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建国以来,汉寿人口增长很快。1949年全县总人口为35.5万人,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到了73.77万人,四十年翻了一番多。这个增长速度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大体一致。依据人口增长的起伏变化和人口生育的控制情况,我们可将汉寿县人口增长和节制生育工作大体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盲目生育和无控制阶段(1950—1957)。全国解放后,汉寿在物质资料生产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建国后人口生产史上第一个高峰期。1950年至1957年,8年间全县共  相似文献   

2.
1970年以来,我国依靠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各族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大力推行计划生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69年的26.08‰降到了1985年的11.23‰;16年中全国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由“三五”计划前四年(1966~1969年)的26.9‰下降到16.4‰,累计约少生1.87亿人。短短的16年就完成了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80~100多年才完成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相似文献   

3.
一、1995年广东人口变动与就业形势的新变化1995年,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下,广东国民经济由上年的高速增长向适度增长回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经济增长方式开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与此同时,人口和就业形势也发生了显著而复杂的变化,其新的积极变化在于:(一)人口控制取得显著成绩,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据统计资料测算,“八五”期间,广东全省总人口从“七五”期间年均增长20.28‰。下降至14.49‰,增长速度明显减缓。至1995年末,广东省总人口为6819万人,比国家下达的“八…  相似文献   

4.
上海建县以来的人口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论及的上海人口变迁主要指上海自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华亭县建县以后至解放前夕,前后约七百年以来的人口增长情况.在这约七百年中,自元末(十四世纪中期)至清咸丰年间(十九世纪中期)的五百年,人口增长不多,属于人口基本稳定时期;自咸丰以后至解放前(二十世纪中期)约一百年,属于人口飞速增长时期。现将这二个阶段人口增长的不同特征及其原因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5.
解放前,兰州人民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军阀割据,战争、瘟疫不断,医疗保健条件极差,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全市人口出生率虽然很高。但死亡率亦高,因此人口增长速度缓慢。据记载,从魏晋南北朝时至一九四九年,历时一千九百余年,兰州这座古城才由一万人口发展到十九万。 解放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普遍改善,医疗卫生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一直为中外人士所关心的中国穆斯林人口,解放前始终是个谜。解放后,特别是经过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后,谜底才被揭开。应该说,中国穆斯林人口数字真相大白于天下之时,自然便是宣告混乱结束之日。(一) 旧中国的穆斯林人口数字,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且相互之间悬殊很大、矛盾百出。例如,《中外地理大全》①引用的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的调查材料,粗略估计全国穆斯林人口约有一千五百万至二三千万,约占当时全国人口(404,926.9万人)的3.7—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广东人口现状和特征入手,分析广东人口与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而提出广东控制人口和发展经济,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六项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一、人口大国的工业化难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作为人口大国,我国的工业化有许多特殊的现象。也面临一些特殊的难题。中国工业化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全国解放时,仅城市失业人员就达400多万,相当于在职职工人数的一半。到国民经济恢复的1952年,失业率(待业率)仍高达13.2%。加之在人口政策上的一度失误,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一直高速增长,除了1958—1961年由于国民经济严重困难,人口增长这一度下降之外,从1951~1973年的22年间,我国人口的年增长率都在2%以上,最高的1963年甚至超过3%。因此,从建国以来,我国工业化一直是在巨大的人口  相似文献   

9.
<正> (一) 人口是一个含意十分丰富的概念,人口意识的含意自然也是十分广泛的。我们认为人口意识,主要是人口的数量意识和人口的素质意识,增强人口意识,主要是增强人口的数量和素质的优患意识。一、人口的数量意识1.我国人口增长形势十分严峻——人口数量意识之一我国人口数量的控制,由于从70年代以来,在全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国人口出生率由60年代的33.65‰和76年代的24.57‰下降到近十年的18.3‰;自然增长率由60年代的22.(?)8‰和70年代的16.23‰下降到近10年的11.98‰。但是控制人口数量的巨大成绩,却不能掩饰我国人口发展速度快和人口基数大这样一个基  相似文献   

10.
<正> 据统计,我省一九七九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十八,比一九七八年仅下降千分之一点五,比一九七九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年高千分之六点三,属于一九七九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千分之十五的五个省、自治区之一。解放初期,我省只有人口一百四十八万人,一九五七年超过二百万人,一九七二年超过三百万人。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九年,我省人口净增二百二十四万四千人,即增加了一点五二倍,平均每年增加七万四千八百  相似文献   

11.
<正> 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整个改革开放的实际进程,而且也对人口控制机制提出了重新构造的要求。人口控制如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行人口控制机制的衰竭自七十年代以来,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我国开始实行以控制人口数量,压缩人口过到增长为主要目的的计划生育。前十年成绩斐然,人口出生率由七十年代初的30‰以上下降快20‰以下。然而,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尽管计划生育组织机构不断健全,政策一再收紧,措施一再加大,人口出生率却始终徘徊于20‰左右。那么,人口控制工作遇到的挑战在哪里呢?诚然,1962—1973年生育高峰的惯性作用、1980年第二部新婚姻法的颁布,都是影响人口出生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但从根本上讲,还是1979年以来,城乡经济体制改革所引起的人口控制机制的衰减。  相似文献   

12.
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特征 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与发达国家并不一致。首先,发展中国家所处的人口增长阶段与发达国家截然不同,前者从战前的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阶段,跨入了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人口高速增长阶段;后者则在经历了一百多年人口演变的基础上,步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人口慢速增长和老龄化的阶段。其次,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人口与工业增长的任务也与发达国家迥然不同,对于发达国家,人口减少的威胁较之人口过剩的威胁更为严重,在这些国家,人口增长率降低已使生活必需品制造工业的生产相对低落;发展中国家所发生的趋向正好相反,这些国家必须尽更大的努力来生产必需品,以供养渐增的人口。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从本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抓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历史进入八十年代后,我省人口发展的形势怎样?出现了一些什么新情况?遇到了一些什么新问题?有些什么新特点?弄清这些问题,对于在新形势下推动计划生育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和全国一样,七十年代我省在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工作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人口情况有了很大变化。197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近千分之十,1980年有  相似文献   

14.
<正>人口增长模式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不仅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也与经济、社会的变化相关。自2017年起,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连续5年下降,2021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0.34%,全国人口出生率为7.52%,创历史新低。据统计数据预测,我国总人口规模将在“十四五”期间进入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时代,这表明我国人口发展形势正面临严峻挑战,需迫切解决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问题。  相似文献   

15.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已经陆续公布.从公布数据看,本次人口普查反映出中国人口正呈现若干重要变化:一是人口增长率继续快速下降,且趋于零增长,印度人口将于2030年左右超过中国.二是人口年龄结构已经步入快速老龄化期,但目前出生性别比仍居高不下.三是人口文化素质在迅速提高,文盲率已明显下降.四是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已经接近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人口流入的热点地区主要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从“六普”数据质量看,由于本次普查改变了登记对象,漏登率出现大幅度的下降,数据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人口老龄化促使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的寿命不断延长,死亡率不断下降,加之70年代起又普遍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从而使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降低,导致人口日趋老龄化.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年型"国家,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已达到10.7%和7.4%.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建立后的人口理论与政策概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不仅是当今中国的人口政策,而且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七十年代开始,在全国普遍推行计划生育,在短短二十来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人口的增长率有了大幅度下降,妇女总和生育率从六十年代的5.68下降到八十年代的2.07,人口再生产类型正在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转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类型。各民族人民的婚姻、生育观念,正在由早婚、早育、多子多福,向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转变。这些成就的取得,其中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正> 高龄老人,系指80岁及80岁以上的老年人.目前我国约有5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从长寿水平,即80岁及80岁以上老人比例来看,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长寿水平全国为4.46,广东为4.64,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国已上升到6.59,广东升至8.60,比全国高出30%,上海更达到11.79%,已属于较高水平.长寿水平的提高标志着高龄老人的增多,它是人口平均寿命提高的结果.解放前,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仅为35岁,50年代上升到57岁,80年代上升到67.9岁,目前已达69岁,短短30多年,我国人口平均寿命提高了30多岁,充分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医疗保健事业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19.
一、陕西人口的历史演变 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陕西人口源远流长。迄今发现的大荔人、兰田人和西安半坡村人遗址,足证陕西很早就是我们祖先定居和开发的地区之一。陕西人口有文字记载,始于西汉。据史料所载: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陕西全省约有八十二万户,三百一十四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五点三。到唐天宝(742年)年间,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作为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当时陕西境内人口已拥有四百三十九万,占全国人口比重的百分之十一点五。此后至清乾隆(1736年)时,其间约一千年,全省人口总数一直保持在三百至四百万之间,自然增长缓慢。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陕西人口突破一千万,达到一千零二十万人。与乾隆年间相比,增加了六百万人口,增长百分之一百五十。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这半个多世纪,是陕西省人口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人口增长的高峰。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1988年底人口已增长为4169.85万,比1949年的2083.07万人净增加了2086.78万人,39年间人口翻了一番还多,平均每年净增加53.5l万人。我省人口增长呈现三个高峰:1952年至1958年是我省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高峰,7年共增加401.1万人,约相当于增加挪威的人口,平均每年增加57.3万人,年递增率高达2.5‰;第二个高峰是1962年到1971年,10年间共增加756.7万人,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