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二百多年对蒙古族的统治,以喇嘛教对蒙古的影响最为深刻。这种影响,远远超过元、明时代。清代不仅使喇嘛教盛行于蒙古,而且渗透到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进而起到支配的作用。因此,清代的喇嘛教政策,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清朝入关前的喇嘛教政策 清朝入关前,喇嘛教已由蒙古传入满州。据辽阳莲花寺大金“喇嘛法师宝记”碑文记载:1616年(天命元年)前后,西藏僧斡禄打儿罕囊素法师“不惮跋涉,东历蒙古诸部,阐扬圣教”。清太祖努儿哈赤为了利用喇嘛教笼络蒙古诸部,对于法师“敬谨尊师,倍加供给”,1621年(天命六年)8月法师死去,太祖为他修建宝塔。皇太极即位后,蒙古归附日众,他继续采取优礼喇嘛教的政策。对于前来的西藏喇嘛,如卫征囊素喇嘛,巩格林臣喇嘛等,均“赐宴赏赉有差”。1634年(天聪八年),皇太极平定了林丹  相似文献   

2.
塔尔寺一览     
<正> 在古城西宁西南二十五公里的鲁沙尔镇,有一座中外闻名的喇嘛教寺院,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尔寺。塔尔寺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九年(公元一五六○年),到明代万历五年(公元一五七七年)已初具规模,是我国喇嘛教格鲁派(即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六大寺院即西藏的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噶丹寺,甘肃的拉卜楞寺和青海的塔尔寺)。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殿内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大银塔。塔尔寺的一切无不与  相似文献   

3.
喇嘛教自元代传入蒙古地区,到明代以后已逐渐成为蒙古民族普遍信仰的宗教。清朝统治者利用喇嘛教羁縻蒙古,耗资巨万在蒙古地区广建寺庙,给予喇嘛以免除赋税不服差役的特权,授予上层喇嘛各种封号、职衔,使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势力越来越大,布教越来越广。至近代,大漠南北蒙古地区已有寺庙千余座,喇嘛数十万众。在喇嘛教日益传播、扩大的过程中,寺庙的财力也愈益雄厚。并在内地商人对蒙古地区商品贸易的诱发下,寺庙经济开始经营增殖,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经济体系。寺庙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对传统的封建领主占有制经济和整个蒙古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呼和浩特十五大寺院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呼和浩特十五大寺院的建立年代,建立者以及它们的蒙、汉钦定名称和俗称,过去人们众说不一。本文主要依据清代《呼和浩特掌印扎萨克达喇嘛印务处档案》和其它有关蒙古文献,试图对呼和浩特十五大寺院的蒙、汉名称,建立的年代和建立者加以考证,并概括地论述各个时期建庙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各寺院对蒙古各部产生的影响。 1576年,为了迎接喇嘛教黄帽派最高法王索南嘉错达赖三世,按土默特部阿勒坦格根汗的意图,蒙古右翼三万户在青海东岸蒙、藏、汉三族交界处建立的察卜齐勒庙,是蒙古封建主在蒙古地区建立最早的黄教寺院。根据察卜齐勒庙大会精神,阿勒坦汗从青海带领洞  相似文献   

5.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是我国佛教重要的一支,与汉传佛教(汉语系经典)、云南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经典)共为我国佛教的三大系统。藏传佛教又俗称喇嘛教,是该教上层僧侣统称“喇嘛”,因而有此俗称。藏语“喇嘛”意为“上师”。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档案馆所藏清代寺院香火地亩册表明,当时土默特地区寺院拥有近万顷耕地及少量牧场.这些耕地主要以自种、租种、伴种等三种方式经营,另有少数典种地亩;各寺耕地多少不一,土地质量等级偏低,多为中、下等地;牧场已所剩无几,与阿拉特共用.喇嘛及暴徒人数众多,贫富分化现象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7.
锡勒图库伦札萨克达喇嘛第一任喇嘛呼图克图曼殊习礼是阿升喇嘛,名希日巴,属青海省阿木多地方的藏族萨木鲁家族,是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母亲的同族近支,因之尊称阿升(藏语:意为舅父)喇嘛.蒙古土默特部阿勒坦汗因阿升喇嘛在西部蒙古地区最先传播喇嘛教,于1578年赠予额其格喇嘛尊号.  相似文献   

8.
鲁土司系蒙古人出身,信奉喇嘛教。喇嘛教者,系视为无上之称,其教源出西藏佛教。蒙古人信奉的是喇嘛教的别一支派,即黄教(格鲁派),其宗祖为宗喀巴。历代鲁土司在连城附近建立了一些喇嘛寺,主要有:东耳(?)隆寺(即东大寺,在连城北十五里的水磨沟),西耳(?)隆寺(即西大寺,在连城西十五里的水硖),报恩寺(在窑街的红山村)等,各寺内均有众多的喇嘛。当时规定凡辖区蒙古人有二子者其中一子必充喇嘛,有三子者两个当喇嘛,甚至只有一个儿子,因患疾病或其他原因,也要送到寺里当喇嘛,土司子弟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9.
<正> 提起青海地区的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寺院,一些人往往以为它们或者分布在牧区草原深处,或者分布在村旁山崖脚下。其实,就是在西宁城的闹市之中,也有数座在历史上曾兴盛一时的西藏佛教寺院。据《西宁府新志》卷三十五记载,西宁城中的西藏佛教寺院计有: “洪觉寺 在城南门内 汪家寺 在饮马街 金塔寺 在城南门内 藏经寺 在水眼洞街。” 毛家寺 在驿街脑 座落在西宁市城中区南大街东边的弘觉寺街的弘觉寺,即是本文打算介绍的寺院。 藏族自古以来即活动于青藏高原上,公元七世纪初,吐蕃的杰出领袖松赞干布统一各个氏族部落,建立起统一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以后,吐蕃与唐朝进行了  相似文献   

10.
青海藏传佛教寺院概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正>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境内藏族、土族、蒙古族的部分汉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信教人数约一百多万,影响深远。全国解放前,全省有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650多座,加上规模较小的活动点等,不下千座。1958年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前,全省在册的藏传佛寺尚有618座。这些遍布藏族等地区的佛教寺院不仅是藏传佛教僧侣聚居、诵经修持、信徒顶礼摩拜、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是研习佛学和藏族语言、文字、历史、文学、天文、历算、工艺、绘画、雕塑、医学、舞蹈等多种学科的重要地方。寺院保存了浩如烟海般的文献典籍和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其建筑本身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许多名刹被誉为艺术宝库。1988年以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笔者与本院周生文副院长、拉毛扎西同志、马学贤同志以及院外的李庆(多哇·更桑协热布)、赵清阳等同志通力合作,对全省1958年原有的和目前尚存  相似文献   

11.
出包头市区向东北方向行约五十公里,在连绵起伏的阴山深处,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全藏式喇嘛庙宇,这就是五当召。它名播海内外,是内蒙西部最大的喇嘛寺,与西藏的布达拉宫、青海的塔尔寺并称喇嘛教三大名寺。五当召庞大的古建筑群座落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层峦耸翠,溪涧传声,背阴向阳,川达西东,地常湿润。草木茵蕴,麋鹿逐水草而悠然,牛羊随山川而得所,入其中者,恍若世外桃园”。历来受徒众朝拜而香火旺盛。蒙民对五当召的信仰程度不亚于藏民对布达拉宫的虔诚。在宗教派别上,内蒙古与西藏的喇嘛教  相似文献   

12.
年羹尧西征问题——兼论雍正西北民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长期以来,国内外史学界每以年羹尧之奉命西征青海,尽毁喇嘛寺庙,多杀喇嘛僧人,为摧残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罪魁祸首;加之,年恃拥立功,妄自骄蹇,又不避嫌远疑,卒遭杀身灭门之祸,成为历史上罪不容诛的一大罪人。关于年助清世宗胤禛夺嫡的事实,我早年已作过一些考证,兹不复赘;这里需要提出来加以讨论的是年羹尧西征青海问题。所堪注意者有二点:一是年出任川陕与胤禛夺嫡有关;二是年西征青海,毁寺庙、杀喇嘛的事实真象。顷因重读《年羹尧奏折》专辑一遍,复参稽清代官私有关历史文献,就上面提出的  相似文献   

13.
16世纪末,藏传佛教的一支喇嘛教(黄教)传入内蒙古。随着喇嘛教的传播,在内蒙古地区出现了翻译佛经,编写佛教历史和高僧传记以及研究佛陀学说等编纂活动。它构成了16世纪末至19世纪这一编纂活动的显著特点。蒙古历史编纂学研究家们把这一阶段称之为蒙古喇嘛史学史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时期。对蒙古人的喇嘛教史编纂活动,国外学者有所研究,也有所进展。可惜在国内,还很少有人做过系统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在汉文史料中又有“喇嘛教”、“西藏佛教”和“藏传佛教”等称谓,藏族自称为“桑结却鲁”或“囊伟登巴”,意为佛教、大乘佛法。“喇嘛”这个名称在汉语中被广泛应用,已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实际上“喇嘛”是藏语的读音,意为上师或上人,不仅可用于僧人,而且也可用于恩师、德高望重的其他俗人。所以把藏传佛教称为“喇嘛教”是不符合其教义和教理的。因藏传佛教各教派在身着的袈裟、配戴的器物以及持守的教义、修持重点和方法有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教派。这些藏语中具有代表意义的称谓,例如“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格鲁派”等等,却在汉文史料中被称为“红教”、“白教”、“黑教”、“花教”、“黄教”等等,与藏传佛教本身的称呼有了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正> 黄教六大寺院之一的塔尔寺,曾经是青海地区信教者的最高学府。它设有四个学院,即显宗学院、密宗学院、医学院和时轮学院。这些学院是按照“五明学”分设的。显宗学院,藏名参尼札仓,研究“因明”(佛教哲学),是塔尔寺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就以下两个问题同赵蔚杨先生商榷:第一,阿注婚和母系家庭渊源于永宁纳西古代母系制还是近数百年产生的;第二,这种婚姻家庭形态是由于社会诸合力的作用才得以保存下来,还是喇嘛教传入的产物。作者认为,阿注婚和母系家庭源于古代的母系氏族制,在母系氏族公社解体后,它以变异形式残存于阶级社会里。作者不同意将喇嘛教的传入作为阿注婚和母系家庭产生的原因,这是因为:1.永宁的喇嘛教既有黄教派,又有白教派,喇嘛并非只能找阿注而不能娶妻;2.不存在喇嘛教造成性比例失调,导致阿注婚和母系家庭产生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达赖是西藏喇嘛教格鲁派即黄教教派的一大首领。达赖的全称是“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圣识一切”是汉语,指佛学知识博大精深,无所不知;“瓦齐尔达喇”为梵文,原意为金刚菩萨,有坚强、不灭的意思,“达赖”是蒙语,意为“大海”或海洋般的”;“喇嘛”是藏语,意为“上师”,与汉语“和尚”,“僧人”的意义相同。整个称号的大意是:无所不知的坚强而广深如海之上师。  相似文献   

18.
<正> 青海藏学研究者谢佐同志所著《瞿昙寺》(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1984年再版)一书是研究藏传佛教寺院史的一部成功之作。该书通过明代所建瞿昙寺(位于青海乐都县)与明代诸皇帝的关系,详细分析了当时的汉藏关系史。作者在分析瞿昙寺的政教兴衰的同时实际上也在描绘青海喇嘛教的变迁。作者在有选择地分析利用汉、藏文史料的同时更注重口传资料与实地考查,该书所展示的研究模式与结构间架,对于从事藏传佛教寺院史研究的学者来说不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 安多藏区,指甘、青、川三省藏族聚居的大部地区。据有关资料载称,巴颜喀拉山东侧有阿钦雪山及多拉山,二山之名合并,称“阿多”。以当地藏语读之,音为“安多”。后来即沿称这一地域为安多藏区。拉卜楞寺,位于甘肃夏河,始建于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该寺规模宏大,属寺众多,以讲经持律谨严和拥有学识渊博的高僧而声名远播,是安多藏区最大的喇嘛教寺院,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之一。  相似文献   

20.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大一统时期,民族、宗教、文化异彩纷呈,西藏地区也正式归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域,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和需要,蒙古贵族统治阶层尊喇嘛教为国教,封西藏高僧为帝师,大肆举办佛事活动,一时喇嘛教在中原地区高居人上、盛极一时,同时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杰出的吐蕃人才。但是这种繁荣只是建立在蒙古皇室贵族的支持上,在民间缺乏深厚的根基,甚至不少喇嘛僧人倚仗特权,作奸犯科,丧尽人心。随着元朝覆亡,蒙古人北还,喇嘛教在中原地区也失去了生机,不得不返回高原。这种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焉的发展轨迹,耐人寻味,值得认真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