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昕  付建舟 《江汉论坛》2005,(5):118-120
《胡雪岩全传》运用了多种主题模式,在官场上,运用了“宗派对立”和“官民对立”的主题模式;在商场上运用了“华洋竞雄”的主题模式;在情场上,运用了“中介婚恋”和“嫖娼纳妾”的主题模式。这些主题模式的交错运用使系列作品形成空间网状结构,全方位地展示了主人公的活动,从而揭示了人物悲剧的多重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一些中外名著运用“巧合”法的实例 ,分析了这种方法在结构作品内容、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作品故事性、更好地体现主题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以及运用“巧合”法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离骚》主题探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小禄 《云梦学刊》2006,27(1):44-47
屈原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原型性。在《离骚》的多元多层主题中“,忠君爱国”主题局限于政治层面,不能成为与屈原的原型性人格“清洁”相对应的原主题。《离骚》的原主题是“求索”。  相似文献   

4.
潜在主题论     
主题是一个与文学齐寿的重要概念。如果从“共时态”角度观察,某些作品的“文本主题”存在着显在主题与潜在主题两种形态。而潜在主题又有两种表现形态:即全潜在主题与半潜在主题。文章对文本的潜在主题作了一个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5.
审父始终是张炜作品的一个隐蔽主题。文章运用文艺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分析了“父子”冲突的主要形式,指出审父主题的实质是社会历史批判和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6.
凌叔华作为中国“五四时期”京派文学[1]164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同时受到了中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因此产生了具有很多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短篇小说。但她的作品主要是着力于展现中国新旧社会的变革期女性的形象、命运、束缚与解放等主题。而从西方结构主义文论的角度去解读她的作品,可以有效地从现代文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其作品的结构、人物以及主题。《疯了的诗人》作为其代表作之一,有着较明显的二元对立项,因此本文将分析小说中的二元对立形式,试图重新认识作品展现的主题与人物。  相似文献   

7.
张洁和韩国作家朴婉绪20世纪七十、八十年代的小说,共同体现了剥夺的女性主义这一主题。在这一主题内,两位作家作品中体现的女性形象和女性问题,因时代不同其形态也不同。它从“恋爱(婚姻)自由的剥夺”到“主体性剥夺”,逐渐向观念性和基础性问题深化,并逐渐从“对象的差异”向“领域的差异”深化。  相似文献   

8.
主题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围绕着一定的主题而凝聚为一个艺术整体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主题”这个概念的理解,却存在着某种偏差。建国以来的文学概论教材,大都将文学作品的主题仅仅归结为一种思想,如认为主题是“作者通过题材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见蔡仪主编《文学概论》);是‘’通过形象体系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见以群主编《文学基本原理》);是“年过作品描绘的社会生活所显示出来的贯穿全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一篇作品所显示的总的思想意义”(见十四院校联合编写的《文学理论基础》)。类似的解…  相似文献   

9.
张小平 《兰州学刊》2006,(5):75-78,91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思想性著称的作家,其作品充满着对人生的诸多思考。这些思考都与“残疾”这一主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论文力图在细读作者全部作品的基础上,对此一主题进行细致的梳理,从而为准确把握史铁生的作品及其思想发展脉络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作家的"家园"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作家已经写出了具有他们独特文学风格的“家园记忆”、“故乡情怀”。无论是在想象中书写“家园”的破败,凸现静观破败的现代派意蕴,还是以浪漫的笔调渲染故乡的美丽,寄托逃避成长的童心,他们的有关作品都丰富了“中国作家的家园记忆”的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11.
苗青 《南方论刊》2011,(3):54-55
书信体小说《伊芙琳娜》是18世纪英国女作家范尼·伯尼的代表作。随着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该作品被重新发掘和阐释。人们倾向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该作品,却忽略了男主人公奥维尔勋爵这一人物形象。笔者认为,该作品中的奥维尔勋爵形象不应该被边缘化,值得我们进一步地研究与探讨。本文从“灰姑娘”主题中的王子形象;“父亲”形象;“女性化”的情人形象三个方面分析和阐释了奥维尔勋爵。  相似文献   

12.
美国文坛上,海明威永远都是一颗不容忽视的巨星。他那以“冰山原则”为核心的创作风格,以“硬汉式人物”为描写对象所反映的作品主题乃至狂傲、暴躁如雄狮般的海明威本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深深地吸引着读者和批评家们,“海明威风格”,“海明威式英雄人物”已成了文学术语。本文旨在探究“海明威风格”的内涵及其形成过程。“海明威风格”,首先是指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洗炼之美,开创了新闻体小说的先河。一部小说,当它的语言、性格塑造、情节设计令人感到洁净和精纯时,它就达到了洗炼之境。海明威的小说做到了这一点。在他的作品里,…  相似文献   

13.
宋剑华 《晋阳学刊》2009,(5):105-111
《围城》是一部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为题材的批判小说,它以“出国留洋”问题、“高等教育”问题、“现代女性”问题为切入点,深刻反省了启蒙现代性所带来的真实效果。作品文本的中心主题是对现代知识精英的神话揭秘,其辐射意义至今仍对我们具有思想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徐居正一生创作了与《赤壁赋》相关的诗文作品多达百余篇。这些作品大多呈现出“抚今怀古之追思”“道仙佛禅之认同”“徜徉山水之风流”等共同主题。《赤壁赋》的东传引发了朝鲜古代文人遍学苏诗、吟咏赤壁的文学效应。其宁静隽永、淡泊超然的艺术风格契合了朝鲜朝文人以“深远闲淡”作为诗文品评的标准。《赤壁赋》在朝鲜所引发的文学效应和美学效应是“自我”与“他者”对话交流的产物,朝鲜古代文人创作的一系列《赤壁赋》题诗则是文本生产性活动的回响。  相似文献   

15.
浓妆淡抹两相宜———试论主题的确定性与模糊性□刘友林常常可以听到有人说:“这部作品主题很明确”,“那篇文章晦涩得很”,这里所涉及的,就是主题的确定性与模糊性问题。主题怎样才算是确定的,怎样才算是模糊的;什么情况下该明确,什么情况下该模糊……这些方面处...  相似文献   

16.
卢焱 《中州学刊》2006,(4):226-228
死亡是余华作品最突出的主题,它经历了对死亡表象的描绘、死亡思考和死亡承受的嬗变历程。余华在早期的作品中沉迷于对死亡表象的大肆渲染,小说充斥着“暴力”、“血腥”、“杀戮”;随后他遁入对死亡哲学层次上的思考;最后让人物感受死亡、咀嚼死亡、承受死亡的打击,逐渐的超脱使灵魂上升到一个平静自足的境界。余华关注死亡尤其是关注个体的死亡,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接近了文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纵观中外文学发展史,父亲主题是在父权制度、农业文化及其宗教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有它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内在的生存环境。父亲主题是父权制社会的产物,是权利文化的象征。乔伊斯作品除了从“寻找-逃离”与“顺从-反抗”的角度来探讨父子关系的重大变化以外,揭示了现代社会的非理性特征,反映出强烈而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孔雀胆》的主题 郭沫若的六部抗战史剧中,争论较多的是《孔雀胆》了。有人说“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立意不明确”,因而“主题自然难以捉摸了”。果真如此吗?我想,至少可从两方面作些探讨。其一,听听作者本人是怎么说的;其二,具体分析一下作品。两点相较,第二点是主要的,根本的。  相似文献   

19.
苏联的以“二战”为题材的作品把要表达的观念建立在对战争正义性的理解上,并从道德伦理价值角度来思考战争,爱国主义精神是其最大的主题,其反战的实质也多是对战争破坏原有的人伦秩序而激起的对战争的深恶痛绝。而美国的以“二战”为题材的作品则是在思考战争本身,鲜明的反战主题掩盖了对其他价值的判断,通过对反人道现实的揭露,激起人类对自身价值与尊严的维护。如此所表现出的两种性质的“二战”文学精神,从两个侧面反映了全方位的人类生存意识。  相似文献   

20.
英国移民作家卡里尔·菲利普斯不断地书写着滋养过自己的多个地域,以此回馈自己的多重文化身份所带来的丰厚遗产.对照自己的移民经历,菲利普斯敏锐地捕捉到了永不止息的“渡河”现象,于是他在作品中呈现了自古至今形形色色的“渡河人”形象.菲利普斯作品中的“渡河”既有地理意义上的时间空间移动,也有跨越种族界限的比喻意义,同时还有菲利普斯为适应“渡河”的主题所作的叙事技巧上的跨越.“渡河”的庞杂性恰好反映了人类所面临的共同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