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人才的培养必须与人才需求方进行联动,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导致人才供需出现结构性矛盾。因此,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展现了突出优势和巨大潜力。通过分析近五年来西部Z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合理定位培养目标、满足学生就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等改革措施,为改善新时代Z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促进学生更高质量就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杨素华 《学术交流》2007,(7):107-111
从经济学的角度,客观地对林业人才就业制度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林业落后的人事管理体制以及激烈的人才竞争局面,林区社会条件和艰苦环境的影响以及思想观念、社会心理的影响对林业人才就业造成了巨大的阻碍,林业人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采用博弈理论探讨了林业人才的就业去向,分析表明,林业人才本身素质越高,就越能选择到适于自己发展的良好环境,反之亦然。林业系统的物质资本(工资待遇)越高,越能找到适合于林业系统的人才。如果林业系统自身的资本(工资报酬)越低,越找不到适于自身的优秀人才。最后指出,在林业新定位下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实现林业人才配置的"规模效益",即把分散的各类林业人才进行有机协调起来,形成为一个整体,林业人才开发的"马太效应",即把林业系统人才的缺乏和林业人才就业不足的矛盾有机协调解决,和林业人才利用的"竞争效益",即实现林业人才利用效益最大化和林业人才流动渠道的畅通化。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保证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高校应当推进新工科建设,创新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该文基于新工科建设背景,分析了目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结合“三业融合”理念,从学生的学业、就业以及创业三个层面探究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策略,提出应构建具有新工科特点和土木工程专业特色的课程知识体系,注重对学生就业观的培养,深化校企合作,设置创新创业基金,鼓励学生创业。  相似文献   

4.
社会工作是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在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背景下,社会工作的就业空间广阔,因此要进一步发展社会工作,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就业创业。目前,当务之急是,统一思想认识,加强专业社会工作顶层设计;加快岗位开发和机构培育步伐,不断拓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就业平台;强化职业保障,壮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政府购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制度。  相似文献   

5.
杨建科 《唐都学刊》2005,21(5):90-94
技术转移是实现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西部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转移作为支撑。而人才流动是技术转移的最有效的途径,影响技术转移和人才流动的因素是多重的,这也决定着技术转移和人才流动的模式的多元化,在进行西部环境优化和政策优惠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本着发展创新的思路,不拘一格地引进技术和人才。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新的时代需要全新的人才,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够适应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给社会的进步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大学生总数呈持续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率,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会计和税收是密不可分的,高职会计类专业主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如何充分利用税务会计这门课程,使高职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既能掌握税收法规知识,又能熟知涉税业务会计核算,并能为企业提供或参与一定的税收谋划,具备社会发展时应用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这对提高高职类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对税务会计课程目前在高职类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基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社会经济的优化与发展既为我国高等人才的就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使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亟待多方通力合作以解决,实现高等人才顺利就业.为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应当全面推进基于大学生就业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通过打造优秀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劳动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散进行、局部见效在全面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劳动管理体制已逐步从刻板的、高度集中统一的模式向变通的、分散放权的管理机制转化。这种转化的最主要特征,是由国家集中掌握的劳动工资人事权逐步变成企业独立自主权的一部分,企业在用人方面有了很大的灵活性;国家对劳动力的统一调配权逐步转化为劳动者个人经济活动决策权——职业选择权、岗位调换权,劳动力开始冲破阻力自由流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统包的劳动就业制度已经由多种就业形式、多条就业渠道所取代。国营、集体和个体以及其他经济形式企业都可以不受国家计划限制招收工人。待业青年自寻就业门路,甚至通过各种形式自己解决就业;企业则通过劳动服务公司解决本企业冗员和职工子弟的就业。几年来就业制度的搞活解决了几千万人的就业,其成就是国际公认的。第二,固定用工制度已经被合同工制度所取代,企业与劳动者的结合不再是国家计划的硬性搭配,而是劳动者选择职业、企业选择劳动者的结果。劳动合同则是反映双方意愿的,共同遵守的责、权、利规定的协议。合同制工人比起固定工人来说,具有更大的自主权、更高的劳动热情和更大的灵活性,增强了生产中人的因素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0.
当“出国淘金”变得越来越困难,当人们对股票的风险意识逐渐加深,意识到在自己的祖国立足一份合适的、享有较高薪水的工作,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诚实劳动,也是一条富裕和希望之路。于是,在“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形成后,调换职业,转换工作的“跳槽”成了一种时尚。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出现了人才交流热,省、市召开人才交流会,县、乡也召开人才交流会。有时一天在同一地方有两三家人才市场同时开放;有的专业人才一天会跑两三家人才交流中心;有的企业是逢“市”必招。一方是在寻觅可以更好  相似文献   

11.
专业教育超前本土化的专业实践既是新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一大特点,又是影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如何突破这一因素的制约,促进中国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发展,提高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成为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界长期以来探讨的主题之一.项目化运作下的"校、政、社"三方协同培养社工人才模式,强调以项目为媒介和桥梁,将学校、政府和社会三者连接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和资源,共同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这样做,既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协调发展,又有利于提升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这一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不仅较适合中国的本土情形,而且还可以取得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的多方效益,是值得而且可以被推广运用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与人才滞后的矛盾已日趋明显。高等职业教育将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适应性、实用型的人才。然而,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着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质量不高以及就业不理想等问题。因此,为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应该全面审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从管理体制、培养制度、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高职毕业生是人力资源市场的高技能人群,其人力资本价值对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该文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通过问卷调研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淮安市高职院校大学生本地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同时针对个人、家庭、经济、社会以及产业等方面存在的阻碍高职大学生本地就业的因素,提出了相应对策,包括:通过主导产业带动,提升本地就业吸引力;改善社会环境,优化高技能人才吸引政策;政校企协同,强化人才政策宣传和落地实施等。  相似文献   

14.
丁保玉 《社科纵横》2010,25(6):163-164
通过对天津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现状和社会对人才实际要求的调查分析,根据新世纪对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要求,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入手,探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过程中的应用对策。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为进一步深化天津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改革、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深刻把握“知行合一”的本质内涵,充分落实“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原则,在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创新性之外,更应当重视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引入理论经济学中“供需平衡”的理论,将“供需契合”的相关理论链接至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契合度的问题上。在对VUCA时代管理类人才要求标准探究的基础上,以海南大学工商管理实验班的模式建设和实践为例,试图在有效结合海南省“自贸港建设”的经济大背景下,探索提升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与本土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给的契合度,从而在人才供给端调整的维度构建一套新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相似文献   

16.
孙玉贤 《社科纵横》2007,22(12):151-152
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就业模式,是大学毕业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毕业生不做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而是为自己、为社会、为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7.
高职食品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食品学科发展的必然需求,更是社会对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整合了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优势资源,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食品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该文分析了食品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校企合作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校企共建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探究多元合作模式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果,以期为培养食品专业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孙敏 《社科纵横》2007,22(2):55
人才流动有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差异和人事改革制度提供的便利两大外因条件,同时有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自我价值的实现、专业发展的前景和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内在条件。人才流动在社会效应、组织效应和个人效应三方面都有其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应看到人才流动造成的人才资源分布不均、人才队伍不稳定,从而影响科学研究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造成一定的技术泄密和人才的磨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一带一路"的政策背景下,"订单式"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企业需求出发,向企业输出高质量的专有所长的专业技术人才,全方位、多层次地加强校企合作,特别是加强与一些国际化企业之间的合作.实践证明,"订单式"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培养了一批国际化、精准化、专业化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有效提升了环境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和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生物技术人才对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和产业进步至关重要。产学研协同育人是服务产业需求、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该文从提高生物类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性出发,分析当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探索应用创新型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新思路,针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利用学科资源优势,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核心,通过学科、平台、项目、机制四项驱动力,构建“一核四驱”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创新实践平台、产学研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等方面改革和实践,提高生物类专业人才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专业人才,为山东乃至全国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