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采用后殖民理论来分析翻译和跨文化交流,可以看出隐藏在文化交流背后的文化的不平衡状态、翻译理论中的“西方文化霸权”和翻译策略中的后殖民性。在翻译中,我们要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弘扬民族的文化风格,从而达到真正的、平等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考查翻译实践活动,认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存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而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行动本质,体现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操纵。本文着重探究后殖民翻译研究视角下文化、权力、翻译三者间关系,旨在寻求反对文化霸权、促进文化间平等交流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外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人们一般都从文化平等的角度探讨文学和学术问题.但是随着文化翻译观的提出,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文化冲突及随之而来的翻译问题接踵而来.在文学翻译理论相关研究中,绝大多数探讨基本都是围绕“怎么译”的问题,而很少触及“为什么”的问题.本文提出文学翻译与文化交流中要充分发挥译者的能动性,对文化态势分析和把握是译者首要考虑的因素,并进而采取相对应的翻译策略,达到最佳译介效果.  相似文献   

4.
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受到种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鲁迅采取“直译”翻译方法的根源,可以运用译学研究文化学派的理论,从文化层面上予以解读,以此探得操纵其“直译”方法的思想意识和诗学,表现为“洋为中用”“拿来主义”的文化立场以及实现中国语文改革,建立现代新文学的文化目标,从而揭示翻译具有的思想和文化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领域发生的“文化转向”使得人们对于翻译本质的理解更为深刻、全面。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文化交流活动,作为使者,译者在面对出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沟通方式,是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后殖民语境下分析《红楼梦》两译本的文化与翻译,对当下的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对外传播,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翻译与政治的关系密不可分,权力话语影响到翻译过程的各个环节。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应突出汉语文化的话语权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对本土文化的冲击。文章主张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在平等的文化交流中宣扬中国文化,在获得平等话语权力的同时,促进中外交流。  相似文献   

7.
随着翻译实践的进一步深入,传统翻译理论已经无法解释译本中尤其是文化翻译部分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不忠”现象。作为中国文化典籍之一的《浮生六记》,其不同时期两个英译本的译文和原文存在诸多差异。勒菲弗尔的“操控论”为此差异现象提供了意识形态的新视角。文章对比分析了《浮生六记》两个译本中文化翻译策略的选择,探讨了意识形态与文化翻译策略生成的相互关系,以期引导翻译工作者在文化翻译中能恰当地选择翻译策略,避免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最终达到平等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原有的殖民体系解体后,帝国主义改变了以往以武力为手段的殖民策略,改而利用其自身的文化话语主导霸权,继续对原来的殖民地国家及后来的第三世界国家推行文化殖民.在此背景下,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态,西方国家处于强势和中心地位,而第三世界国家则处于弱势和边缘地位.在此文化对抗中,翻译起到重要的工具作用.由此引起人们对翻译角色的错误理解,认为翻译是在为殖民者助纣为虐.文章认为我们应该在认识到翻译的殖民作用的同时,认识到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中,为了民族及民族文化的生存,文化交流必不可少,翻译不能被打入冷宫,而应该被赋予时代、历史使命,以全球化为视角,以实现"自我"为目的,用杂合化的策略,发挥翻译的"通天塔"之功,改变中西方文化的不均衡地位,逐渐达到平等、正常交流.  相似文献   

9.
翻译文化交流说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方式,而且这种交流建立在平等这个假设的基础上.当代翻译理论加深并扩大了对翻译的认识,使我们可以站在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翻译,认识到文化翻译中的不对称性和翻译实践中所产生的叛逆和扭曲现象,同时也认识到文化借助于翻译所进行的对外传播与征服的目的.传统理论把翻译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置于真空之中,没有看到这种活动受到了社会文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最终导致了文化交流的变形.翻译的本质并非纯粹的文化交流,而是一种有目的、利己性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0.
在文化全球化和后殖民语境下,作为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的武术术语翻译,成为他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消除殖民主义遗留下的"东方"形象、弘扬文化的有力武器。异化翻译有利于武术的国际化推广和世界多元体育文化的交融与创新,应注重武术输外词的异化传播,张扬文化差异,保留民族风格的音译成为处理武术术语文化翻译的最佳策略和有效途径。考察当前文化交流的不平衡和不平等现象,展望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未来形势,从文化生态平衡和世界多元文化出发,审视跨文化传播中的"自我东方化"现象,倡导武术的文化自觉,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多元文化格局形成。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建设前景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就要提高其"文化自觉性",调整其文化心态,加强其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调适、转换,进而推进民族文化的重塑和整合.  相似文献   

12.
虽则“文化兴国”蓝图已经初步绘出,但距实现尚任重道远.受马克斯·韦伯新教功能论启发,文章以社会转型为背景,着重考察转型过程中文化价值的功能聚合作用.其间,相关概念与命题的澄清尤为必要,如“文化兴国”及与之构成悖论关系的“文化中国”,即找寻失缺的“文化”——基于价值共识的理念精神才是“兴国”的前提所在,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为此也.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文化问题的热烈探讨和争鸣中,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关于文化进程和世界文化的论述,仍然没有失去其重要意义。他们始终把文化生产置于人们生产活动的整体之中,并且具体地和历史地考察了人类各个时代的物质生活进程如何制约着文化生活的进程,从而提出文化进程的三个基本阶段或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的交织、作为文化的文化生产、“世界文化”的形成。“世界文化”并非永远存在,而是现代大工业条件下的历史产物,同“世界市场”、“世界交往”和“世界历史”的形成紧密相连。世界文化不是非民族的,不可能通过各民族文化的消亡来实现,也不可能凌驾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相反,它是通过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影晌和相互挑战的漫长历史进程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鲁迅和林语堂翻译思想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鲁迅和林语堂身处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但文化观的巨大差异形成了二者各自不同的翻译思想和主张,具体体现在:鲁迅的翻译目的是为了建立新文化,主张"逐字译"和"洋气",强调"异化"的翻译策略;而林语堂则更多地关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提倡"句译"和"反对洋化"、灵活地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另外,二者在翻译文本的选择上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取向。  相似文献   

15.
在形成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体系的过程中,通过文化交流以促进文化之间的对话、沟通与理解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应该关注文化间对话、沟通与理解的心理问题、学理问题、伦理问题。心理问题解决的是心态冲突问题,消弭的是信任赤字;学理问题解决公理冲突问题,消弭理解赤字;伦理问题解决沟通方法的冲突,它所消弭的也是信任赤字。  相似文献   

16.
元朝蒙古族的游牧文化与汉族的农耕文化经历了一个从冲突到融合的发展过程。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元朝统治者崇佛重儒,使蒙汉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其结果使蒙古社会传统的知识发生了转型,高等教育活动主要围绕儒家文化高深学问展开。"国子学的多元性"、"书院的官学化"、"科举的时断时续"构成了蒙元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本文在回顾元代官学化的历史事件和综述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元代书院的官学化问题进行了文化解释。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建设,要从文化交融入手,培育精通中外文化的"跨文化交际人才".鉴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语言和文化多样,跨文化交际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建议高校外语类专业统筹规划培养语言专业人才,研发语言产品;培养跨文化师资队伍和跨文化课程建设;保护好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消除跨文化交流的"三大敌人";坚持文化双向交流和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其以人为本的文化共鸣性在国际社会得以传播和发展,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疆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在对外传播中因低效的媒介赋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传播制约而存在一定困难,不利于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新疆的人文风貌变化与发展。文章以促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为目的,以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利用新疆非遗匠人、自媒体“网红”、新疆高校留学生共同拍摄具有故事性的新疆非遗文化系列旅游宣传片,并借助新疆高校与中亚国家共建的孔子学院为平台进行对外传播,打造“新疆非遗系列旅游广告+中亚孔子学院媒体平台”的媒介补偿传播模式,进而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中实现以国外受众为对象的媒介补偿。同时结合“智媒体+教育”的媒介融合理念,面向来疆留学生开发以新疆非遗文化为核心的国际中文教育交互式数字教材,推动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媒介融合中的教育价值转化。  相似文献   

19.
从古诗意境美英译的角度,通过译例分析,论证许渊冲先生"三美论"关于意美的翻译方法论尚未能完全实现古诗意境美的传递。由于一些文化和语言的不可译性,只有加深文化渗透和交流才能使古诗意境美的传递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从权力话语理论看异化翻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福柯权力话语理论阐述了权力、知识和话语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知识是权力的象征,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控制知识权力话语的文化力量能够实现其文化控制地位.强势文化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在文化交流中获取说话的权力,并对弱势文化进行操控.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势必会受到这种文化霸权的影响,这体现在译者对翻译题材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中.翻译已不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工具,而是一种在不同的权力话语制约下的对话与交流.弱势文化通过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介绍自己本民族的优质文化,有利于抵制强势文化的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