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伴随着俄罗斯侨民在中国的定居而产生的。顾名思义,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俄罗斯的作家以中国社会环境为背景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将博大精深的儒释道文化融于一身,形成了具有独特意蕴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不仅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同时也对生活在中国半个世纪之久的俄侨作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章以文本分析形式解读、梳理中国俄侨作品中的中国儒释道文化。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上半叶,众多学者对俗文学文献进行收藏、整理、校勘研究等工作。这些工作不仅仅为俗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同时也在显现这些被长久遮蔽、遗忘的文学历史时解答了众多文学史的谜团,恢复了中国文学的全真面目。它在提高俗文学历史地位的同时,在推动俗文学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地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焰安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2(4):86-89
20世纪上半叶,潮汕民间文学活动较为活跃,不仅发表了一批民间文学作品,解读了民间文学的有关现象,而且还具有自己的活动特点。 相似文献
5.
兰天祥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69-73
通过对1900至1949年间回族慈善团体的存在与发展状况及活动情形的探讨,指出回族慈善团体具有自上而下组成,会员无定、经费来源单一,早期活动内容单一、结构简单,后期不断发展等特征。在增强回族凝聚力,促进回族社会稳定,加强回族与其他民族的联系,扩大回族在中华民族及国际穆斯林中的影响方面,回族慈善团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7.
刘亮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52-64
基于对一批英文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对20世纪上半叶中美两国在林学领域,从政府、社会到学者层面,从教育、科学研究到救灾防灾,从林学人才、技术、思想、林业行政组织到造林、防止土壤侵蚀与河流洪水控制等方面开展的交流与互动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研究认为,中美两国在林学领域的交流是双向的,美国以中国毁林为教训的做法被中国学者作为警示国内政府和社会并呼吁重视林业、发展林学以救灾防灾的宣传工具,这是在近代中西方交流过程中林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基本历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侯怀银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5(6):1-6
本文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基本历程进行了具有实证性质的考察和研究。提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引进为主要特征的初现阶段;以模仿为主要特征的初建阶段;以“中国化”为主要特征的初步探索阶段。经过近50年的发展,教育学的主要学科都已在中国形成,并初步建立起了学科体系。此外,本文对教育学各学科在中国的形成时间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9.
吴国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3):1-13
戏曲学是20世纪新兴的学科,元杂剧研究是戏曲学学科中最有成绩的学术门类。该文概括叙说20世纪上半叶元杂剧研究的成就,历数一些著名学者的学术建树,高度评价王国维开拓性的学术成果,对学界较少关注的郑振铎在这方面的学术地位给予高度肯定与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0.
孙伯君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5):38-43
20世纪上半叶的日本汇聚了聂历山、罗福成、罗福苌等早期西夏学的顶尖学者,是早期西夏学研究的中心之一,西夏学这个学科名称及其拉丁译名Tangutica也是由日本学者首先提出的。此前,学界对20世纪早期日本西夏学的研究情况介绍得很少,了解这一时期的情况有助于认识西夏学从产生到发展的全貌。 相似文献
11.
闫丽娟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3):65-70
20世纪上半叶的西北少数民族研究是伴随着近代西北边疆研究的第二次高潮展开的.从近代西北边疆研究的第二次高潮、陕甘宁边区的民族研究、西北回族伊斯兰教的历史文化研究、西北藏族研究、新疆少数民族研究五个层面,对20世纪上半叶的西北少数民族研究状况、成果和特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认为,这一时期开展的研究,是西北少数民族研究的第一个繁荣期,成绩卓著,影响深远,为20世纪中期以后的西北少数民族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薛其林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6)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和转型的时期。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潮激荡之际,思想文化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三足鼎立的格局。就影响而言,三者之中,马克思主义思潮可谓高歌猛进、一枝独秀、独领风骚。其中,唯物史观的影响又是最为显著的,唯物史观作为主要思潮,直接参与和影响了当时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六次大规模论战。论战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温和的学理上的论争,更有针锋相对的激烈的路线立场论战。论战的内容主要围绕唯物还是唯心、经济决定论还是多元论、阶级斗争、群众的历史作用与无产阶级专政等问题展开。经过论战,唯物史观进一步彰显了其学理的科学性和实践的生命力,成为一股重要的理论思潮和行动指南,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学术和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化。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学者身上,而且更体现在冯友兰、陶希圣这样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学者身上。可以说,在学理上唯物史观树立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前期好莱坞影片的汉译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5):41-46
20世纪前半期美国在华平均每年发行影片超过三百部,这个数字占中国电影放映市场每年总量的百分之八十。面对这样庞大的一个外片市场,如何消化是一个严峻问题。在这几十年间,中国的外片经理商和美国的电影制片商先后尝试过用口译、中文字幕、译意风和风语配音等方法以便让好莱坞影片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4.
李越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6(5):19-22
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变迁中,迷信问题日益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成为受到全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在两次新文化运动及社会各届进步人士的推动下,二十世纪上半期各届中央政府都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了反迷信斗争,部分促成了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迷信状况的改观。 相似文献
15.
全立波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1):149-153
对20世纪上半叶的数部经典著述中关于复句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得出如下结论:在单复句划界标准研究上,具体有过"单句""主谓词组"/"句子形式""结构关系""语音停顿"和"多元结合"五种标准;在复句的分类研究上,具体有过"一分法""二分法""三分法"三种分类法。 相似文献
16.
张志烈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6(1):5-9, 14
四川是竹枝词的故乡。作为全川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成都,是竹枝词吟唱的发达区域,清代中叶以来竹枝词的吟唱之风特盛。文章就20世纪上半叶成都竹枝词进行审视,指出其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成都经济、政治、历史、民俗诸方面的风貌,留存了丰富的、宝贵的成都文化史资料。 相似文献
17.
蔺淑英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18-123
20世纪上半叶,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使中国先进分子的主体意识发生了根本变革。这主要体现在:由意识决定生活到生活决定意识的变革;由英雄史观到群众史观的变革;由社会改良到社会革命的社会改造理念的变革;由传统史学思维范式到唯物史观史学思维范式的变革。正是因为中国先进分子主体意识的变革,引发了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和学术诸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曹卫平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6):49-52,61
在20世纪后半期的亚太国际关系史上,东盟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是疑惧与尊崇相存、敌对与合作并立、利用与友谊同在。随着全球和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变化,东盟国家与中国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由于东南亚地区是多元文化、多元种族的地区,各国情况差别较大,同时,东南亚地区在二战后出现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故在同中国关系上,东南亚国家可分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