的结论。所以,我们的讨论,还是应当从真理本身的科学含义是什么开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仅就有夫法的本质属性的几个理论问题略陈管见,以供讨论。 1.如何正确理解马列主义关于法的起源的学说。法律是如何产生的?人们在以往的理论研究中只讲法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这些基本结论就成熟的法律而言并不错。但是,由于在理论上对法的产生过程缺少研究,特别是对法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孕育过程,也就是对那个时期具有阶级属性的行为规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至于造成人们某种误解,认为法是在有了国家之后发展起来的,或相反,认为人类出现之后就产生了法,只有这种社会行为规范才具有阶级性。这些误解在理论上造成很大混乱,必须正本清源,正确认识马列主义关于法的起源的学说。  相似文献   

17.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我们认为这个命题应该是指真理是不是包含阶级性这样一种规定性,或者说,阶级性是不是真理的规定性。我们认为阶级性不是真理本身的规定性,关于自然界的真理和关于社会领域的真理都不具有阶级性这样一种规定性。  相似文献   

18.
公益法简论     
近几年来,我国法学界对法的本质属性的讨论己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一曰是阶级性,一曰是社会性。“两军”对垒,旗帜鲜明,这种针锋相对的争鸣,对繁荣我国法学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但是,上述两种观点,从根本上讲,都存在严重缺陷,都有很大的片面性,其要害问题就是把两个不同的问题硬性揉成一个问题,把两类不同的法混为一谈,这就不可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法学理论上多数学者认为,阶级性是法的唯一的质的规定性,或者说,阶级性是法的根本属性;以此为核心,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法起源于阶级斗争的不可调和(起源论),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本质论),是阶级斗争或统治工具(功能论),随阶级的消灭而消亡(发展论)。并由此推论出两个附加定理:一、原始社会没  相似文献   

20.
苏联作家拉夫列尼约夫于一九二四年写的著名中篇小说《第四十一》,被曹靖华同志于一九二八年翻译介绍到我国以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反响和争论:有的认为情爱是人的天性,高于一切,一个热恋中的少女去杀死她心爱的情人是不可能的,如果有这种情形的话,那太没有人性了;有的认为一名红军女英雄爱上一个白匪军官是歪曲了现实生活,作者站在反动立场上,宣扬阶级调和论,是修正主义人性论的典型;也有的认为这部小说使人性和阶级性得到了统一,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一直到现在,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争论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