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美中日在南太平洋岛国的战略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中日三国在南太平洋岛国的博弈出自于各自国家的战略利益。"重返亚太"的美国需要南太平洋岛国巩固其在太平洋的"主导地位"和战略部署。日本在海洋战略扩张、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牵制中国方面期望得到南太平洋岛国的支持。中国则更加注重与南太平洋岛国的经济共同发展,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实现其和平发展战略。在当今和平发展时代中,中国的战略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翠亭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0(6):907-912
利益集团是指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获取某种特殊利益而对政府施加影响的政治性组织。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方式主要有资助竞选、政治游说和司法诉讼。利益集团及其游说活动是美国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滋生诸多民主问题的根源。为了使政策向本集团的利益倾斜,有组织的利益集团及其代表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着,是美国民主政治的建设者,同时又是破坏者。多元主义既有培育民主的一面,又有践踏民主的一面,因而在学术界既被防卫又被攻击。 相似文献
3.
解读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博弈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翠亭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0(6):907-912
利益集团是指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获取某种特殊利益而对政府施加影响的政治性组织。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方式主要有资助竞选、政治游说和司法诉讼。利益集团及其游说活动是美国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滋生诸多民主问题的根源。为了使政策向本集团的利益倾斜,有组织的利益集团及其代表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着,是美国民主政治的建设者,同时又是破坏者。多元主义既有培育民主的一面,又有践踏民主的一面,因而在学术界既被防卫又被攻击。 相似文献
4.
刘会清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3):1-4
朝鲜半岛是北太平洋最有战略价值的地区之一,美国在该地区拥有地缘政治利益,同时,朝鲜半岛介于中、俄、日三大国之间,由于朝鲜半岛所显现出的独特地缘政治属性,便成为东北亚国际政治斗争的焦点.从地缘价值取向因素来看朝鲜半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国争夺战略生存空间的冷战因素,意识形态因素,大国因素和国家安全战略需要等.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是作为冷战两极对峙的产物--朝鲜半岛问题却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中国和日本作为亚太地区有影响力的两个重要国家,从地缘政治和现实利益出发,不断调整对朝鲜半岛问题的安全政策,对半岛局势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时期加强对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安全政策上的分析,对两国在半岛的战略价值定义、统一问题、安全体制模式上的比较,寻找中日两国的利益汇同点,加强政治互信与合作,对于实现半岛和平统一以及建立东北亚安全体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意义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朝鲜半岛的所谓地缘政治意义只是在特定条件之下形成的相对的政治现象,它亦有形成、凸显、弱化、消失等不同状态。从历史的角度看,朝鲜半岛冲突状态下地缘政治意义的凸显给中国带来的是负面影响。以我国的东北亚区域战略目标为坐标,可得出简单的结论,即只有防止朝鲜半岛冲突状态下地缘政治意义的凸显,才能使朝鲜半岛凸显出地缘经济意义,此时朝鲜半岛的状态最符合我国的发展利益。 相似文献
7.
王泰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1):1-11
近代中国、日本、埃及和俄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都深深地打着改革的烙印。从改革的契机对于现代化的启动 ;改革的深入对于现代化的发展 ;改革的领导对于现代化的成效 ;改革的阻力对于现代化的延误等几个方面来看 ,四国都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四国近代史上改革与现代化的关系向我们展示了比较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然性与艰巨性 ,具有重要的历史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萧俊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4)
“公民—政府”之间由于信息的流动而处于博弈互动状态,双方都希望达成代价最小的一次性合作结果,因而政府与公民围绕着权威性价值展开各自的积极作为,而每一次“公民—政府—公民”之间的循环都导致不同程度的政治变迁 相似文献
9.
伴随冷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被称为“冷战活化石”的朝鲜半岛日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围绕着半岛的统一问题及近来的导弹问题与核问题等半岛安全问题,朝鲜半岛危机不断。而素有“东北亚门户”之称的朝鲜半岛在地缘政治上又具有重要意义,因而使它成为大国关注与争夺的对象。作为对该地区有重要影响的两个大国,美国与日本对该地区分别有着各自的政策定位,通过比较两国政策的异同,可以发现作为冷战产物的美日同盟在稳定的同时,其内部冲突性的趋势却是无法抑制的,美日同盟最终要归于历史。 相似文献
10.
王占法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7(4):102-105
伴随冷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被称为"冷战活化石"的朝鲜半岛日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围绕着半岛的统一问题及近来的导弹问题与核问题等半岛安全问题,朝鲜半岛危机不断.而素有"东北亚门户"之称的朝鲜半岛在地缘政治上又具有重要意义,因而使它成为大国关注与争夺的对象.作为对该地区有重要影响的两个大国,美国与日本对该地区分别有着各自的政策定位,通过比较两国政策的异同,可以发现作为冷战产物的美日同盟在稳定的同时,其内部冲突性的趋势却是无法抑制的,美日同盟最终要归于历史.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缘战略地位并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生产发展、区域自身的发展状况、相关国家的战略取向以及国际环境的时代特征等因素而不断发生变化。在日俄战争结束之后,虽然其他条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是随着相关各国战略取向的变化,朝鲜半岛不再凸显其地缘战略地位,因此日本才能够顺利地实现日韩合并而没有引起新的国际冲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朝鲜半岛在数千年来的交往中,人员往来频繁,渊源久远。从中国大陆移民到朝鲜半岛,其原因主要有:谋求生存(战乱避难、犯法避祸、宗族传布、东渡谋生),政治因素(政治亡命、外交出使、政治联姻、抗倭援朝)三十,经济因素(外贸商事),偶然因素(遇风漂海),等等。经过漫长的岁月,他们逐渐融入了当地社会,但也保留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相似文献
13.
韩国基于韩美双边关系以及自身的政治经济发展前景等各方面因素,出兵越南。朝鲜支援北越则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以及为朝鲜半岛的统一营造有利环境。围绕着越南战争,朝鲜半岛南北关系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纷繁复杂的变化:一方面,越南战争使朝鲜半岛南北关系一度剑拔弩张;另一方面,越南战争又促使东西方冷战得以缓解,进而间接地影响南北关系走向对话。 相似文献
14.
建构主义理论是从质疑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的基本假设而构建的国际政治理论新范式,与传统国际政治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具有明显的解释优势,能够更好地解读朝鲜半岛危机。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朝鲜半岛危机的时起时伏与久拖不决和对立双方具有不同的国际政治文化,缺乏集体认同,进而形成恶性互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若想化解朝鲜半岛危机,遵守现有的国际政治文化,不挑衅其底线和加强双多边互动,增加相互认知应成为对立双方恪守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1956年日苏关系正常化后,双方为渔业、领土等问题继续争执。1960年苏联宣布,只有美军及其基地撤出日本、日苏和约缔结后,才能将齿舞群岛等移交日本。1962年起,苏联政府又宣称,日苏之间的领土问题已经解决。但日本却坚持“北方领土”是日本固有领土。 相似文献
16.
简论1918-1922年日本与苏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良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1):14-19
1918年日本出兵西伯利亚东部是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夺取远东霸权的继续。苏俄通过成 立“远东共和国”迂回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取得一定胜利。历史与现实说明对日本 军国主义势力不能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7.
高新力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
通过产业内贸易理论和重叠需求理论说明中、朝、韩三国由于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伴随着朝鲜半岛民族统一事业的发展而迅速增长的朝韩贸易可能对中朝和中韩贸易产生的影响,提出在对韩、对朝的部分贸易领域中必须引起的高度重视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日韩三国近年来均成为俄罗斯的重要经济伙伴,三国与俄罗斯的经济关系分别表现为日俄经贸合作发展缓慢、韩俄经贸合作发展平稳、中俄经贸合作发展快速。面对以自我为本位的日本竞争政策,中韩应积极合作,推动东亚一体化向共赢、共存、共荣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明国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4):11-16
文章考察了日、俄两国技术转移的历史 ,对两国采取的对外“技术—文化”观进行了比较分析。作者认为 ,实施文化变革与技术民族化 ,是消除文化摩擦 ,促进技术转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韩俄政治关系的演变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是随着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逐步演进的。历史上韩俄有过曲折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韩国实施北方政策,着力改善与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韩苏建交;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韩俄两国在政治、经济、能源等各个领域积极发展交流与合作,韩俄加强合作有利于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韩俄两国在未来的合作中将有崭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